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勇 《科学之友》2005,(12):34-34
刚刚得知自己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霍尔对自己获奖多少有点意外,他谦虚地对当地媒体说,获奖的成就是属于一个团队的,自己只是集体的一员。霍尔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下属的联合天体物理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这个实验室目前的工作已不局限于天体物理,霍尔的专长领域——激光测量是这家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该研究所迄今已有2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霍尔很推崇今年与其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伊·格劳伯。他说,格劳伯是量子光学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现年80…  相似文献   

3.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下图)与他的同事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一起,因发现石墨烯这种世界上最牢固的单层碳原子材料,而共同获得201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接受英国《自然》杂志采访时,盖姆解释了为何神奇材料石墨烯能赢得并完全无愧于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他为什么没有为这种材料的发现申请专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约翰·马瑟(John C.Mather)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首席科学家,他曾为研发宇宙背景探测(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COBE)卫星做出重要贡献,与实验天体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GeorgeF.Smoot)一起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而COBE卫星为揭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10月4日下午,为庆贺马瑟荣膺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位于格林贝尔特的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与为他们赢得荣誉的马瑟一起品尝香槟和烤面包。马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在30年间,有许多科学家进进出出,但马瑟却一直呆在戈达德,从事着天体…  相似文献   

5.
年轻的诺贝尔奖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两名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谢洛夫因为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奖。这一年,海姆52岁,诺沃谢洛夫36岁,他们关于石墨烯的研究成果才“6岁”。  相似文献   

6.
刘道军 《世界科学》2005,(11):30-31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的一位利用量子力学解决了描述光的行为的理论;而其他两位则根据这一理论发展了识别原子和分子的激光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们都知道,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都具有质量。然而。这个我们所熟知的现象却一度困扰着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物质为何具有质量。这个谜底在1964年被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等人揭开了,他们认为有一种玻色子赋予了其他基本粒子以惯性.从而让物质具有了质量。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8.
海田 《科学之友》2006,(5):21-21
俄罗斯物理学家费多尔·尼沃林是坚持“地球中空说”的主要科学家之一,他曾因为提出了“新物理学”理论而在全球科学界一举成名。尼沃林的“新物理学”理论认为:我们的地球在形成之初,只不过是飘荡在宇宙中的一团巨大冰块,在太阳和宇宙能量的影响下,它开始受热变成熔岩状态,接着又开始慢慢冷却,地球表面便形成了坚硬的岩石层,但岩层底下的熔岩却仍然保持着沸腾状态,岩浆受热不断膨胀,形成气体扩散到地球外面,经过数亿年的这种膨胀和扩散后,地球中心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空壳”。尼沃林认为,气体大规模扩散的主要出口就在南北两极,现在…  相似文献   

9.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今年10月9日宣布,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碱金属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种新的物质形态。 获奖的3位科学家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埃里克·康奈尔、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韦曼以及  相似文献   

10.
秦雪 《世界科学》2012,(11):12-13
过去一百年里,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原子的行为颇为古怪。然而,在自然的微观世界里,一些科学常识方面的定律被其内部奇怪的量子力学规律所颠覆,比如,被称为波函数的数学公式为代表的一些物理事件或对象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两位科学家的成就在于开启量子物理学实验新时代的大门,显示不必损毁量子粒子个体,就可以直接观测它  相似文献   

12.
王育竹  林凤生 《自然杂志》2005,27(6):323-326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于了光学研究领域里的两项原创性工作: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R.J.Glauber 1925~)提出的"相干性量子理论",以及1983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霍尔(J.L.Hall.1934~)和德国物理学家特奥多尔·亨施(T.W.Hansch.1941~)利用激光的特性对精确测量技术所作的发展.近些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频频惠顾光学研究领域,如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从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相关研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从事的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研究.这是因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往往与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发展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恰恰又建立在这些非常基础的理论研究之上.  相似文献   

13.
许多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富有"人情味"。费恩曼和史蒂夫便是好例。费恩曼是什么人?他是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贝格曾评价道,人们把"天才"一词用在20世纪两位物理学家身上,一个是爱因斯坦,另一个就是费恩曼。  相似文献   

14.
亚当·里斯(Adam Riess,下图)因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与布赖恩·施密特(Br1an Schmidt)以及索尔·珀尔马特(Saul Perlmutter)共同荣获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里斯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现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工作。以下是获奖后里斯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黑洞研究领域,其中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他在黑洞形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另一半则联合授予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银河系中心超大致密物体质量测量方面的研究。文章介绍黑洞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三位学者的贡献以及现代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名词解释:思想实验:是指使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所做的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或现实未做到)的实验。2012年10月9日,两位物理学家因为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作出巨大贡献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电子技术的崛起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特别是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迈进了信息社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电子信息技术几乎登峰造极,硕果累累.可是信息社会伴随而来的信息量的爆炸,使得作为信息载体的电子显得力不从心.电子信号在通信电缆中的传输速率和传输容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传输距离也受到限制.于是,人们转向寻求新信领域应用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颁发给俄罗斯约费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因为他们研究开发出了在高速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中广为采用的异质结技术,另一半颁发给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杰克·基尔比,因为他发明了集成电路。这两项开拓性的工作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尔费罗夫,1930年3月15日出生于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  相似文献   

19.
南部阳一郎等人的得奖无疑成为亚洲科学家获得更多诺贝尔奖的助推器,在增加信心的同时也备感任重道远.看今年物理学奖,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几方面的启示: 1.首先,亚洲文化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或提升科研的水平,过去日本、中国、韩国、印度等国的科学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随着经济的起飞,亚洲的教育以及科技的投资会有极大的推动力.不过,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资.科学研究就像一棵树,树干和根就是基础研究,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树才有可能长出树叶,甚至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冯诗齐 《世界科学》2009,(11):48-48
子承父业 在丹麦,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尼尔斯·玻尔(NielsBohr)的大名,因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比之下.知道他儿子奥格·玻尔(下称小波尔)的人就要少一些。小玻尔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尽管他不得不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阴影下.但他同样表现出具有为自己赢得不朽声名的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