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及相位差显微镜对下列三种吸虫毛蚴进行了比较观察。一、肝片形吸虫毛蚴:顶突呈厚壁圆环状,中央为顶腺开口,壁上有4个腺体的开口及6根短纤毛。纤毛上皮细胞共21个,排列顺序为6.9(6.3)、4.2;第2列由2个完整的亚列组成。在第1、2列上皮细胞间的细胞嵴上,有2个侧乳突和4个细胞间嵴小突。二、布氏姜片吸虫毛蚴:顶突由2个唇瓣样物构成,中央为顶腮开口,未见其它小孔及纤毛。纤毛上皮细胞数及排列顺序与肝片形吸虫的相似,但第2列只有一个半亚列组成。三、日本血吸虫毛蚴:顶突呈网格状,上有2个穿刺腺开口及4—6根短纤毛。纤毛上皮细胞共22个,排列顺序为6、9、4、3,第2列呈单行排列。在第1、2列细胞间,有2个侧小突和多个细胞间嵴小突。本文还对上述各种结构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肝片形吸虫种类鉴定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定肝片吸虫种类的特异PCR方法,以肝片形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前后盘吸虫,胰阔盘吸虫,日本分体吸虫,牛弓首蛔虫、大片吸虫gDNA为对照,用肝片形吸虫特异性引物ITS-1、ITS-2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透射仪观察;用核酸蛋白测定仪测定肝片形吸虫gDNA的浓度,然后将gDNA原液进行不同倍数的稀释,筛选最佳条件,进行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只有肝片吸虫样品有特异性条带,对照样品均呈阴性;可以检测到的最低DNA浓度分别为1.17 ng/μL、0.59 ng/μL.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方法扩增龙岩地区羊片形吸虫分离株ITS序列,经克隆、测序后获得ITS全长序列944bp,其中ITS-1为421bp,ITS-2为361bp;通过在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ITS种间鉴别位点上的序列分析表明,从龙岩地区羊体内分离的片形吸虫虫种属大片吸虫(命名为FgLY)。与国内外大片吸虫的进化分析表明,FgLY与中国云南的2个分离株处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该结果为羊大片吸虫的进一步生物学研究和片形吸虫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正>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由片形科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引起,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肝脏胆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胆道中。片形吸虫对家畜牛、羊、猪等危害很大。对有关片形吸虫病,在家畜体内寄生和流行情况,我省迄今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年8月,在永顺县对山、新寨和杉木三个乡,调查了耕牛553头,其中黄牛329头,水牛224头。在调查中发现,耕牛片形吸虫感染,以肝片形吸虫为主,仅数头耕牛有大片形吸虫感染。现将553头耕牛肝片形吸虫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生活史培养收集的各期虫体,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描述了巨片吸虫的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蚴及成虫的体表细微结构。发现了虫卵卵壳的双层结构,成熟囊蚴腹面的盘状物和成虫阴茎的构造。并且对各期虫体的神经末梢进行较系统的描述总结。同时与肝片吸虫的虫体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吸虫体表细微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在厦门沿海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体内发现了自然感染的鹭无领平睾吸虫(Pittacium egrettus)的幼虫.成熟尾蚴在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体表结囊.本文描述了鹭无领平睾吸虫末代雷蚴、成熟尾蚴和囊蚴的形态结构特点.鹭无领平睾吸虫尾蚴无头领或头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食道长度为口吸盘到腹吸盘间距的1/3~1/2、排泄管回折处靠近口吸盘后缘、排泄管前后支汇合于腹吸盘的两侧、生殖腺原基位于腹吸盘到体部末端的1/2水平之后、在脊尾白虾体表结囊、囊壁2层、外壁的外廓呈蝴蝶形、内囊呈椭圆形.这些特征与嗜眼属(Philophthalmus)、泄殖腔属(Cloacitrema)、平睾属(Parorchis)、棘冠属(Echinostephilla)的尾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寄生蠕虫对于家畜的危害较为普遍,要想增加畜产质量,提高家畜的役使能力,研究家畜寄生虫病,是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几年来我们在西安与汉中屠宰场中采到一些标本,其中吸虫纲五种、绦虫纲四种、线虫纲二种、棘头虫纲一种。在汉中屠宰场采到的有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胰阔盘吸虫、姜片虫、猪囊虫、细颈囊尾蚴、猪蛔虫等。在西安屠宰场采到的有姜片虫、矛形复腔吸虫、猪囊虫、扩展莫氐绦虫、细颈囊尾蚴、猪蛔虫、捻转血矛线虫及大棘吻棘头虫等。现将这些标本加以整理鉴定,并提出粗浅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用扫描电镜观察卵形半肠吸虫成虫、童虫、虫卵的体表超微结构,成虫、童虫体表布满单生棘和皱折,虫卵表面光滑具卵盖.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龙江血居吸虫尾蚴及成虫体表的超微结构。龙江血居吸虫尾蚴具有特化的头器,在头器顶端有3种类型可能为感觉器的结构;顶端外缘规则排列有一圈共8个圆形的乳突状结构;在乳突状结构的下方有数个可能为感觉小窝的小凹陷结构;在头器的顶端外侧,乳突的内缘,至少有4根纤毛状结构,尾蚴身体各部均具有棘,体部的棘常形成棘环,龙江血居吸虫成虫体侧具有粗大的棘,体侧边缘有隆起结构,虫体体表具有大量微毛及丰富的单纤毛感觉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在肝片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T)检测肝片吸虫患者、肝片吸虫病兔、正常兔、血吸虫病兔和血吸虫患者血清的抗体。结果以CIET检测肝片吸虫患者和病兔血清中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3%和92.3%。同时检测正常兔、血吸虫病兔和血吸虫病人血清,皆无沉淀线形成,阴性反应。结论CIET用于肝片吸虫病临床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片形吸虫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7例肝片形吸虫感染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其使用三氯苯达唑与其它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的对比。结果:7例患者均有相同的临床表现,阿苯达唑、吡喹酮等药物治疗无效,三氯达苯唑有效。结论:通过这次肝片形吸虫感染的治疗和临床分析,三氯苯达唑是一种具有良好抗肝片形吸虫药效的药物,对今后治疗肝片形虫病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一家二例人体肝片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此种疾病在我国罕见,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报告尚属首例。本文并对本病的流行、临床表现及治疗作了简短的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4.
肝片吸虫和巨片吸虫染色体和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来自国内数省份的片形吸虫的染色体和同工酶,发现肝片吸虫的染色体为三倍体型,巨片吸虫的染色体为二倍体型。根据二者核型相近、酯酶同工酶一致以及生活史各期虫体形态相似,作者认为肝片吸虫是巨片吸虫的同源三倍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京西早白垩世丸甲(昆虫纲,鞘翅目)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北京西山下白垩统卢尚坟组的甲虫化石,建立化石丸甲二新属三新种:Mesobyrrhustanaegen.etsp.nov,Mesobyrrhusparvusgen.etnov.和Fangshanelastolidagen.etsp.nov..初步探讨了丸甲科昆虫的演化,认为丸甲科是鞘翅目中很古老的一类,和其它科关系不大,自中生代后期以来演化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6.
煤矿开采导致的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特征在贵州山区具有相似性。基于贵州省纳雍县中岭高斜坡的坡体特征及变形机制分析,建立了中岭高边坡演化机制概念模型,其演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即压缩倾倒变形阶段和采空区沉陷-倾倒-拉裂阶段。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中岭边坡煤矿上方的观察节点位移进行开采过程中的全过程模拟,节点运动规律对崩塌发生位置和范围能做出很好的解释。陡~极陡坡体下部矿层遭受回踩后,易形成采空区控制型崩塌。陡坡段存在软岩夹层时,坡面会因差异风化而出现凹岩腔,从而在坡面上出现局部倒悬坡,受采空区影响区岩体结构面向上贯通,造成倒悬体成为危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