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王博  李建峰  方艳  张海春 《科学通报》2009,54(2):210-21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内蒙古中侏罗世道虎沟昆虫化石的保存情况, 并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了部分压型化石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元素含量及分布. 研究发现道虎沟生物群中绝大部分昆虫压型化石成分是虫体原始成分的有机降解产物. 少部分化石表面富集有Fe元素, 这可能是在降解初期由生物聚合物吸收形成. 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发现则表明道虎沟部分昆虫化石在形成过程中也存在“化石封套”模式. 这些不同的保存形式, 反映了不同的化石化过程, 表明当时的湖泊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2.
北京早白垩世昼蜓稚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迪颖  林启彬 《科学通报》2001,46(3):235-240
在北京西南下白垩统发现数以百计的巴依萨昼蜒(Hemeroscopus baissicus)稚虫化石,使这类近来在国际上争议很大的化石形态得到确诊,研究认为应划归蜻总科(Libelluloidea),而且与现代的蜻科(Libellulidae)稚虫存在密切的演化联系,虽然本层位大量出现的昼蜒成虫翅膀以往被认为主要呈现蜒总科(Aeschnoidea)特征,但不应片面地以形态学对比而割裂它与这类稚虫化石的关系,二者的对应关系是可靠的,这里可能揭示了蜻科(Libellulidae)的祖先亲缘类型的早期演化,京西昼蜒化石是划分热河昆虫群与卢尚坟昆虫群的最基本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强  赵云云  任东 《科学通报》2009,54(13):1940-1940
丽蛉是脉翅目中的一个绝灭科. 它们在脉翅中是个体比较大的类群, 仅仅在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地层中 发现了较多的化石. 本研究描述了出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黄半吉沟义县 组丽蛉科的一个新种——李氏聪蛉Sophogramma lii sp. nov.. 这块标本完好地保存了昆虫的四翅及部分身体, 四翅完全展开并且翅脉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4.
黄迪颖 《科学》2013,65(5):28-30,4
正昆虫化石中最令人困惑的恐怖虫的神秘面纱,随着道虎沟恐怖虫化石的发现而被慢慢揭开,原先认为恐怖虫是带毛恐龙身上寄生虫的观点受到质疑。昆虫是动物界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而昆虫纲几乎所有现生昆虫的目都可在遥远的中生代(距今2.5亿到6500万年前)找到它们祖先的化石。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里,大约已发现25个现生昆虫目之祖先化石。该动物群是世界中生代昆虫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群。除现生昆虫目以外,还存在一些今已灭绝的昆虫,多出现于昆虫演化初期的石炭纪(距今3.6亿到3亿年前)和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不久前宣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远古巨虱化石表明,这种胆大的昆虫很可能会趁恐龙睡觉时爬到恐龙柔软的下腹部吸血.  相似文献   

6.
泥河湾地区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德 《科学通报》1982,27(4):227-227
一、 前言1980年夏,我们协作组料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蔚县西窑子头一带进行地震地质及古地理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层位含脊椎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并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得到了不少的化石.这一地区,在过去被称之为“三趾马红土”层中:解放前没有发现化石;解放后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12,(9):6-6
科学家不久前宣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远古巨虱化石表明,这种胆大的昆虫很可能会趁恐龙睡觉时爬到恐龙柔软的下腹部吸血.  相似文献   

8.
衍蜓(aeschnidiids)昆虫稚虫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俊峰 《科学通报》2000,45(2):192-199
首次发现并描述了衍蜒科稚虫化石标本,就其亲缘关系和生态学特征做了推断,国内外曾报道过的这个科的稚虫实际上都不是衍蜓分子,根据稚虫标本所箭蜒科4属5 实际上都是衍蜓科成员,可合并为一个各,并归入Sinaeschnidia cancellasa之中,这个种是“热河生物群”的一个昆虫广布种,出现于晚侏罗世的晚期。  相似文献   

9.
杨小菊  张武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32):3158-3161
简要报道辽宁北票长皋乡侏罗纪髫髻山组的一块保存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解剖构造的真蕨类紫萁科植物化石. 标本为一块高约50 cm、直径35~41 cm的柱状体, 其中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等器官. 通过对茎的切片观察发现该化石应为紫萁科的Ashicaulis. 紫萁科的根茎化石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辽西及周边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中时有产出, 但同时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的紫萁科化石迄今还未见报道. 这样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化石对正确恢复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的整体面貌, 全面研究这类植物的生物学性质、形态演化以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0.
昆虫为什么会长翅膀?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许多人都能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为了飞行."但至今发现最早的昆虫化石显示,有翅昆虫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大约35 000万年前,这比鸟的进化史还长,而且,史前的昆虫只有短而宽的小翅,不能产生足够的空气动力使其凌空飞舞.自从昆虫翅膀进化理论产生以来,生物学家们一直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细菌的崛起可能对恐龙的灭绝起到了加速作用,相关的证据则存在于采自黎巴嫩、加拿大和缅甸等国的琥珀中。琥珀是树浆化石,有时候树浆会埋没古代的昆虫,我们才得以从琥珀中观赏到古代昆虫的身体及行动细节。  相似文献   

12.
秘鲁梅尔霍林格古生物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近日声称。他们在秘鲁北部边境地区发现了2300万年前始新世时期的琥珀化石,这些琥珀中包裹着多种罕见的远古昆虫等动物和向日葵种子。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正化石为我们保留了远古生物的定格画面.埋藏学则揭示从生物体死亡到变成化石的过程。这里尝试重建道虎沟昆虫化石形成的机制,借以推测道虎沟1.6亿年前的环境变迁。从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轻巧的蜻蜓到散播病菌的苍蝇,昆虫在地球的各个大陆上无处不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皆是它们生活之舞台。从生命进化史的角度看,昆虫的起源演化对整个生物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假如没有昆虫,早期的原始哺乳动物不会有重要的食物来源,高智慧的人类可能也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5.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64,9(10):940-940
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村发现了一个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研究结果,定名为蓝田中国猿人(Sinanthropus lantianensis)。今年,我所继续进行了蓝田县的调查发掘工作,由研究员贾兰坡担任队长。5月22日,由黄慰文、吴茂霖、武英三人组成的发掘小队,在蓝田县城以东20多公里秦岭北麓的公王岭地点的深黄红色砂质粘土和深红色粘土中挖出了一个猿人牙齿化石,同时发现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个化石产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外研究小组表示他们在西班牙一个历时1.1亿年之久的琥珀中发现一些未知昆虫残骸,而这些昆虫早在恐龙之前就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古生物学家伊恩里克·佩纳尔弗教授说,琥珀是在北部省份坎塔布里亚的“El Soplao”洞穴中发现的,保存得相当完好。他指出,琥珀中发现的一些蜘蛛纲动物、蜘蛛网和植物残骸已经变成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在西班牙,也可能是在全欧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琥珀。发现年代如此久远的琥珀在世界上来说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7.
辽西上三叠统大型完整苏铁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  李楠  王永栋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09,54(13):1937-1939
简要报道辽西地区新近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大型苏铁类植物化石标本. 化石采自北票地区常河营晚三叠世的羊草沟组, 且完整保存在一整块砂岩上, 高89 cm, 宽130 cm, 包括有长达 82 cm的羽状叶、茎顶及着生其上的雄性球果. 通过对羽叶和小羽片的形态及其着生方式、叶脉、球果及其着生状态等与现生苏铁类植物的对比, 表明当前化石材料与现存苏铁目的泽米科有着密切的系统学关系. 这是目前化石记录中保存最完整且同时具有营养和生殖器官的大型苏铁类化石, 对于研究化石苏铁类的总体形貌、形态演化以及古气候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早于始祖鸟的虚骨龙类及其对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马檠宇  胡东宇 《科学通报》2010,55(32):3081-3088
在过去20年中, 对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关于这一演化假说仍然存在一些反对的观点, 其中一个反对证据来自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记录. 从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上看,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发现于晚侏罗世, 而在侏罗系地层中却很少发现应当是它们祖先类型的虚骨龙类化石, 这暗示存在着一个“时间悖论”——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本文回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 近10年来的一系列发现表明, 虚骨龙类主要类群在侏罗纪中晚期已经出现. 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化石地层分布和兽脚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的一致性, 并且有力反驳了所谓的“时间悖论”.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支持了暴龙超科和阿尔瓦兹龙超科处于虚骨龙类相对基干的位置, 甚至暗示一个新的关于副鸟类的系统发育假说: 始祖鸟、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攀龙类、其他鸟类以及窃蛋龙类形成另一个演化分支. 特征演化分析表明, 副鸟类的基干类群可能在晚侏罗世之前已经演化出与树栖以及飞行相关的特征. 未来更多侏罗纪虚骨龙类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一个更加精确的鸟类起源和演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翼手龙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汪筱林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2,47(20):1521-1527
描述辽宁西部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近两年来发现的大量翼手龙类化石中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董氏中国翼龙(新属、新种)Sinopterus dongi gen.et sp.nov.,属于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此前古神翼龙科仅在南美大陆巴西有过报道,中国翼龙是古神翼龙科保存最完整和层位最低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古神翼龙科的头后骨骼形态,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热河群存在两个不同的翼龙化石组合,义县组的翼龙组合与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灰岩(Tithonian)的翼龙组合有些类似,而九佛堂组的翼龙与巴西早白垩世Santana组(Aptian/Albian)的翼龙组合具有非常相似的面貌。同时也认为义县组的时代要晚于Solnhofen灰岩,而九佛堂组的时代略早于Santana组。  相似文献   

20.
山东莱阳中生代晚期昆虫群及其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科学通报》1992,37(5):431-431
我国山东莱阳发育有一套非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在莱阳组的薄层页岩和纸片状页岩中富含昆虫化石。莱阳组的沉积时代目前尚有争议,有人把其归入晚侏罗世,亦有人认为是早白垩世,有关的交通位置和地质资料已经发表,这里不再赘述,这个地区是我国昆虫化石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