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染色史上,山矾作为染色原材料被广为利用,只出现在宋代这一时期,该文阐述了山矾名称的由来以及宋代山矾用量较大的原因,并指出宋代流行的黝色实为紫黑色,山矾在染色中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媒染剂,探讨了山矾作为媒染剂参与的染黄和染黝工艺。对历史上山矾几个容易引起混乱的别名也作了一些澄清。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是东汉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应加强对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出土的釉砂、玻砂、镶嵌玻璃珠(含陶胎镶嵌玻璃珠),以及伴随古代玻璃同时出土的绿松石等文物的科技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古代陶瓷和冶金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天地结构理论的重大缺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地结构的客观状况,但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重大缺欠:(1)地半径与天半径(指太阳与地的距离)之比过大;(2)地依赖水的承托而不坠落;(3)地平的观念:(4)单层天壳论和不健全的多重天说。该文论述了在解释日食、月食、月受日光而发光等天文现象时,这些重大缺欠所造成的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如何修订这些重大缺欠,不断缩小地半径与天半径之比,改地在水中为地在气中,从地平到地圆的转换与疑虑,多重天说的探索等等艰难的过程,以期表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区分“生物进化思想”与“生物进化论”这两个既相关又有别的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本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都得到了与李思孟先生“中国古代没有生物进化思想”相反的论据和结论-即中国古代特殊的人(特别是有机自然观的科学思想传统)和地理(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农作物及家养动植物的起源地之一)环境,不仅有助于而且可以产生丰富的生物进化思想,这些生物进化思想在激励和指导中国古代遗传育种的伟大实践中反过来又被进一步充  相似文献   

5.
论道教与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生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5):12-17,11
道教特有的长生成仙理想和因此形成的重视生命及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使其与中国科学的许多领域产生了密切关系。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构成性的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道教的宗教文化特征注定它将科学作为服务其终极关怀的“工具”,因而使它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内在的制约作用。中西文明差异,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科学”概念,导致西方学术界——进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道教与科学关系的简单否定。重新认识“科学”,是对中国科学、进而道教与科学关系在真质层面进行把握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研究中必须区分四对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在科学史研究中对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一直没有进行过严格区分和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学史研究的混乱局面,并直接削弱了科学史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借鉴和解释功能。因此,在科学史中我们应当注意区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这四对范畴。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认为,中国古代村落与古代城市一样,也存在着着规划思想,具体表现在:(1)原始聚落中已有明显的功能分区;(2)村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普遍受到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诗画境界等人文理论的支配;(3)各地村落的均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文章最后对古代村落与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作了系统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初衷是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力劳动实现对破损的古代美术作品的复原。随着图像科学的日新月异,数字修复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内外现有的修复技术大体分为3类:一是修复结构性数据,通常是用偏微分方程(PDE)的方法;二是修复纹理性数据,主要利用纹理合成的方法;三是同时修复结构性和纹理性数据,包括将PDE方法和纹理合成方法结合起来,以及基于人工交互的方法;后者效果理想但自动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古印度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了天地结构的稳定性,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从西晋到唐代(约7世纪)至少有5部佛经提及地轮、水轮、风轮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尺度,这说明这一理论在古代印度有不同的流派存在。这一理论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当无疑问。它也为一些道士所接受,并被改造成易为中国人理解的观念,载于若干道家的经典中。由于这一理论同占主导地位的张衡浑天说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有关佛经对这一理论的具体描述各异而造成的混乱,致使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到五代时期(约10世纪),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才得到重视,并成为对张衡浑天说进行重大改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系统科学的观点,对达尔文革命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透视:(1)作为达尔文革命的功臣,华莱士确实受了许多委屈,对这种科学史中的"异化"现象,可以用科学知识社会学来进行解读。(2)达尔文的思想历经四次革命的飞跃。(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纲领可以用系统科学观点得到合理解释。(4)作为达尔文纲领的对立面,"宇宙完美设计"纲领仍包含合理内核和启发性。(5)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解模式,进化论的科学语言与自然神论的宗教语言之间通过转译,有可能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2.
氨水曾用NH4OH为分子式,现多以NH3•H2O为分子式,文章认为以NH3为妥。  相似文献   

13.
氨水曾用NH4OH为分子式,现多以NH3·H20为分子式,文章认为以NH3为妥。  相似文献   

14.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星象物修历,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文献。文章将该历按月给出的17个星象分为昏旦南中,伏见和星座指出3个部分其使用年,结论是:《夏小正》中各星象的年代是一致的,该历普被用于周代,其起源可以上推至夏代,但确认后者还需要其它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cultural evolution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biological evolution are controversial in part because of Richard Dawkin’s suggestion that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culture should include “memetics,” an analog of genetics in which genes are replaced by “memes”—the hypothetical units of cultural evolution. Memetics takes different forms; I focus on its minimal form, which claims merely that natural selection shapes to some extent the evolution of some aspects of culture. Advocates and critics of memetics disagree about the scientific status of memetics, but they agree that memetics must face the following fundamental problems. Problem 1: Cultural evolution differs too much from biological evolution. Problem 2: Culture is too complex. Problem 3: Memes are too difficult to identify and track. Problem 4: Memetics produces only trivial resul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a minimal memetic analysis in one specific context: patented inventions. Technology is a special subset of culture, and patented inventions are a special subset of technology—not least because there is a detailed written record of every patent. I describe four recent empirical result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rived from memetic analysis of the patent record. Result 1: Inkjet printing, PCR, and stents are key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ult 2: Patent genealogies are tangled and incestuous. Result 3: Door-opening innovations drive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Result 4: The evolving content of the drivers of innovation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inkjet printing, PCR, and stents, among other invention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minimal memetics can provide a novel and illuminating analysis the evolution of patented technology. Furthermore, this memetic analysis can answer all of the main problems with memetics. Problem 1 can be dismissed because culture and biology can be quite disanalogous, provided that natural selection still operates in both. Problem 2 is a mirage, because memetic analysis of the patented inventi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ull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Problem 3 is easy to solve, because the patent record makes it trivial to identify and track patents and their key traits through lineages. Problem 4 can be fully answered only after memetic analysis becomes widespread, but the results reviewed here shows that minimal memetics does yield scientific results that are nontrivial and interesting.  相似文献   

16.
徐有贞(1407~1472年)是明代一位历正统、景泰、三顺三朝的大臣,就其政治表现,史家多将他列入奸传,但他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景泰四年(1453年)底,徐有贞命往山东张秋治水,为说服明代宗及众朝臣同意其“开分水河”的治水主张,他做了水箱放水实验。已有学者注意到《物理小识》中有关此实验的记载,但或不解其意,或言之有误。该文通过史料分析和对徐有贞水箱放水实验的物理学解释,得出以下结论:徐有贞的确  相似文献   

17.
《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与郭文韬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韬的<试论〈夏小正〉及其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篇研究<夏小正>中农业内容的论文.该文中关于<夏小正>经文的语译部分,经核对,有差错和误解的共计30条,有些差错是严重的.文章对其一一提出商榷,指出正确的语译和依据,并对某些经文的深刻含意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发.该文还用现代农业生态学的观点对<夏小正>经文进行分析,认为<夏小正>具有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其论述言之无物,且概念错误.文章对<夏小正>经文作了统计分析,并以少数民族物候资料为对比、联系农业生产的纵向发展和地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夏小正>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心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45-48,66
心理学之所以选择或不选择实证的方法,并不是由实证方法本身的特点来决定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精神下又有着不同的科学标准。而科学哲学一方面是时代精神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时代精神形成的标志,因此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学的发展就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波普尔证伪理论对心理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文思想在自然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对自然科学起促进作用。这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学科的许多基本原理成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人文学科的思想和意境是科学发现的灵感和动力;人文学科的许多思雏方法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学科的许多概念和表述方法被自然科学使用。我们应该有意识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大融合。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