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探索了用不可逆生化抑制剂(碘乙酸)抑制—亲株细胞某些酶活性的同时,利用两亲株细胞生理性差异作为啤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原生质体融合选择性标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这一选择系统简便、可靠和适用。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率为1.48-2.25×10~8。经菌落形态比较,碳化合物的发酵和同化,DNA含量测定,酯酶型分析,细胞核染色和自然核分离实验,结果表明从选择性培养基上筛选到的菌株分为三种类型:84.4%异常汉逊酵母型:10.4%啤酒酵母型:5.2%是真正核融合子型。本文还讨论了三种类型菌株出现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因子正交实验确定了一株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对数前期细胞在1%蜗牛酶、0.1%巯基乙醇(ME)。0.1%EOTA,0.9mol.l~(-1)甘露醇和pH5.4,35℃条件下处理30分钟,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事分别为91.4%和9.31%,原生质体形成率×再生率值最大(8.51%)。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制备红发夫酵母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菌体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酵母代数、培养基装液量、酶含量、高渗溶质性质、pH值、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等都对原生质体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原生质体形成的最适条件是:0~2代酵母在15或25℃培养12~16h,装液量100mL,用0.8mol/L KCl作高渗稳定剂,酶含量l%,酶解温度22℃,酶解时间16h,酶解pH8.0。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固定酵母细胞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固定化酵母原生质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使产酯能力比固定化完整细跑高0.6倍.固定化原生质体经5次重复利用后其产酯性能仍为起始产酯能力的96%.  相似文献   

5.
灭活酵母细胞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将单一亲株灭活的原生质体融合方法.融合体细胞形态大小、同化和发酵淀粉的能力均与双亲株不同,多数融合体的DNA含量是二亲株之和,推测为三倍体.融合体的细胞生物量比亲株高,发酵酒精能力增强,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一因素多次诱变的方法,对糖化酵母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提高糖化酶活力有一定效果。经测定,诱变株同化、发酵淀粉的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7.
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cium ashbyii)在经0.4%巯基乙醇30℃预处理15分钟的菌丝体,其菌龄以对数期为宜。在蜗牛酶浓度8mg/ml、纤维素酶0.lmg/ml及果胶酶0.05mg/ml的作用下,pH为6.0~7.5,以0.7M甘露醇或0.gM蔗糖作稳定剂,有利于此种酵母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糖化酵母单倍体26007(α,STA,inh,ade)和去除了INH1基因的耐高温酒精酵母单倍体菌株Z6-10(α,STA,inh,arg)的同型原生质体融合实验,在再生基本培养基上挑选融合子,获得一株既具有较强糊精利用能力,又耐高温和个产酒精的融合株F41。经与亲本酒精酵母二倍体菌株210025玉米发酵性比较,使用F41菌发酵可减少40%的糖化酶用量。  相似文献   

9.
弱电磁脉冲对完整酵母及原生质体的电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转化法 ( electrotransformation)是利用电脉冲使细胞膜形成微孔 ,造成膜的通透性瞬时增强 ,使外源基因通过膜的穿孔进入细胞 ,并插入细胞的基因组 ,从而建立起合适的遗传转化系统的一种有效的物理方法 .这种方法转化率高 ,操作简便省时 ,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由于酵母是真核生物的参考模型 ,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优点 ,成为表达外源基因的重要工具 ,而被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广泛用于电转化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在电转化操作中 ,都是采用场强在 ( 1~ 1 0 ) k V/ cm,脉宽数 1 0 μs~ms量级的单个或数个强脉冲电场作用于细胞 ,从而…  相似文献   

10.
黑曲霉和假丝酵母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PEG促融剂使经硫酸二乙酯灭活的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W25原生质体与假丝酵母(Candidasp.)Y002原生质体融合,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获得能利用羧甲基纤维素作唯一碳源生长的杂种酵母FACC.经遗传特性、碳源同化及DNA含量等项目分析,表明杂种菌株FACC与双亲菌株有区别,并进行酶活与SCP产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现代透射电镜是电镜与计算机结合的产物,由于计算机软件程序对电镜操作的控制,使透射电镜运行的复杂过程简单一键开机、光轴调整、样品观察到三个步骤。H-7650的样品台和成像部分,安装了三维马达驱动和CCD,掌握好H-7650的操作要点,该透射电镜的多项机械和电子光学参数调整,都可以在瞬间自动或手动完成。  相似文献   

12.
纳米白炭黑的电子显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EDS)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硫酸沉淀法制备纳米白炭黑过程中体系反应温度和溶胶制备反应时间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体系反应温度应控制在65~85%,酸溶胶制备反应时间应控制在0.5小时左右。该条件下制备的白炭黑经激光粒度仪分析表明,粒径小、粒度均匀,主要成分为SiO2。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Cane molasses is a major byproduct of the sugarindustry. Most sugar refineries use yeastfermentation in molasses for alcohol production.However,traditional alcohol fermentation addslittle value to the economy since only low alcoholcontent is produced in the fermentation broth[1,2 ] .This has caused various problems including poorprocess economics and significant wastewaterpollution ( high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 . Man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increase the alcohol conc…  相似文献   

14.
甘薯叶片培养在附加NAA0.01-1.0/ZT0.01-10mg/L的MS培养基上可以100%地诱导产生愈伤组织,NAA1.0/ZT0-0.1mg/L可诱导叶片产生根。经HPLC测定,甘薯叶片内源生长素含量为480ng/g·FW,可能与甘薯叶片易诱导生根有关。在MS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甘薯愈伤组织质地致密、生长缓慢,当继代于高NO_3~-低NH_4~+含量的改良MS培养基上就可转变为疏松、生长迅速的愈伤组织。用疏松愈伤组织酶解出了大量原生质体,并培养再生成了愈伤组织块。  相似文献   

15.
适合能源甘蔗酒精发酵酵母生理及发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蔗汁作为培养基,研究了酿酒酵母Y01的生理及酒精发酵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发酵蔗汁产生酒精,蔗糖酶活性为237.84 μmol/min*mL.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 ℃,代时为1.8 h,最适发酵温度为32 ℃.可耐受体积分数为14%的酒精、质量分数为35%的糖.以质量分数为18%的甘蔗汁作为发酵培养基,发酵72 h后,发酵液中酒精体积分数可达10.63%.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啤酒酵母融合株HN31-6的啤酒酿造生产性能,以12.5°Bx麦芽汁为培养基,用500 L发酵罐在12℃下发酵,发酵期间每天取样测定发酵液的发酵度和酒精度以及发酵液的双乙酰、乙醛、高级醇和酯类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发酵14 d,发酵液的发酵度和酒精度分别为69.9%和4.46%;双乙酰和乙醛的含量分别为0.036 4 mg/L和4.53 mg/L;异戊醇、异丁醇和正丙醇的含量分别为46.47、8.34和9.82 mg/L,总高级醇的含量为64.6mg/L;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分别为0.132、21.92、0.037、2.22和0.293 mg/L,总酯为24.6 mg/L;该菌株的发酵度以及发酵液的酒精、双乙酰、乙醛、总高级醇和一些酯类等的含量均达到国家优质啤酒的标准,啤酒口感良好.该融合株在啤酒酿造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制备作为生物大分子载体-脂质体的最适条件和方法.发现脂质体在适当温度下.放置数天后其体积明显增大,为制备适于与原生质体融合的脂质体,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并对脂质体与原生质体的融合,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8.
报道对酿酒酵母snoRNA基因簇启动子序列的研究结果.通过计算机分析,发现酿酒酵母中Z2Z8和SnR190U14snoRNA基因簇有相似的启动子结构.这两个snoRNA基因簇都是由一个上游的启动子负责整个基因簇的转录,产生多个顺反子snoRNA的前体,然后再加工成熟为各个独立的snoRNA.在启动子保守序列TATAbox的上游还发现2个RAP1序列,表明snoRNA基因簇的表达可以通过RAP1元素与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协同调控.这是在snoRNA基因的启动子中首次发现RAP1调控元素.对snoRNA基因簇的进化特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