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12年9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对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花萼山共有两栖动物2目9科27种(亚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动物1种,为大鲵Andrias daviddianus;省级保护动物3种,为巫山巴鲵Liua shihi、秦巴巴鲵Liua tsinpaensis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4种,近危物种5种;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3种(亚种);中国特有种17种(亚种);相对于2006年的调查新增2个种,分别为南江臭蛙Odorrana nanjiangensis和光雾臭蛙Odorrana kuangwuensis.建议建立统一的"秦巴山区两栖动物监测网络",重点加强大鲵、秦巴巴鲵、巫山巴鲵、南江角蟾、巫山角蟾、南江臭蛙、光雾臭蛙、隆肛蛙、合征姬蛙等种类的监测和生物学研究.在加大宣传和打击违法捕捉力度,减少对野生蛙类利用的同时,积极开展隆肛蛙、棘腹蛙等大型蛙类的人工养殖研究,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秦巴山区的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2.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1~2008年,对河南省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共有两栖动物7种,隶属2目4科7属;区系组成中,广布种4种,东洋界2种,古北界1种,具典型过渡性.蛙科为优势科,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北方狭口蛙为常见种,花臭蛙为稀有种,大鲵是珍稀濒危种.龙峪湾是花臭蛙已知分布的北限.本文提出了该区两栖动物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南岭地区两栖动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地区有两栖动物36种,隶属2目7科17属,区系特点是①物种多样性保护较好,占中国两栖类总数的13.62%;②区系成份较为复杂,以华中-华南区的成分占优势,古北-东洋界种,华中成分也渗到本带中,分别为20种,8种,5种,另有华南区种3种,莽山角瘰、黑耳水蛙、小棘蛙为广东省分布新纪录③保护区面积偏小,专业队伍构成合理性差;④中国蟾螈、无斑肥螈、棘胸蛙、虎纹蛙等保护形势严峻.提出了该地区两栖动物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研究记录了三清山两栖纲动物2目7科24种,是江西省两栖纲动物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小棘蛙、九龙棘蛙是江西省的新纪录,无斑肥螈在江西省的分布得到了证实,树蛙科、姬蛙科和蛙科种类颇为丰富.棘胸蛙组3种均分布于三清山;黑斑侧褶蛙、泽蛙、花臭蛙、棘胸蛙和中华大蟾蜍为优势种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低海拔物种数量较多,随海拔升高,物种数量减少.中国特有动物13种;虎纹蛙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4种,近危(NT)物种1种.区系组成上东洋界成分占据绝对优势,东洋界成分仅由华中区成分及华中华南区共有成分组成,没有华南区成分.华中区成分和本区中国特有种均属南中国型.南中国型在该区出现频率高达58.3%,表明该区仍为其优势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2004年7月至2008年10月,采用样线法和踏查法对河南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该公园有两栖动物9种,隶属于1目4科8属.其中蛙科为优势科,中国林蛙和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宁陕齿突蟾为稀有、濒危物种,在该公园发现的宁陕齿突蟾有14个,种群数量占已知总数的73.68%.公园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有4种,东洋界和古北界种分别为3种和2种,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分布型则以季风型占优势,有5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多样,陆栖-静水型占优势,有4种,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各2种,流水型1种.分布于伏牛山区的秦巴拟小鲵和花臭蛙在调查期间未发现.鉴于栖息地退化和丧失、污染、滥捕等对两栖动物资源退化造成的影响,建议设立以两栖动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加强两栖动物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宣传,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两栖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6.
江西七星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泉  宋玉赞  黄晓凤  陈小龙 《江西科学》2006,24(6):505-507,528
江西七星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较完整而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2006年5月16日至7月23日首次对江西七星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表明:七星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两栖动物19种,隶属2目7科10属,占江西省两栖动物总物种数38种的50.00%。其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名录2种:棘腹蛙(Ranaboulengeri Guenther)、棘胸蛙(Rana spinlsa Bavid);本次调查发现江西省两栖类新记录1种———中国瘰螈[Pa-ram esotriton chinensis(Gary,1895)]。  相似文献   

7.
利用样线法和访谈法对六盘山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两栖动物标本80余只,经鉴定并结合文献记载,六盘山保护区分布有5种两栖动物,隶属于1目3科4属,占宁夏两栖动物总数的71.4%.其中六盘齿突蟾(Scutiger liupanensis)种群数量不足3万只,已处在濒危状态,花背蟾蜍(Bufo minshanicu)、岷山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及中国林蛙(Rena chensinesis)为保护区优势种,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在保护区十分罕见,恐已绝迹.保护区以古北界物种为主,共计3种,占保护区两栖动物总数的60.0%,占宁夏两栖动物总数的42.9%,广布种2种,占保护区两栖动物总数的40.0%,占宁夏两栖动物总数的28.6%,无东洋界物种,这与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宁南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动物群相一致.针对保护区两栖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管理、科研及具体实施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北方山溪鲵和隆肛蛙视网膜结构与生活习性、捕食方式的关系,用光镜观察了这两种动物视网膜的结构,测量各层厚度、3个核层胞核的层数及胞核直径.结果表明,山溪鲵与隆肛蛙视网膜虽然各核层的层数相似,但隆肛蛙的胞核直径明显小于山溪鲵,致使两种动物在3个核层和2个网层的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视网膜结构分析其机能,依赖于视觉捕食的隆肛蛙,视网膜具有较高的视敏度;捕食时以嗅觉为主、视觉为辅的山溪鲵,视网膜则具有较高的光敏度.显示了视网膜结构机能与各自的捕食方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在我国的唯一种类,体长可达一米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的山地溪流间,极少上岸活动。它在我国规定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隐鳃鲵科只有两个属:北美东部的隐鳃鲵属Cryptobranchus和亚洲东部(中国和日本)的大鲵属Megalobatrachus。  相似文献   

10.
对两栖动物沼蛙的呼吸系统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的观察.结果表明:沼蛙与蛙科的其它物种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沼蛙呼吸系统的结构比有尾目的结构复杂;而比爬行类的呼吸系统的结构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