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的作用。研究对象为7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诊疗时间均为2017年5月~2019年5月,依据自愿选择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n=36)均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研究组(n=38)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统计手术相关情况,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且术后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在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下床活动、体温恢复正常、维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时间更少,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更好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将兰州新区中川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及生命体征检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均给予相同护理干预方案。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各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腹腔感染、胆汁渗漏、胆管损伤、腹腔出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总发生率9.52%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胆囊炎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明显改善手术相关各项指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腹腔镜治疗胆囊息肉患者术后护理的效果。将陇西县中医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9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息肉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术后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干预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开始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7.84%,较对照组的23.53%低(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腹腔镜治疗胆囊息肉患者术后接受综合护理,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并能大大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探究纤维胆道镜下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240例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经腹腔镜下切开胆囊后应用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消化、腹泻情况、生活质量,并随访观察组1年内复发情况、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9.17%(P0.05);观察组饱食后腹胀、腹部不适及腹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FACT-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年内无复发,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优于术前(P0.05)。纤维胆道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较好,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且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探究微创保胆取石术用于胆结石治疗的效果。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甘肃医学院收治的187例胆囊结石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4.12%明显低于对照组15.56%(P0.05);微创保胆取石术后6个月与18个月,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效果确切,可保留胆囊功能,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可作为胆结石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机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资料,依据发病后手术时间分为A组(<48h)、B组(48~72h)、C组(>72h)、D组(控制感染后择期手术),分析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引流量、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肿大、体温≥38℃、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15×109/L、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壁厚度≥6mm与中转开腹率相关(P<0.05);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及右上腹肌紧张是腹腔镜胆囊切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后48h是较为理想的腹腔镜手术时机,术前应考虑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白细胞计数等影响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案治疗对手术情况、炎症因子、胃肠激素、血清淀粉酶水平、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比分析开腹手术方案治疗(对照组,n=50)与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50)的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完成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胃肠激素水平即MTL,GAS指标无差异(P0.05),术后虽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降低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炎症因子水平CRP,TNF-ɑ,IL-6,IL-8无差异(P0.05),术后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前患者血清淀粉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肝功能指标ALT,TBIL,AST,GGT水平无差异(P0.05),术后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术后出血、高淀粉酶血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改善血清淀酚酶情况,促进胃肠功能、免疫功能、肝功能尽快恢复,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腹腔镜与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医院收治的84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偏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疗效显著,预后较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0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后临床治疗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治疗情况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8%)明显低于对照组(42.2%),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永林 《甘肃科技》2022,(18):136-138
探究在不同手术时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使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所取得的应用效果。选取于2018年4月—2021年4月在高原地区基层医院中接受治疗的9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7例。对照组在急性发作24 h后实施手术,观察组在病情发作24 h内实施手术。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中,在急性发作24 h实施手术者手术效果明显好于在急性发作24 h后实施手术者,疾病恢复效果好,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的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对甘肃省民乐县人民医院2016年01月-2017年01月收治的102例胆囊炎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字母表法随机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护理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5.97,P0.05)。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的胆囊炎患者实施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挺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探讨腹腔镜切除术(LA)和传统开腹手术(OA)两种手术方式对成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我院收诊的98例成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其随机分为OA组和LA组,每组49例。其中OA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LA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LA组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OA组(P0.05);LA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远低于OA组(P0.05);LA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0%显著低于OA组26.53%(P0.05)。腹腔镜切除术具有伤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成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杨敬东 《甘肃科技》2022,(4):127-129
探究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9月期间在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5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研究组(4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肝功能、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用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T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血清IL-6、IL-8、ICAM-1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能缩短住院时间、手术用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出血量,有效保护肝功能,且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14.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用于胆结石患者的实际疗效,探讨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收治的120例胆结石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60),其中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大出血,术后未出现需要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出院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于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胆结石的手术治疗,较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整体治疗效果更好,且缩短的住院时间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手术费用较高的不足,值得作为胆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患者机体内炎症性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13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者随机分成观察组(LC治疗)和对照组(OC治疗)两组,每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手术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炎性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炎性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C相比,LC可有效降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患者的炎性反应,有助于患者快速建立免疫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6.
探究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疗效与安全性。选取国营长风机器厂职工医院收治的112例胆囊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1%显著高于对照82.14%(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36%显著低于对照组17.86%(P0.05)。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比较内镜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中心卫生院治疗的184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内镜组(92例)和腹腔镜组(92例),内镜组患者采取内镜保胆取石术,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并比较两种术式治疗患者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镜组患者其除手术时间之外,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疼痛评分等方面显著优于腹腔镜组,两者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其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腹腔镜组,两者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术不仅有助于减少胆囊结石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疼痛,还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该方法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8.
观察腹针配合足三里治疗胆囊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将60例接受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术后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及基础治疗加腹针配合足三里穴针刺,每日针刺2次,每次30min。运用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胃肠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在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上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腹针配合足三里穴对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及胆囊结石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37例,分为早期手术组(发病48h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6例,延迟手术组(胰腺炎治愈后3~5周)21例,记录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和手术情况.收集术中切取的胆囊组织(胆固醇结石17例,胆色素结石13例,胆囊息肉7例),RT-PCR检测不同胆囊组织中Cacna1c 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总住院时间短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淀粉酶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早期手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淀粉酶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色素结石和胆囊息肉组织中Cacna1c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胆固醇结石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色素结石组织与胆囊息肉组织Cacna1c mRNA表达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48 h内行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且疗效理想;Cacna1c基因为钙离子通道在不同胆囊结石组织中分布差异的分子基础,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全身麻醉方式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价值。结合课题研究需求,选取某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分析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实验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患者麻醉苏醒质量、麻醉前后MMSE数值及麻醉满意度。实验组患者麻醉苏醒质量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麻醉前MMSE数值比较无差异(P0.05),麻醉后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麻醉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以不同全身麻醉方式作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患者麻醉用药需求,相比之下,以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醚效果显著,能够满足患者麻醉用药需求,术后患者整体康复效果较好,因而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