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I.A.Richards),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陈澧《东塾读书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樊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04-10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理解原作,对于原作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对译者的读者身份进行阐述,译者作为读者经历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认知活动、评价活动以及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原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它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对象。译者在翻译原作过程中,需反复分析原文作者的意图,注重不同语境,以达到改善译文质量,使读者与原文作者能产生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两重身份:原语读者与译文作者,探讨了在意图、主语、连贯、意境不同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作出的选择性变译。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两方面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林语堂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努力实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将古代经典介绍给西方读者。指出: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在注重原著作者的同时也应关照读者,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丽丽 《科技信息》2011,(12):I0161-I0162
如果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能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于翻译实践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使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而且能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从而译出佳作。同时,翻译也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实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否认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主体间性则主要从理论上解决了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作者主要为印度佛经编纂者,译者包括两部分: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及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读者则不仅包括当时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级,也包括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它的核心就是“功能”。将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知识(翻译的具体要求、源语文本分析及文本功能等)应用到翻译过程、译者研究上来,既可以利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译者,使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原文,又能够关注“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译者的有意识的行为发展功能翻译理论,使其不断地获得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专业类著作的汉译,首先是准确传递作者原著中的信息。但为了有效地与我国该专业的读者沟通,译者不应简单、机械地把一种文字变成汉字,而是应想方设法帮助文化背景不同、使用汉字却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所以,专业类著作的译者应当在翻译过程中,在保持原著学术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多做一些编辑思考,以适应我国读者的要求。从专业术语的使用、句子的结构、地理名称的规范3个方面,讨论了专业类著作汉译的编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哪一方应该被看作主体,谁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在翻译研究中人们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定位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角色,赞同“译者中心”论,分析了以译者为中心的原因。以“译者为中心”有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行使其权力,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理解是翻译的一个积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是一项双语活动,译文是两种语言和文化转化的结果,是译者思想和言语活动的产物。它不是对原文简单的翻版,而是一种审美过程,它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不同的方面。正确的理解原文对翻译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翻译的一个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民间故事呈现了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基于客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作为第一读者身份及其作用分析,认为动态构建客家民间故事创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客家民间故事的本质和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文章通过关注客家民间故事翻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从读者维度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传达与融合客家文化元素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为客家民间故事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衡量译作不能简单地依照所谓"忠实"原则,因为译者与作者、译者与原文本之间横亘着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以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翻译绝对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在译入语中做到功能上等值。  相似文献   

20.
杨振杰 《科技信息》2008,(1):164-165
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效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