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当现代人尽情享受人类文明的同时,地球蕴藏的矿物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日趋严重,促使我们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要求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太阳能如何直接高效地转变为热量,则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75年美国Owens-Illinois公司率先在市场上推出全玻璃真  相似文献   

2.
福建陆缘壳、幔异常结构与深部热储潜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南陆缘福建省境内地热资源丰富,近地表主要属于中、低温和中温水热存储。这种清洁的绿色资源如何有序规划与高效利用是福建地域可持续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地球物理场和壳幔介质物理属性与结构环境分析和研究提出:(1)福建省大量的浅层水热资源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民用中可形成一个中、低温及中温长期利用的网络平台;(2)探查福建陆缘地域地下是否存在热岩体乃能否有效替代部分化石能源的核心;(3)福建热田区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壳幔介质属性与空间结构是探索与厘定地下热能能否稳定、安全、可靠和长期供给的基石;(4)漳州盆地深部可能存在干热岩的背景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力、机械、二机专家合作通过调研和“低温高效燃烧”试验,终于解决了从褐煤矿中提取稀有金属的途径,实现了国家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建成第一座低温高效燃烧热电厂。  相似文献   

4.
人类正在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可持续能源时代。为促进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构建,本文从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主要源头、能源利用简史、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等方面,回顾了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的历史,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创新发展太阳能、大力发展风能、继续开发水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氢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相似文献   

5.
科技界声音     
正太阳能与热能是地球上2种广泛存在的清洁能源。在利用这2种能源的过程中,研发高效的能源转换材料是关键。——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梁子骐科学网[2014-02-11]中国耕地资源质量保护面临着问题和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守住高质量耕地、转变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以粮食主体功能区的耕地保护策略,才能控制优质耕地占用,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孔祥斌科学网[2014-02-13]  相似文献   

6.
传统能源稀缺已直接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和人类生活,并已成为人类未来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地球能源中除核能、地热能与地球形成初期的状况有关外,一切已知的化学能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因此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困境,其实是太阳能量得失失衡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消耗能量的速度,已明显高于太阳能的直接或间接收集效率以及转化利用率。太阳能是目前人类主要的持久能源,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就必须进一步揭示阳光更深层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而研制出可以高效收集和转化利用太阳能的新装置设备。本文简要讨论关于阳光的若干问题,提出光群场假设和光微粒、子光群、光源常数、子光群分布密度、持久能源等新概念,并简述借助太阳能飞行器来研究太阳能的创新方法,以及中国太阳能飞行器研制及其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兰明 《山西科技》2008,(3):170-172
作为利用低温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技术,热泵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详细介绍了热泵技术近期的发展和在利用各种低温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为节能研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风是地球上潜力巨大的能源,从理论上推算,如能将地球上1%的风能利用起来,即可满足整个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风力发电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是可再生能源。美国能源部估计,目前美国拥有风力发电机10万台,到2010年整个国家的风力发电将增长6倍,到2050年风力发电将满足国家电力需求的10%。促使风力发电飞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预  相似文献   

9.
高建华 《科技信息》2011,(35):I0317-I0318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一切能源都来源于太阳。而太阳的能量本身,是我们地球上所有能源中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的能源。将太阳能更好地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型能源.从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海水淡化和太阳能作为交通工具动力等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讨论了太阳能利用涉及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地球上石油的储量并不令人乐观。据世界能源专家估计,地球所蕴含的石油只能再开采50~100年。因此,近几年来能源专家一直在寻找新的能源。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大宝库,它每年进入地球的能量远远超过地球能源储存量的总和。由于太阳能具有无限长火性,从根本意义上讲,世界上所谓能源危机是不存在的。此外,太阳能还具有清洁、无污染、安全、分布范围广和不需运输等诸多优点,因此,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是各国科技工作者争相追逐的热点。随着常规能源的短缺和价格的不断上涨及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产品将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能是由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l%。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生产电力。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保护国家能源资源,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专家认为,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持续能源重要部分,到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采用高新技术将秸秆、禽畜粪便和有机废水等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开发生物质能源将涉及农村发展、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平衡等诸多利益。发展生物能源的初衷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应用中也是以此为基点。这也是我国超前发展的一次很好机会,发展生物质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生物质能源不仅是安全、稳定的能源,而且通过一系列转换技术,可以生产出不同品种的能源,如固化和炭化可以生产因体燃料,气化可以生产气体燃料,液化和植物油可以获得液体燃料,如果需要还可以生产电力等。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开发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保护本国的矿物能源资源,为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矿物能源。然而,据专家估计,再有40余年,人类就要面临这些矿物能源枯竭的局面。于是,一种储量丰富被称为"可燃冰"的绿色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和利用开始纳入多国科学家的视线。专家们认为,在地球上矿物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可燃冰将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绿色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上能源非常紧张,各国都在大力探索新能源。而能源是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源,人类从利用生物质能源到矿质能源再到电能、原子能经历了两次重大飞跃。电能的开发利用,不但使人类征服地球的能力大大加强,生产进入了现代化时期,而且使人类征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供能系统直接面向用户,满足用户冷、热、电等多种能源需求,具有高效、环保、可靠、经济等特点。分布式供能系统与电网等集中式供能系统的互补是未来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微型、小型动力技术,中低温余热转换和利用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是实现系统大幅度节能最有效的手段。本文提出了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应当遵循能的综合梯级利用,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综合互补,以及全工况系统集成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氢能被誉为下一代二次清洁能源,但氢气的高效制备以及安全存储和运输一直以来是阻碍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由于甲醇可以安全运输,将氢气存储于液体甲醇中,通过水和甲醇低温液相重整反应原位产氢,在释放出甲醇中存储的氢气的同时也活化等摩尔的水而释放出额外的氢气,就成为氢能利用的可行途径。这种过程装置简单、耗能低,容易和车载或固定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整合,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高效小温差换热器的研究对于开发低温能源、包括太阳能低温热发电的重要意义。并且通过计算对比,指明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对低温热发电装置工作完善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19.
太阳是地球和整个太阳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心能源系统。在地面上利用太阳能,因受到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云雨的衰减,以及季节、昼夜更替的影响,能量密度变化巨大,很不稳定。在地球同步轨道,由于太阳光线不会被大气减弱,也不受季节、昼夜变化的影响,阴影期很短,所以在9 9%的时间内可稳定接收太阳辐射,平均约为1353W/m^2,是地面的6倍以上,且可以实现空间向地面进行能量的定点传输,是理想的建设太空发电站的位置。有效利用此轨道上的太阳能,将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巨大的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20.
水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水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宇泰大厦工程采用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解决了供暖、空调和卫生热水问题,并且造价和运行费用低、节约能源、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