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启伟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6):28-30,33
本文综述了我国蔬菜育种的工作现状,并着重阐述了在杂种优势育种、抗病育种、品质育种和生态育种、葱姜蒜、莲藕育种和蔬菜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分析了我国蔬菜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蔬菜育种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20):53-53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采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技术,开发蔬菜(白菜、甘蓝、番茄、甜辣椒、黄瓜等)和果树(苹果、柑橘、梨、桃、甜樱桃等)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标记;对蔬菜和果树高产、优质、抗病、耐逆、雄性不育等重要性状基因/主效QTL进行定位,完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孢子培养、大孢子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和染色体操作等细胞工程技术,提高细胞工程技术效率,加速蔬菜和果树品种创制速度。通过项目研究,取得如下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58-58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全国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联合攻关的“十五”国家863计划“蔬菜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课题(编导2001241121),从蔬菜作物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创新和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003-2005年,通过上百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选育和创新优良的育种材料41份;培育新品种34个,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4个;获奖成果2项,发表论文共81篇,其中SCI收录5篇。课题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2006午,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TYCVD)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南方省市大面积爆发,课题组随即调整研究方向,以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重点,开展抗病育种。从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和欧洲、美国等地引进抗源,并从引进的或生产中正在应用的国外品种中分离抗病基因,开始从事TYCVD的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学科首席专家、蔬菜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番茄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这些光环都环绕在一位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辛勤工作30年的科技工作者身上。30年来,他主持培育了10余个番茄新品种。而今,他仍然在番茄育种的科研道路上风雨兼程、坚毅跋涉,他就是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悦俭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良种是维持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要想打赢种业翻身仗,生物育种必不可缺。现阶段,生物技术已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也是种业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本文重点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发掘与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未来植物工厂等方面概述国内外作物生物育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我国未来作物生物育种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立国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6):58-59,61
“辽宁省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技术研究和优异种质创新”项目获200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始于1991年,历时16年。先后以高梁、水稻、玉米、向日葵、黄瓜、番茄和菊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高效育种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的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并且采用这套技术陆续选育出一批优异新品种和新种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F0002-F0002
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将基因或QTL导入水稻品种已屡见报道,但得以应用的品种极少,且直接利用高产QTL(高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以下简称“高产基因”)进行超高产育种还未见前人报道。究其因,一是野生稻中存在大量对产量不利的性状干扰;二是连锁累赘,即目的基因与不利基因的紧密连锁是育种中难以克服的难题。该项目经过10年攻关,突破野生稻高产基因利用的技术瓶颈,在国内外率先成功构建了一个野生稻高产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获得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研究策略,对传统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传统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看作是手工工艺技术,顺从自然,通过"做""培育出"生物,属于海德格尔的前现代技术范畴。转基因技术则是由分子遗传学理论引导的现代技术,理论基础更深,具有"制造"和"座架"的本质特征,属于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范畴。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湖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茶树育种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从茶树种质资源、育种方法、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对湖南省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对该区域的茶树育种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发掘我国地方畜禽良种的优良性状,针对现代畜禽育种技术发展不平衡、大效应的分子标记很少、集成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通过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发掘和鉴定影响特殊风味、优质高效和抗病等经济性状的新型关键基因,筛选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并验证其遗传效应,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标记技术有机结合,提出多基因聚合育种的平衡育种方案,发掘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重要畜禽特色育种新种质材料,实现我国优质高效畜禽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提高畜禽良种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竞争力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南农6号”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培育出的高产、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种,“两系”制种。2005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棉2005016)。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葱研究起步晚,研究水平低,审定的大葱品种较少,栽培技术水平也较低。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大葱品种及育种技术水平已经明显滞后于生产和市场发展了,开展大葱新品种选育研究势在必行。
  从1994年开始,组建了辽宁省农科院大葱育种研究室,开展了大葱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及配套栽培研究,主要目标定位在育成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适合北方生产的大葱杂交品种上。  相似文献   

14.
本项目组针对染色体加倍技术、培养基研究、试管苗移栽技术、花药接种、外植体播种时期等花药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小麦花药培养高效植株再生技术体系;通过对花培育种的亲本选配、世代选择方法研究,建立了小麦花培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花培技术体系培育出了7小麦新品种,获3项新品种权;创造小麦新种质1141份,其中30份编目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并构建了2个DH群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大豆主要消费国,近年来的年消费量超过7000万吨。但是,我国消费大豆约80%依赖于进口,造成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严重萎缩,危及我国食品安全及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保持。所以,大豆是我国最需发展的作物,也是发展潜力极大的作物。发展大豆生产,品种是基础,而品种的培育则取决于种质资源的创新和育种技术的发展。因此,本项目开展大豆分子育种技术和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把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大豆蛋白质改良,建立大豆品质快速改良的新途径;分离和克隆大豆品质、抗性相关功能基因,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选择依据;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聚合高产、优质、抗病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并示范推广。项目从2004年开始实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余振斌  李洋 《中国科技成果》2014,(5):F0003-F0003
三十余载风雨兼程,三十余载躬耕深作,她始终怀揣一颗强烈的责任心,上下求索在甜椒育种的科学前沿。她就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茄果类蔬菜研究室主任范妍芹。数十年间,她以一种无所畏惧的科研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收集创新了上千份种质资源,积累了大量试验数据,尤其是发现的甜椒雄性不育源为甜椒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30-31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育种技术的创新研究,提高我国燕麦育种技术水平;通过选育加工专用型燕麦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高我国燕麦主产区的生产水平;通过燕麦深加工技术和新型健康食品的研究,延长燕麦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课题实施,使我国燕麦整体技术水平、产业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推进产区农民脱贫致富和燕麦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燕麦育种技术基础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2014,(10):21-23
1燕麦遗传多样性分析技术研究 通过反复试验,建立了适合燕麦的AFLP反应体系。利用差异较大的部分材料,对大量AFLP引物进行了筛选,选出燕麦适用的AFLP引物20对,较好地反映燕麦材料的多态性,这些引物经进一步研究和筛选,将在燕麦分子辅助育种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07,(8):34-34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20.
刘庆忠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8):25-25,30
该课题是执行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与澳大利亚项目合作协议,完善早熟优质大果甜樱桃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利用两国优异种质中有价值的基因,提高早熟优质丰产大果型甜樱桃品种选育效率,促进甜樱桃生产向优质、高效、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种质评价技术的研究;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核心种质DNA指纹库的构建及其S基因型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