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存在下,显色剂水杨基萤光酮(SAF)分别与铁,铜的显色反应条件和配合物的组成,提出了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微量铁和铜的新方法,用该法对航空润滑油中微量铁和铜进行了同时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金相观察、能谱分析、X线衍射和洛氏硬度测定等研究锻态粉末冶金铁基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演变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锻造态铁基合金已经开始发生再结晶,但再结晶晶核较少,再结晶不完全,晶界处有第二相析出,析出相成分主要为Ti,Y和O;经1300~1450℃热处理后发生了再结晶,在1300℃再结晶完全,晶粒细小,第二相弥散分布于晶粒内部,样品最高洛氏硬度达54.8;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晶粒长大明显,强化相颗粒长大,导致洛氏硬度下降;经700℃退火后,铁基合金材料晶粒尺寸变化不明显,X线衍射峰向右发生偏移,Cr的固溶度降低,洛氏硬度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3.
润滑油中金属磨粒在线检测是实现船舶机械设备润滑状态监测和故障预判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检测润滑油中不同类型金属磨粒,设计并搭建了微流控芯片上基于离心力作用的金属颗粒分离系统。该系统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设计了圆弧形流道结构,利用ANSYS CFX软件对微颗粒运动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操纵金属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实现分离,并进入不同种类金属颗粒通道。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金属颗粒分离系统可实现润滑油液中直径为15μm的铜、铝颗粒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润滑油净化技术,它利用自然状态下润滑系统运行时润滑油在各个位置产生的速度差、压力差、温度差以及水和油在流动时各个层面所产生的不同的摩擦力,使比重相对较大的游离状态的水、乳化状态(包容水)的润滑油、含水量(溶解水)较大的润滑油和杂质向规定的位置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将析出的水排出.该技术具有极强的排水能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展峰 《甘肃科技》2005,21(1):40-42
通过利用特定的阴阳离子树脂的方法将加氢润滑基础油中的极性成分分解为强酸、弱酸、中极性、弱碱和强碱等几个成分 ,并且利用膨胀计的方法对这几个分解后的成分进行了氧化实验测试 ,发现 :含硫成分对油品的抗氧化作用比较明显 ,含氮成分对油品的氧化抑制作用最弱。并对该部分进行了红外光谱、族组成和元素分析。由分析结果发现 ,该极性部分主要由一些含硫、氮、氧等杂原子的芳香族化合物和部分胶质组分组成。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润滑油分析技术的功能,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润滑油分析技术的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柴油机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7.
不同价态铁对硝基苯的厌氧降解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硝基苯厌氧降解为考察对象,研究了Fe0/Fe2+/Fe3+对硝基苯的降解,并探讨了初始硝基苯质量浓度、pH值及葡萄糖质量浓度等对硝基苯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硝基苯厌氧降解主要生成苯胺,显著提高了其生化可降解性;硝基苯在初始pH=6的厌氧污泥体系中可被完全降解,不同初始硝基苯质量浓度对其最终降解率影响不大;在含有不同价态铁、初始pH=6的厌氧污泥体系中,对硝基苯降解起主导作用的是厌氧污泥,Fe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硝基苯的降解,而Fe2+,Fe3+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尤以Fe3+最为显著;但当反应体系初始pH=9时,Fe2+和葡萄糖的存在则显著促进了硝基苯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按《国标1032-68》的方法分离中小型异步电动机机械损耗和铁耗时,对条件较差的电机修理厂和实验室会产生诸多不便,该文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准确度较高的分离机械损耗和铁耗的方法,为分析电动机的工作性能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9.
在水溶液中,铁(Ⅲ)与四丁基溴化铵和硫氰酸钾能够生成不溶于水的[Fe(SCN)6][TBAB]3三元缔合物.当加入硫酸铵后,该三元缔合物浮于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通过浮选,Fe(Ⅲ)可以与V(Ⅴ),Ir(Ⅳ),Pt(Ⅳ)和Ru(Ⅲ)定量分离.当溶液中四丁基溴化铵和硫氰酸钾的浓度分别为0.8 mmol/L和7.0 mmol/L时,Fe(Ⅲ)的浮选率达到98.2%以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双层平板培养技术,从云南腾冲地区高温温泉边酸性水中分离出1株螺旋状铁氧化细菌ML-04,对该菌的理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该菌专性化能自养,可利用亚铁和黄铁矿为能源,不能氧化硫磺、四硫酸盐、硫代硫酸盐,最适生长温度40℃,最适生长pH2.5.对砷黄铁矿的浸矿实验表明,ML-04菌株可以有效浸出矿粉中的铁和硫元素.  相似文献   

11.
以聚α-烯烃航空润滑基础油(PAO)为原料,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研究了超高温(350℃和400℃)作用对PAO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结构组分差异.结果表明:聚α-烯烃在超高温作用下发生深度热裂解,尤其在400℃作用下几乎完全裂解.裂解产物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178种化合物,包括19种正构烷烃(NAs)、43种异构烷烃(IPs)、56种烯烃(OFs)、17种环烷烃(CAs)、15种芳烃(AHs)、4种含杂原子化合物(HCCs)及24种α-烯烃的聚合体(PMs).350℃和400℃下裂解生成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37.236%和65.160%,这些小分子化合物的大量产生是导致油品粘度变稀的主要原因,然而环烷烃、芳烃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含生色/助色基团化合物则是油品颜色加深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采用无污染絮凝分离法,再生 ND_5型内燃机车柴油机润滑油(简称 ND_5柴油机油)的工艺,所得再生油的质量达到 API 分类 CC 级柴油机油使用要求,这种再生方法可沿用原有硫酸/白土法的生产装置,并且在加工过程中还可得到10%有经济价值的副产物油膏,不仅可以消除酸渣污染,而且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便于批量生产,供东风—4型、北京型等大功率机车进行实车试验,以便进一步满足国家对石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高温煤焦油中杂环化合物的杂原子主要是氧、氮和硫.选择石油醚、乙酸乙酯依次作为流动相,在硅胶柱层析中对高温煤焦油进行淋洗,通过气相色谱(GC)和气质联用(GC/MS)把淋洗液中的组分按照不同的杂环化合物进行分析和归类.各类含量较高的杂环化合物使用葡聚糖凝胶LH-20作为填料,流动相以无水乙醇/正己烷1:2体积比混合淋洗,...  相似文献   

14.
井眼轨迹控制工具在打定向井、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时可自动灵活地改变钻头前进方向,起到导向作用。由于工具内部运动部件较多,为了防止磨损,需要进行润滑,同时井眼轨迹控制工具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泄漏。因此,工具工作时间越长,泄漏量越大,工具内部所剩余的润滑油也越少。为了研究工具内部润滑油泄漏情况,建立了工具润滑油整体泄漏模型,得出了工具内部润滑油压力与总体泄漏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总体泄漏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并指出工具最大持续工作时间为200 h。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气压固体分析探针技术对两种合成航空润滑油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考察了两种润滑基础油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及种类.结果显示:在合成航空润滑基础油中,检测到的化合物主要有烃类、酯类和含杂原子化合物(N,O和S).其中大气压化学电离源对烃类化合物的响应值较好,对酯类则相对较弱.检测到的含氮化合物的含量不高,但种类较多,有C6H16N,C6H10N3,C27H41N10,C6H13N6O3,C20H33N6O2,C21H35N6O2,C22H37N6O2和C24H41N6O3,含氮化合物特别是碱性含氮化合物对润滑基础油的热氧化安定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依次用石油醚、CS2、丙酮和甲醇4种溶剂通过索式萃取对霍林郭勒褐煤(HL)的次氯酸钠(NaOCl)水溶液氧化残渣进行分级萃取.发现总的萃取率大于原煤萃取率.所得各级萃取物用GC/MS分析检测,E1和E2馏分中分别检测到85种和23种化合物,E3和E4萃取馏分中无GC/MS可检物质.结果表明煤的次氯酸钠氧化有助于提高煤的萃取率,索式萃取可实现氧化残渣的族组分分离.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温反应釜与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添加有抗氧剂N-苯基-α-萘胺(T531)的聚α-烯烃(PAO)航空润滑基础油高温衰变,考察该润滑油的热安定性能.结果显示:低于200℃时,T531具有优良的抗氧化作用,能够较好地延缓基础油的高温衰变,但温度超过270℃后,T531的抗氧化性能降低,无法有效保护基础油.300℃高温产物经GC/MS分析,共检测到63种化合物,包括36种烷烃类化合物、25种烯烃类化合物、1种酮类化合物和抗氧剂T531,短链烷烃和烯烃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835%和2.32%,是200℃高温时的20多倍,直接导致润滑油黏度的降低.在200℃高温反应油样中的T531相对含量仅为0.734%,远低于170℃和300℃反应后的2.019%和1.587%.可见,T531在200℃环境中消耗剧烈,对润滑基础油分子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李咏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3):49-50,137
介绍了利用石油产品闭口闪点测定仪测定润滑油中所含轻质油料多少的一种试验方法。根据润滑油闭口闪点温度的不同,判断润滑油中是否混入轻质油料以及轻质油料在润滑油中所占的比例。试验证明:在油品使用过程中,从闪点的下降程度可以判断混入轻质油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着重探讨了膜分离、真空滤油、溶剂精制、分子蒸馏、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绿色环保、低成本技术是今后废油再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