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东胜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法根据东胜铀矿区含铀砂岩及其围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结果,进行元素的富集特征计算及其结果的讨论。结果U,Ba,Zn,Zr,Hf,Pb等为铀矿的成矿指示元素;灰色粗砂岩与含矿岩石具有相同的成矿指示元素组合和稀土元素特征;灰白色高岭土化泥质粉砂岩形成于氧化环境,其元素富集特征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含铀砂岩相近,为铀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灰绿色粗砂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深部还原性热流体的作用。结论灰白色高岭土化泥质粉砂岩及灰绿色粗砂岩对铀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灰色粗砂岩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油、气、煤与铀的综合研究对于含油气盆地内多种能源的成因机制及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和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砂岩型铀矿的岩石学特征、地质构造、含矿建造与古水文地质条件及铀矿的成矿特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源区火成岩和泥岩可能为铀的物质来源之一,铀矿化是成岩—后生阶段介质条件及环境改变的产物,受氧化-还原界面的控制;构造作用使目的层的抬升掀斜与暴露以及水动力环境是形成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重要条件;铀矿石带中黄铁矿表面及其附近存在吸附铀α径迹,有机质碎屑胞腔中沥青铀矿和黄铁矿共生,含铀砂岩中可见含沥青质的镜煤。结论铀的富集和铀矿的形成可能与黄铁矿、油气、煤等有机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3.
Here we reported the fatty-acids and their δ13C values in seep carbonates collected from Green Canyon lease block 185 (GC 185; Sample GC-F) at upper continental slope (water depth: ~540 m), and Alaminos Canyon lease block 645 (GC 645; Sample AC-E) at lower continental slope (water depth: ~2200 m) of the Gulf of Mexico. More than thirty kinds of fatty acids were detected in both samples. These fatty acids are maximized at C16. There is a clear even-over-odd 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in carbon number range. The fatty acid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n-fatty acids, iso-/anteiso-fatty acids and terminally branched odd-numbered fatty acids (iso/anteiso). The low δ13C values (−39.99‰ to −32.36‰) of n-C12:0, n-C13:0, i-C14:0 and n-C14:0 suggest that they may relate to the chemosynthetic communities at seep sites.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C18:2 and C18:19 have the same δ13C values, they may originate from the Beggiatoa/Thioploca. Unlike other fatty acids, the terminally branched fatty acids (iso/anteiso) show lower δ13C values (as low as −63.95‰) suggesting a possible relationship to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which is common during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t seep sites.  相似文献   

4.
Here we reported the fatty-acids and their δ13 C values in seep carbonates collected from Green Canyon lease block 185 (GC 185;Sample GC-F) at upper continental slope (water depth:~540 m),and Alaminos Canyon lease block 645 (GC 645;Sample AC-E) at lower continental slope (water depth:~2200 m) of the Gulf of Mexico.More than thirty kinds of fatty acids were detected in both samples.These fatty acids are maximized at C 16.There is a clear even-over-odd 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in carbon number range.The fat...  相似文献   

5.
渤海柱状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测定了位于渤海中部的E3和E5两柱样中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布研究表明:渤海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是黄河的陆源物质输运,黄河的历史变迁在柱样中可通过轻重烃比值的变化记录体现。近年来黄河的断流和筑坝使得陆源物质的输入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在讨论氧化环境(E5)和还原环境(E3)中脂肪酸的分布和行为中,脂肪酸作为较易改造降解的化合物,结合一些指标(BrC15∶0/nC15∶0nC18∶1/nC18∶0参数),表明在还原环境中的脂肪酸的降解过程明显于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华中某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S-4、S-5和S-7,在30℃,200 r/min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14 d后,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1.60%、40.59%和43.53%。经16S r DNA基因序列鉴定,S-4、S-5和S-7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Kosakonia属。通过实验表明,菌株的最适降解pH为7,最佳氮源为硝酸铵(NH4NO3),最佳氮、磷比为5:1,在添加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48 d的降解,S-4、S-5和S-7菌株对土壤中石油烃总降解率分别为74.24%、71.66%和80.29%。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峰庄-红井子地区地跨西缘逆冲带和天环坳陷两大构造。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对比和构造对比等识别发现该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断层,早期的逆断层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呈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展布;晚期的正断层分布于区的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天环坳陷的形成与长7烃源岩分布及生烃高峰期在时空上匹配,促进了油气侧向运移并成藏。古峰庄-红井子地区长9油藏发育3种类型油藏:早期鼻状隆起带成藏、西缘逆冲带逆断层成藏和晚期天环坳陷内正断层成藏。前两种类型同期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形成时间较早,为原始油藏;后者形成喜山期,时间较晚,属改造型油藏。晚期断层对油藏进行重新调整,造成断层下盘油藏被破坏。建立了古峰庄-红井子地区长9油藏的成藏模式,总结其成藏规律为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异常压力和底水浮力驱动是油气运移的动力、连通宽广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载体、泥岩和断层阻挡以及构造高点是油气运移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应力测量及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田开发中实施水力压裂措施、部署和优化注采井网必须考虑现今地应力方向、大小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岩石声发射法、钻孔井臂崩落法、古地磁定向岩石差应变法以及岩石压缩等实验方法,测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区现今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并以吴旗探区为例,讨论了现今地应力在油气开发中的初步应用.认为伊陕斜坡区不同深度砂岩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δ1)值介于20.3~60.01MPa之间,与深度线性相关性好,相关系数=0.952;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NEE-近EW向,由盆地西南(西)向东北(东)方向逐步偏转变大.在现今应力状态下,吴旗探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储层NNE-NEE向裂缝系统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将首先启动张开并连通,最先形成有效主渗流通道,随着外界流体压力逐步增大,NW及NWW向裂缝系统可成为次级渗流通道;同时认为长61储层人工裂缝扩展方位约为NE-SW向,压裂缝为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的垂直裂缝,且井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地面系统的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庆油田地面系统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危害严重,SRB菌的分离鉴定尚属空白,针对其不同种类进行杀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绝迹稀释法以及"滚管"培养,从大庆油田地面系统的3种介质类型中分离到80株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菌株.对其中20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发现,液体培养基外观存在两种特征:一种为附着生长的SRB菌占多数,另一种为非附着生长的SRB菌占少数;地面系统的SRB菌主要分布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占总数的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总数的25%,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中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占总数的10%.地面系统中SRB的种类比较新颖,存在新种的可能性很大,本源的SRB菌很少,大部分是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外源微生物.图2,表2,参11.  相似文献   

10.
探讨楮实子油(FBO)的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其对大鼠血脂和脂肪组织的影响.首先,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法对FBO脂肪酸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然后,给48只雄性Wistar大鼠饲喂含胆固醇和FBO的饲料28 d,以空白对照和辛伐他汀分散片阳性药对照比较FBO对大鼠血脂指标和脂肪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GC-MS法测定出FBO中的11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亚油酸(67.03%)、棕榈酸(30.53%)、亚麻酸(1.45%)和δ-生育酚;FBO可显著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肝脏及脂肪组织的质量,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此外,FBO中68%以上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少量强抗氧化剂δ-生育酚(0.54%),二者可能是影响高脂模型大鼠有调节血脂和抑制皮下脂肪组织聚集作用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挥发性脂肪酸(VFAs)是生物脱氮除磷的优质碳源,为进一步提高剩余污泥厌氧发酵VFAs的产量,并结合山西省酿醋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将醋糟与剩余污泥进行共发酵,探究此体系中底物配比对发酵产酸性能的影响。本文设置三个实验组:剩余污泥单独发酵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污泥与醋糟共发酵实验组(实验组1:VSS污泥:VSS醋糟=2:1;2:VSS污泥:VSS醋糟=1:2)。结果表明:共发酵体系可明显促进VFAs的产生,实验组1、2最大挥发酸浓度为4856 mg COD/L、8595 mg COD/L,分别是空白组(3675mg COD/L)的1.3倍和2.4倍;且醋糟的添加有利于小分子酸(乙酸)的产生。添加醋糟在引入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弥补污泥单独发酵过程中碳氮比例的不平衡,从而促进溶解性有机物水解,为发酵产酸提供基质,最终提高VFAs产量。  相似文献   

12.
以详细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测井分析为手段,对松辽盆地Q区典型的铀矿床进行了剖析。松辽盆地Q区铀矿床是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矿床。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床具有在砂-泥结构的灰色砂岩层中成矿,在厚度合适、具薄层富含泥(或碳质)的砂体中富集的典型特征。泥质隔水层的存在使得富含铀元素的流体能在一定范围内稳定流动,而厚度适中且含有一定泥质或碳质的砂层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铀元素吸附剂,同时可使富含铀元素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被还原沉淀和吸附,因此,在氧化还原过渡带中,这种具有上下隔水层、厚度适中且含有一定泥质或碳质的砂层是铀元素富集的理想场所。氧化还原带及沉积微相是铀元素能否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缺子山铀矿床位于华南褶皱带崇安中新生代断陷式火山盆地南东翼,受F14构造控制.赋存于F14构造上、下盘南园组中段(J3n2b)地层中,空间上与F14构造密切相关,定位于(J3n2b)的密集裂隙带中.一般单条裂隙控制的矿体规模较小、品位较低,由多条裂隙侧列或呈小的交角所组成的裂隙密集带、可形成富大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在剖面上上下层叠,大致平行排列,矿体产状与含矿地层基本一致,矿石物质成分简单;铀成因类型属F14断裂构造控制的密集裂隙带型中低温热液铀矿床,矿床具有良好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牛粪与玉米秸秆的不同配比(以下简称粪秆配比,以挥发性固体(VS)计算)对厌氧发酵速率的影响,初步确定影响发酵产气限速的因素,在中温(38±1)℃条件下,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以不同配比的牛粪与玉米秸秆为底物进行混合厌氧发酵,测定日产气量、沼气中CH_4与CO_2的浓度、沼液中的总碳(TC)、挥发性脂肪酸(VFAs)浓度和pH值。结果表明,粪秆配比为2∶1时,水解速率常数、单位基质产甲烷量和生物转化产甲烷效率最大,其值分别为0.043 7d~(-1),271.93mL/g,71.59%。发酵初始(第1日)VFAs中乙酸浓度与牛粪比例成正比,发酵中期(第5日)丙酸积累浓度与秸秆比例成正比。发酵周期内粪秆配比与限速阶段的关系:第1日,秸秆比例越大,产气限制阶段越倾向于水解酸化阶段,第2-15日,秸秆比例越大,产气限速阶段越倾向于产氢产乙酸阶段;第16-30日,各组发酵产气限制阶段均为水解酸化阶段。该试验重点对粪秆配比与产气限速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效率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尤其是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系统采集了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其开展各项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相关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厚度及有机质丰度分布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较大,靠近盆地中央的深湖—半深湖相的泥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盆地的边缘相带泥页岩发育程度低、有机质丰度低.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Ⅱ_1型为主,生油潜力大,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长8,长9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了主,生油潜力中等,为次要烃源岩;长4+5和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2-Ⅲ型为主,生油潜力相对较小,为较差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
详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含铀砂岩的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富集成矿机理及多种能源共存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探讨盆地型多种能源富集成藏(矿)的潜在的规律.含铀砂岩的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样品δ13CPDB值变化范围为-4.2‰~-23.62‰,大部分样品δ13CPDB值落在碳酸盐岩δ13CPDB值范围内或略低,4个样品δ13CPDB值均低于-10‰;样品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为0.5%~16.12%.综合分析表明:含铀砂岩所属的中侏罗统直罗组在浅变质作用过程中受到过来自深部流体的交代渗滤作用,在淋滤与溶解盆地下古生界的海相碳酸盐过程与古生界的油气相互混合,在砂岩的成岩(成矿)过程中并且具有一定比例有机质的加入,使得含铀砂岩的胶结物中碳同位素值变低.含铀砂岩在成岩(成矿)过程中和一定比例有机质进行水岩交换作用,有机质的参与促使本区铀矿质的络合与运移,最终在有利氧化-还原条件下沉淀和富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逐渐成为致密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然而,对该地区主力产气层山1段和盒8段的储集空间以及物性特征的研究还十分不足。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实验数据,对研究区山1、盒8段砂岩的孔隙微观特征及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岩屑溶孔、杂基溶孔和晶间孔;孔喉大小、分选性以及连通性的分析显示,盒8上亚段的孔隙结构最好,其次为盒8下亚段,山1段的孔隙结构相对较差;山1段和盒8段均为低渗透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呈指数相关,其中盒8上亚段的孔渗高于下亚段,盒8段的孔渗性明显优于山1段。综合来看,储层物性以盒8上亚段最好,其次为盒8下亚段,山1段的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认识沉积充填与大面积成藏的关系,根据大量的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的物源体系和砂体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溪—太原期的陆表海阶段物源供给有限,小型潮控三角洲与大面积潮坪交错发育;山西—下石盒子期为陆内坳陷盆地形成发展期,物源供给充分,大型浅水三角洲在宽缓的斜坡上大面积聚砂;上石盒子期盆地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坡降进一步降低,发育聚泥为主的网状河三角洲;在宽缓的古地貌背景下多河道浅水三角洲的频繁进退和侧向迁移,使多物源供砂、多水系输砂和缓斜坡聚砂组成的"源-输-汇"三元耦合聚砂系统形成了大面积立体网毯状砂体,为岩性-地层圈闭小而多、大面积分布奠定了基础,成就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满盆生气、到处含气、岩性控气"的富气规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污泥混合接种的方法,利用UASB(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完成了厌氧氨氧化混培菌的培养与驯化并启动了实验室规模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当含氮模拟废水进水氨氮浓度和亚硝氮浓度分别为3~5mmol/L和4~6mmol/L,进水氨氮、亚硝氮的容积负荷分别为2mmol/(L·d)和2.5mmol/(L·d),氨氮、亚硝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63%和78%。对UASB反应器工艺运行条件的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最适pH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35°C。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与亚硝氮浓度有关,当亚硝氮浓度大于10mmol/L时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脱氮菌种筛选及条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对以甲醇、乙醇、乙酸钠或酒石酸钾钠等不同碳源进行土壤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从以乙酸纳为碳源的富集培养物中分离出16株具有脱氮活性的细菌,并从中筛选出三株脱氮活性较高的菌株(分别编号为B5、B9和B13,下同),经试验选出其生物脱氮最佳条件.在以乙酸盐为碳源和电子供体;NO-3-N100mg/L;起始pH7.0±;温度28℃和厌气条件下,脱氮速率为40~41mgNO-3-N/L·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