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师建飞 《科技信息》2011,(13):705-706
本文详细介绍了软弱地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并对处理后结果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路基施工控制,为以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一个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软弱地基土强度本身低,施工时一经扰动,土体结构易破坏,强度会降的更低.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往往沉降量大,沉降速率快,沉降稳定需要的时间长,这些都为设计、施工带来许多问题.为了确保结构的安全度,在设计软弱地基土上的建筑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深圳蛇口地区,强夯加固软弱地基方面的应用,并对适用范围和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王军平  孙维民 《甘肃科技》2012,28(9):120-121,79
对甘肃省天水市马跑泉市政道路工程软弱地基施工处理及沉降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地区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结合地带,软弱土分布广泛;在软弱土层较厚及高填方路基地段,可采用砂垫层和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软基处理.马跑泉市政道路工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工程设计、施工前要针对实际地质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施工过程中要时时进行监测,决不能凭经验盲目施工,急于求成,否则将直接影响道路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及稳定.  相似文献   

5.
王福玲  王惠兰 《科技信息》2008,(11):101-101
一、概述 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城市建设在飞跃发展,高楼林立而起,建设用地不断减少,因此各地都有遇到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建设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和处理软弱地基,已显得由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软弱地基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哈燕  侯新意  哈大忠 《甘肃科技》2007,23(1):179-181,183
在工程建设中,软弱地基的处理是会经常遇到的,文章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软弱地基的处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施工过程中,实际应用后,保证了施工的工程质量,因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灰桩作为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快速的软弱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近年来利用石灰桩处理软弱地基的成功经验.阐述了石灰桩的加固机理、使用条件和成桩应注意的问题,说明了加固后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一个简单例证的分析,提出软弱地基上沉降量的控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以三个浅层软弱土地基加固工程为例,进行了加固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分析,提供了相应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三条对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有参考意义的软弱地基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软弱地基上高填方路堤沉降规律,依托某高填方路堤填筑的工程实际,现场测试原地表沉降量、分层沉降量和地表水平位移,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填筑高度对地基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堤填土完成后,路堤中心沉降量为44.6cm,路肩处为32.5cm;填土完成后6个月,路堤沉降趋于稳定,沉降分别为59.5cm和47.8cm;工后沉降占沉降的比例分别为25%和32%.路堤填筑过程中,地基软弱土体向外挤出,最大位移发生在地表以下2~4m处,为22.4cm.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数值上有所差异,但规律一致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
隧道穿越方式对地表建筑物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地铁隧道穿越地表建筑的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隧道不同穿越角度和偏心比条件下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隧道穿越方式对地表建筑基础及结构变形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以不同角度和偏心比条件穿越时,地表建筑基础的沉降过程和分布形态差异明显.随着穿越角度的减少,建筑基础沉降最大增幅达37.3%,基础最 大沉降位置偏移,沉降分布形态由对称分布逐渐向单侧倾斜,横向相邻柱基沉降差迅速增大,纵向相邻柱基沉降差变化较小;建筑物倾斜值增加明显,最大增幅约10倍.随着隧道偏心比的增大,即隧道逐渐偏离建筑中心,一侧基础沉降增大,最大增幅1.64倍,另一侧基础沉降减少,最大降幅1.24倍,基础最大沉降位置由建筑中心转向侧墙,沉降分布形态由对称分布向单侧倾斜,横向相邻柱基沉降差基本不变,纵向相邻柱基沉降差明显增大,最不利情况出现在偏心比为0.8时.偏心比的改变对建筑物横向倾斜影响较大,对建筑纵向倾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以福州江阴港铁路大型货场的软基处理项目为工程背景,介绍数值计算与神经网络混合方法在软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该方法可以依据较少的实测数据,通过大量数值计算以及神经网络参数反演,得到较符合实际的加固处理前后的土体参数,进而估算大面积吹填引起的前期沉降和软基处理完毕后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13.
软土地基上桥梁沉降的观测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粉喷桩加固软基是桩体复合地基的一种。利用粉喷桩技术加固桥梁地基 ,将桥梁基础由钻孔灌注桩变为开挖式基础 ,可以节省工程造价。但建成桥梁的沉降量及沉降的均匀性对桥梁使用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详细介绍了桥梁沉降的整个观测过程。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 ,表明采用粉喷桩加固软基的稳定性好、沉降小 ,适合中小跨径桥梁的基础加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托苏州地铁S1线某区间盾构隧道,针对后期沿线可能出现的堆载问题,采用地层-结构法建立精细化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系统地探究了堆载条件下,隧道上覆、穿越和下卧软土地层对盾构管片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地面堆载作用下,上覆荷载经过土层扩散,使管片变形沿纵向呈“正态分布”,竖向变形最大处位于堆载位置正下方的拱顶处;隧道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荷载作用位置正下方管片的左右拱腰处,并且左右拱腰同时产生向外的水平位移;当堆载中心在隧道正上方时,隧道下卧软土层时隧道变形量最大,其次是隧道穿越软土层时,隧道上覆软土层时对隧道竖向变形影响最小;隧道下卧土层的弹性模量对隧道结构变形影响最大,且弹性模量越小,结构变形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矩形顶管具有高利用率、扰动小、造价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浅埋地下工程施工中。目前的研究大多利用力的控制,不能够对地表沉降进行准确预测。基于此,依托苏州某矩形顶管项目,利用“位移控制法”实现顶进全过程数值模拟;在充分考虑管土摩擦作用和超挖地层损失影响下,分别利用“罚函数”法和“等代层”法进行模拟,建立矩形顶管三维动态数值模型,研究顶管施工对地表横向和纵向变形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摩擦系数、内摩擦角以及黏聚力等敏感性参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结合工程实测数据,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顶管掘进过程中掌子面前方土体隆起,后方沉降,顶管施工完成后地表横向呈现整体沉降,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地表变形与摩擦力成正比,与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路堤软土地基沉降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Biot固结有限元法对路堤软基沉降作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计算中考虑了土体侧向变形、水平向渗流对沉降的影响 ;采用非线性本构模型 ,考虑了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特性 ;考虑了施工的逐级加载 .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 .  相似文献   

17.
用小波神经网络预测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最终沉降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与软土工程特性、应力历史、路基剖面形态以及地基处理方法等许多因素有关 ,根据这些因素计算最终沉降量是一个非线性建模问题。利用小波神经网络在非线性建模中的收敛迅速等优越性 ,提出利用小波神经网络预测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最终沉降量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收敛迅速 ,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18.
强夯处理软基的工后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否可有效减小软基工后沉降是衡量软基处理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从工后沉降的角度分析了强夯动力固结法处理深厚软基的有效性.实测结果表明:强夯可在淤泥层中产生较大的孔压增量,且影响深度较大.但强夯所致的孔压增量在瞬间产生,也在很短时间内消散.强夯前后软基的沉降速率相同,强夯对软基的固结沉降基本没有影响,处理后软基的工后沉降仍达360-800mm.在本文所述的工况条件下,强夯动力固结处理淤泥软土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公路软基沉降预测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提出了根据前期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沉降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用于汕汾高速公路预压荷载却荷时间预报、研究表明,所建议的模型较传统沉降预测模型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皮尔—遗传神经网络在预测深厚软基沉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托某高速公路应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处理深厚软基的工程实践.运用皮尔一遗传神经网络对其沉降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预测精度高,说明这种方法对软土地基沉降的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