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洛伦兹规范条件下,导出了具有平移不变性的双胶子两点函数非微扰真空平均值.借助于QCD运动方程,建立了〈0|B2|0〉与〈0|ψψ|0〉及〈0|αsπG2|0〉之间的关系,定出了〈0|B2|0〉的唯象值约为-(127MeV)2.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等温DSC方法对干式变压器浇注用环氧树脂体系动态升温过程中的固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无模型法得到了体系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与固化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该体系固化反应不是简单的一步反应,而是复杂的多步反应。用唯象模型拟合法对DSC测试结果进行了非线性拟合,两者吻合很好,表明该体系符合通用n级三步分支反应模型。最后用唯象模型对该体系的等温反应进行了预测,得到了等温下体系的固化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改进真空浇注干式变压器工艺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采用Sturmian函数展开的方法计算了在中等强度均匀磁场(4.2T)中钠原子能级间隔的统计分布,并研究了钠原子经典规则及混沌运动能级分布服从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QED-QCD干涉效应做了唯象的微扰QCD理论的2种研究,计算了N-N^1S0散射长度,微扰方法所得结果在定性上是正确的,且得到了一组既符合n-p质量差,△^++-△^0质量差又同时符合△acsB和△aCIB的唯象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书为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化学物理学》系列丛书的第25卷,详细地阐述了量子引力的三个关键内容:唯象学、潜在的实验检验和基本理论。在唯象学部分强调了把度规量子涨落处理为偏离经典预期的扭转曲线,从而导致一些可以探测这种涨落的可能的实验构形。设计的这些实验中,大多数是对光子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非常精细的量子引力效应的量子光学测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单硫代-二苯甲酰甲烷(HTDBM)和三价稀土离子及路易斯碱(Q)的Ln(TDBM)4QH型配合物(Ln为除Ce外的La-Lu;Q=六氢吡啶CH2(CH2)4NH).测定了它们的组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及热重分析,讨论了它们的一些性质.观察到配体通过S原子和O原子与Ln3+离子配位,且Ln—O键强于Ln—S键.配合物的热分解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失去六氢吡啶,第二步失去一个TDBM,第三步失去三个TDBM.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元素在不同三元和四元金属间化物结构类型中的原子配位环境进行了研究,所涉及的体系包括:1)R-T-M,2)R-M′-M,3)R-T-M′,4)T-M′-M,5)四元化合物(这里R表示稀土、碱土金属和低族过渡金属元素如Ti、Zr、Hf等,T表示高族过渡金属如Fe、Co、Ni等,M′表示Al或Ga,M表示其它主族元素B、C、Si、Ge、P和As).研究了在324种完全有序结构类型中占据2046个不同晶体学位置的原子的配位环境,计算了它们的配位数,作出反映不同原子配位数规律的配位数分布直方图,从而总结了不同原子具有不同配位数选择倾向的唯象规律  相似文献   

8.
用全活化空间多组态自洽场方法,计算了BHe+(3Σ-),CHe2+(3Σ-),NHe+(3Σ-)、OHe2+(3Σ-)、FHe+(3Σ-)和NeHe2+(3Σ-)等含氦的双原子簇合物离子三态的自旋-轨道偶合常数,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与原子中的情形一样,随着电子数的增加,电子的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的相互作用迅速增强  相似文献   

9.
电子被原子核弹性散射与μ原子X射线谱是研究核的电荷结构的有力工具。在这两种唯象工作中,通常采用费米型的核电荷分布  相似文献   

10.
确定原子体系精细波函数的群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体系的精细波函数是群SU2在各种首权下的不可约表示基。群SU2的约化,虽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法,但计算十分繁杂,且比较抽象。本文通过分析群SU2与转换群Sn间的同态对应关系,由转换群Sn的不可约基,得到群SU2的不可约基。本文以四(价)电子原子体系为例进行讨论,分三部:一、实验事实和量子力学一般结论;二、S4的约化系数矩阵及其不可约表示基;三、SU2在首权s=2,1,0下的不可约表示基--四(价  相似文献   

11.
H原子通过碳纳米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Brenner(#2)半经验多体相互作用势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氢原子在单壁碳纳米管中的运动.对温度为10K时,初始入射动能分别为1,5,10,15,20,30eV的H原子以不同的入射角度进入碳纳米管进行模拟,观察了氢原子与碳纳米管的吸附情况及在碳纳米管中的运动,并讨论了不同入射能量和入射角度对氢原子在碳纳米管中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能量为20eV时H原子能够很好的吸附在碳纳米管管壁上.  相似文献   

12.
对物理学中的角动量问题进行了讨论,角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模糊的物理概念。对刚体转动问题中的定轴运动角动量方向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一般情况下角动量方向与定轴方向是不同的;对原子运动中的角动量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原子轨道角动量算符不是力学量本征值和本征矢量的完全集,轨道角动量算符是不可观测的;对光子的角动量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光子自旋角动量的量子物理本性,不能将其与经典物理的自旋角动量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间隙原子在晶体材料中扩散的微观过程的新的理论分析方法.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基于间隙原子在晶体的晶格原子的间隙中运动受到晶格原子的周期势分布的作用这样一个基本现象,导出了扩散原子运动所满足的方程.根据方程解的特性,描述了原子在晶体的晶格原子的间隙中扩散的基本过程,获得了描述间隙原子在晶体中沿晶轴方向扩散的难易程度定量表达式.同时也获得了间隙原子沿着确定晶轴方向扩散的扩散系数D.根据这一关系式所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各向异性施主杂质态和半导体结构束缚下,各向异性施主杂质态中电子运动的经典行为.研究发现:由于对称性发生了破缺,电子在原子附近的运动呈现了混沌特性.在半导体结构的作用下,原子附近的轨道在很短时间看有近似的规律,但长时间观察,运动仍是混沌的.如果体系的能量很大,电子逃离到离原子很远处,此时半导体结构开始起主导作用,混沌行为逐渐消失.根据计算结果和量子混沌理论可以定性地了解该模型高激发态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三代高强钢设计中,碳是最重要的合金化元素,表征碳元素在钢中的扩散行为,是设计和调控钢中显微组织结构以获得优异力学性能的关键。本文对中钢中碳原子占位及扩散行为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了钢回火过程中碳原子占位状态及扩散行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对相关表征技术进行了梳理及对比,为研究、掌握碳原子扩散运动与微观组织转变关系规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密度泛函第一原理研究不同氮掺杂方式(10,0)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 当氮原子取代碳纳米管中的碳原子时, (10,0)单壁碳纳米管转变为n型半导体. 当氮原子吸附在碳纳米管表面时, (10,0)单壁碳纳米管转变为p型半导体, 同时与吸附氮原子相连碳原子的p轨道上的小部分电子被激发至d轨道上.   相似文献   

17.
推导出了一个相干扩散方程用来研究核燃料边缘位置处氙原子沿着位错线的运动规律,并给出了促使其扩散的微观物理机制,研究了氙气泡在材料中的生长受限行为.利用这种含时的有限扩散技术,可以数值计算张力相干扩散过程,进而给出氙原子沿着位错线的扩散性质.结果表明:氙原子沿着位错线的运动是随着驱动能线性变化的,同时,给出了燃料中边缘位置氙气泡无法长大的物理原因.
Abstract:
We give a coherent diffuse equation to study the behaviors of Xenon atom along the dislocation and the Xenon bubble movement mechanism in the UO2 nuclear Fuel boundary, at the same time, we study the Xenon bubble growth behavior. By using a time-dependent finite-difference technique, we can numerically solve stress coherence diffuse equation and study the transfer properties of Xenon along the dislocation. Our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port of the xenon atom along dislocation is linear change with the external driven energy, and we give the reason of the growth limit of xenon bubble.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电场中的里德堡态Li原子的动力学特征.虽然Li原子与H原子一样最外层都只有一个价电子,在远离核的地方电子的运动情况二者基本相同,由于原子实的存在,即使是能量很低时Li原子的哈密顿量也不能分离变量,因此在核区附近总是存在着混沌.利用Poincaré截面的方法比较了Li原子与H原子在动力学性质方面的不同,并进一步说明在外场中非H里德堡原子的光吸收回归谱中所出现新的共振峰可以归结为原子实的散射作用产生的组合轨道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利用经典场驱动单个原子与一个多模腔场相互作用制备腔场的多模纠缠相干态的方案.交替调整原子的跃迁频率,使原子与经典场及多模腔场交替作用,通过对原子的选态测量使多模腔场塌缩为多模纠缠相干态.  相似文献   

20.
探求“元气”学说的起源 ,通过考古发现及辨伪考证 ,认为先秦子书《冠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是宇宙的本原 ,“气”可以决定万物的形态与性质的宇宙本原观。同时 ,认为《冠子》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了“元气”是怎样生成天、地、万物 ,乃至整个宇宙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