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等差级数与插值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髀算经》中求“衡径”和“晷长”的方法可以视为一次插值法的应用,《大衍历》中“先定日数,径求积度及分”的方法实与刘徽提出的等差级数求和公式一致。一般来说,一个(k—1)阶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等价于一个k阶等间距插值公式。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等差级数和插值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题材,宋元数学家在充分认识高阶等差级数的基础上方有可能得到一般的等间距插值公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三次内插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根据《天文大成管窥辑要》中的史料,发现边冈在其《崇玄历》(892年)中创立的晷影公式-中国历法史上第一例三次函数,是通过令影差变化与自变量平方的比值为某个等差数列而构造出来的,与过去认为的三次内插法无关;王恂、郭守敬在《授时历》(1280年)创立的平立定三差算法,则是通过对插值函数的降阶,将问题转化为一般的二次内插公式的构造,前者可能受到了边冈立方相减相乘算法的启发,后者则与刘焯的二次插值算法  相似文献   

3.
在对《元史.历志》中“授时历经”的“步气朔”、“步日躔”、“步月离”、“步交会”部分的术文进行进一步解读的基础上,该文对《授时历“进行了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1)没日、灭日时刻计算公式的构造方法;(2)每日太阳位置计算过程中日差意义;(3)迟疾差公式构造过程中的缺陷;(4)月亮每日去极度的求法;(5)日食的食限问题和食分的计算步骤;(6)日食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视差理论——以日食食差算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日食食差算法是中国传统日食计算中的核心算法,研究该算法的造术原理及其精度,对评价中国古代日食算法的优劣和精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各历相关术文为例,进一步阐明日食食差的天文意义,指明食差算法是日食食分算法的一个子算法,食差算法应该是气差、刻差和时差的代数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详细讨论中国古代食差算法的沿革史,并根据各时期食差算法的特征,以《宣明历》、《崇天历》、《纪元历》等历法作为关节点,对食差算法的历史进行分期;通过对《宣明历》、《纪元历》和《授时历》等历法中食差算法的精度讨论,证明中国古代食差算法中气差函数和刻差函数的符号选择的正确性,表明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算法。  相似文献   

5.
招差术或称内插公式是朱世杰《四元玉鉴》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传统数学代表性成果之一,关于该术的立术之原尚有不同意见,作者认为,其立术当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分割求积法及贾宪三角形之应用有关。据此,作者给出朱世杰内插公式一种推导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插值法肇始于刘焯《皇极历》(公元604年)。它的发明使中国古代历法的算法系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文中提出刘焯太阳运动理论核心的三个假设,破解了刘焯二次等间距内插法的造术原理。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两个正余弦函数经验公式、两个正弦函数内插法计算公式、公式计算精度的比较和改进、分析与评价等4个方面介绍清初数学家李子金在三角函数选表法方面所做出的独特成果及研究过程。最后指出:李子金研究新的三角函数选表公式的目的是便于进行天文观测和生产实践中应用;他的数学研究思想体现了“中西会通”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两个经验公式体现了我国传统数学中“衰分术”思想,形式新颖;“四差通用法”公式,独立于朱世杰,把中国内插法计算公式推进到四次;三角函数造表法公式,既与早期西洋传入的按“六宗率”、“三要法”计算风格不同,又与后期引进的幂级数计算公式有别,具有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日食食分算法自北魏张龙祥<正光历>始有设计,此后成为隋唐宋金元历法交食计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视差对日食计算的影响,使得日食食分算法比月食食分算法显得更加复杂.通过对中国古代历法中日食食分算法的系统解读,阐明了该算法的造术方法及特征;廓清了历代日食食分算法的沿革;并根据各时期日食食分算法的不同特点,以刘焯<大业历>、徐昂<宣明历>、姚舜辅<纪元历>为关节点,将中国古代的日食食分算法划分为四个阶段;同时,详细讨论了<宣明历>之前视差理论在日食食分算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某些算法的设计有时极为复杂,它们所考虑的精度要求很高,但在实际运算中并不是必须的。这些算法的设计,一方面反映了历法家对计算精度的高度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某些计算的算法原理的深入探究。以宋元时期的太阳黄道日度算法和隋唐时期的月亮中心差算法为例,通过探讨这两种为了“以究算理之微”而特别设计的精细算法的天文意义与造术原理,可以看到传统历法家为了追求“算理”而付出的令人惊异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从秦代至清中期,中国至少有24部算书共包含有上百道运动学算题。这些算题涵盖了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和变加速运动三类内容。古人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求解这些算题,无论是解题思路、思维方式,还是知识体系都与近现代运动学有明显的不同。文章将这些算题的传统数学解法与近现代物理解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对于匀速运动问题,数学解法与物理解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匀变速运动和变加速运动问题,数学解法与物理解法则有本质的不同。由此反映了古人独特的物理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中国古人对运动现象的认知方式是数学性的,而非物理性的,因而未能提出一般性物理概念,提炼出一般性物理问题,长期停留在一个认识水平上,无法发展成一般的运动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积较术》中,基于独特的差分定义,华蘅芳构造了一个与Newton有限差分公式完全不同的差分体系,针对各种数表的使用,华蘅芳设计了一种”乘表相加“的计算方法。算理分析表明,这一算法与近代矩阵乘法一致。对《积较术》 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分析,揭示了清末传统数学研究所的生长点及其在向近代数学转变过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关孝和的累裁招差法看《授时历》平立定三差法之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章介绍了和算累裁招差法的基本方法,考察了和算招差法与中算招差法之间的联系,说明了和算招差法的概念和思想方法的中算来源。结合对关孝和累裁招差法造术原理的分析,讨论了《授时历》三次插值法的构建原理问题,提出了新的复原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关于简仪的地盘和圆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论证了元郭敬简仪,其下有“地盘”标24个方位,外有圆室,并讨论了圆室的两种可能形式和圆室对观测是否有妨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史书和地方志中的记载,1533年10月23—11月4日出现的狮子座流星雨,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过程。不但出现“天尽赤”、“光著门户”和“唧唧有声”这种空前未有的现象,而且还出现“吓得舟人不敢渡船”的白昼流星雨。本文按历史记载情况,并把它与1833年11月12日的流星雨比较,估计了流星雨的密度,应用融化理论和能量方程,结合狮子座流星物质的特点,以及大量激流星物质的作用,计算出“天赤”的亮度可达到1m—-1m星等。本文还就本世纪50年代外国天文学家对这群流星群的物质结构模型、几个主要参数及其曲线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曲安京所著《中国历法与数学》一书,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常数与算法的构造机理及其数学思想,对上元积年、渐近分数、内插法、历法中的公式化计算等历法中的重要数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研究,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与论据。该书把数学史与天文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思路也是富有启发性的,是一部成果颇丰的交叉学科性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