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穆斯林国家里,妇女一般都戴面纱,深居简出,不愿轻易被人窥见。如因访亲友、学习教义而出门,就得戴上面纱,以免“冶容诲淫”。这是她们的风俗。妇女戴面纱的情况,在不同的穆斯林国家里,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还有差别。大城市妇女多已摘去面纱以便利参加社会活动,在偏僻城镇和农村,妇女多仍披戴面纱;但在游牧地区,则甩开面纱与男人共同劳动。南也门的哈达拉毛妇女,出门时身穿黑色长衫,面戴黑色面纱,全身遮盖无遗,仅露两眼;女孩不到十岁,全身就要遮盖起来,十岁至十二岁就出嫁了。北也门  相似文献   

2.
伊朗重返国际社会——德黑兰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朗在中东的作用日益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谁也不能忽视。刚刚结束的德黑兰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1997年12月9日一11日)很像一次盛典:来自穆斯林世界55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云集德黑兰,欢迎伊朗重返国际社会。近20年前,一场出乎预料的伊斯兰革命把伊朗抛到了国际政治的边缘,因失去巴列维的伊朗(  相似文献   

3.
在伊斯兰国家,面纱(veil)通常是指妇女头上的头巾,它包住除脸以外的头部其他部位。另一种只露出眼睛的装束则被称为“希贾布”(hijab)。面纱和希贾布是穆斯林妇女的传统服饰,几乎已经成为伊斯兰教的一个象征符号。近代以来,围绕着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埃及国营电视台的几名女性员工准备起诉国家广播公司,因为电视台禁止她们在出镜做节目时戴面纱(露出脸的那一种)。而几乎与此同时,在瑞典的一家电视台,一位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却以播音员的身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穆斯林妇女与面纱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前不久,几…  相似文献   

4.
自从伊核问题出现后,伊朗一直在与国际社会角力。建军节阅兵(图①)、军演、试射新型高速潜射导弹(图②),都试图表明其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决心。伊朗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园。首都德黑兰为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年而建造的纪念塔,它也是国家的标志(图④)。历史名城伊斯法罕被评  相似文献   

5.
正叫嚣一年多,特朗普终于在他执政9个月后宣布不再认可伊朗遵守"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并指示财政部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实施制裁。欧洲劝阻、伊朗骂街统统没用。实事求是地说,特朗普从伊核协议"退群"并不会让美国占到什么便宜,只是突出反映了以色列和美国国内犹太财团的利益诉求,反而会使得本已风平浪静的伊核问题波澜再起,甚至触发多种"并发症"。正如伊朗方面多次所说,伊核协议是一份国际协议,而且经过了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美国作为主要当事方,对  相似文献   

6.
王震 《世界知识》2012,(14):41-43
伊朗核问题从出现至今已经历将近十年。7月3日,伊朗核问题六方(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专家级会谈。据称,此次会议是在此前的莫斯科伊核会谈上敲定的,主要讨论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六方对伊朗核问题的建议,同时对伊朗的回应进行研究。在此前一天,欧盟针对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上考察波斯社会王权与教权、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对了解伊朗现今神权政体的政策何以会调整和变化有所裨益。王朝更迭什叶派占上风伊朗是个具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古称波斯,1935年正式改为今名。7世纪中叶,波斯被阿拉伯穆斯林军占领,伊斯兰教开始在当地传播。波斯的伊  相似文献   

8.
寒露 《世界博览》2014,(20):69-73
与伊朗的其他城市相比,伊斯法罕似乎更加富足、开放。年轻的伊朗女孩们穿着入时,腰身窈窕的长款风衣衬衣长裙和头上懒懒一搭的头巾让她们格外风姿绰约,配上她们如画的眉眼,让人总忍不住多看几眼。  相似文献   

9.
<正>7月14日,经过长达20个月的紧张谈判,美、中、俄、英、法、德六国(P5+1)终于就伊朗核问题与伊朗达成全面协议。该协议的达成是国际社会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得到完全执行,除将对中东地区安全和地缘政治格局、全球反恐、国际核不扩散形势和国际原油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外,还将对美伊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美伊较量的焦点在长达36年之久的美伊公开敌对关系中,伊核问题是双方战略博弈的焦点。伊朗的核项目始于上世纪50年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4月开始的伊朗核问题谈判已经断断续续10个月了,期间美国边谈判边追加对伊朗的制裁,伊朗边谈判边加速发展核能力,美伊双方迎头相撞的前景越来越真实。拜登政府一名高级官员预言,如果谈判没有进展,伊朗还在发展核能力,伊核问题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演变为危机。目前谈判的目标是各方重新回到2015年的核协议,但是六年来在美国与伊朗"边谈边干"的政策操作下,重回核协议似乎在刻舟求剑。拜登政府的伊朗问题特使罗伯特·马利说,  相似文献   

11.
一部小说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产生的震动,恐怕莫过于《撤旦诗篇》了。先是伊朗以500万美元重金悬赏作者的首级,继而是欧共体各国召回驻伊大使,接着是当事国伊朗与英国断交。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游行示威,抗议出版发行这部书,国际新闻媒介始终不放松对此事的迫踪报道。目前,伊朗仍未收回杀人成命,小说作者仍处在英国荷枪实弹的保护之下。遍布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和西方国家陷人一种僵持状态,联合国的出面和一些国家的调解也未见奇效。外电评论,这是继1979年美、伊人质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和伊朗关系中的一次最“严重的冲突”。引起这场风波的小说《撒旦诗篇》情节完全是虚构的。人们尚未对其文学价值展开评说。42岁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自13岁起在英国上学,据说已经  相似文献   

12.
外刊要论     
伊朗俾路支省叛乱的发展AlexVatanka(简氏信息集团编辑)FatemehAman(美国Farda电台记者)伊朗东南边陲的俾路支省暴力事件频发,并呈不断扩大之势。逊尼派穆斯林组织真主旅(又称“安拉之战士”)在实施暴力事件中首当其冲,其特点是暗杀或绑架伊朗政府派往俾路支省的军事人员和政府官员。从2003年起引起各界关注。真主旅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大案,甚至企图暗杀在当地访问的伊朗总统内贾德。伊朗俾路支省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接壤,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宗教格局中逊尼派居于多数,这些因素都成了当地不断发生叛乱的主要原因。内贾德对叛乱的强硬立…  相似文献   

13.
正伊朗核协议是美、俄、英、法、中、德六个国家以及欧盟为了解决伊朗核问题,经过艰苦、漫长谈判而与伊朗在2015年7月14日达成,其正式名称是《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在协议框架下,伊朗限制其敏感的核活动,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视与核查,以换取国际社会对其涉核制裁的解除。2015年10月18日,伊朗核协议经联合国安理会2231号决议认可后,开始生效;2016年1月16日,经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已落实在核协议框架下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4月9日,正当伊斯兰教一年一度的朝觐活动接近尾声时,麦加圣地又生惨剧:众多朝觐者拥向一个巨穴,进行“向魔鬼投石”仪式,因拥挤和践踏致使107名年老体弱者当场死亡。近20年来,麦加圣地发生多起惨剧。1979年伊朗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占领麦加的大清真寺与沙特警察发生冲突,致使75人死亡;1980年巴基斯坦一架运送  相似文献   

15.
自1月20日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和伊朗都展示出了重返2015年达成的伊核协议的意愿。从美方动作来看,新一届美国政府将以外交为主要手段,试图联合欧洲与中东地区盟友共同应对包括核、弹道导弹、“地区冒险主义活动”和“人权”等在内的“伊朗问题”。其中,拜登政府将通过重返伊核协议规制日益升级的伊朗核活动视为外交工作中的优先事项,并明确表示如果伊朗重新遵守伊核协议承诺,美国也会这样做。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两天的"加时"谈判,伊核问题各方4月2日在瑞士洛桑达成初步协议。伊朗同意收缩核活动,美欧同意在核查后解除制裁。4月2日晚,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欧盟以及伊朗在历时八天的谈判后终于就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伊朗外长扎里夫当天共同出席发布会,宣布与会各方通过了一份联合行动计划,并就计划中的关键问题达成一致。莫盖里尼  相似文献   

17.
正巴以冲突的战火让我想起20年前在洛杉矶国际电影节上观看的首映纪录片《许诺》(Promises,又译《美丽天堂》)。该片对住在耶路撒冷地区的七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儿童进行跟踪拍摄,发人深省。七名小主人公分别为出生在以色列的双胞胎兄弟雅各布和丹尼尔,他们的祖辈从波兰逃到西耶路撒冷;笃信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小男孩马穆,他住在巴勒斯坦区的东耶路撒冷;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男孩斯洛莫;居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犹太老城难民区的巴勒斯坦男孩法拉和女孩姗娜宝;住在紧邻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居住区的以占屯垦区的以色列男孩莫许。  相似文献   

18.
至少有两个国际大热点或者悬念将继续在2012年发酵:一个是局势持续紧张的叙利亚问题,另一个则是愈演愈烈的伊朗核问题.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在国际社会致力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而未果的情况下,大多数以色列人已对通过国际制裁来终止伊朗的核活动不再抱有希望.此情之下,以色列的决策者们必然陷入一种两难困境:要么接受一个将拥有核武器的伊朗;要么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去终止伊朗的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王震 《世界知识》2013,(23):28-30
11月20日,为期三天的新一轮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对话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这是自今年10月中旬以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三轮对话会。就在此前的11月10日凌晨,为期三天的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刚刚在日内瓦闭幕,本次会议虽未能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各方在会谈中所展现的诚意和努力使数年来剑拔弩张的波斯湾局势出现了一丝和平曙光。11月11日,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就合作路线图达成了协议,伊朗将允许核查人员检查阿拉克重水核反应堆与阿巴斯港附近的加钦铀矿。  相似文献   

20.
外刊概要     
<正>美伊和解凸显海湾国家对伊朗态度分化【英】《中东》2014年2月美国和伊朗的和解无论多么有限和微小,对中东局势都将造成重大影响。传统上,伊朗作为"什叶派威胁",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六个成员国(均为逊尼派君主国)的共同敌人。但在美伊达成初步核协议后,各国对伊朗态度的分化随之显现:沙特对伊朗的"核抱负"显然疑心未去,只肯将美伊签署初步核协议称之为"体现了良好意图",甚至还与法国达成大笔军售合同,以此表达对美不满;阿曼对伊朗的态度则友好得多,该国甚至主持了几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