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11个区县为例,基于分形理论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了其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结果表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城镇体系首位城市万州的垄断特征不明显,中间位序城市数目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城镇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空间关联程度一般.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从优化区域内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角度,提出了培育万州增长极、开发沿江城镇带、建设特色小城镇和完善交通与信息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的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发现区内城镇及产业空间结构呈不均衡状态,这种空间不平衡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据此,依据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提出"双核心"空间结构来完善密集区城镇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满足生态功能分区利益,缩小空间差距,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定量分析鲁南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文章分别计算了其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关联维数与聚集维数.结果显示,鲁南经济带城镇的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城镇空间关联程度一般;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特征比较显著.为此,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圈一区",增强区域"双核动力",构建"济临日"三角结构等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4个维度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优化模式.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分布相对均衡,经济区内城市发展梯度差异较明显,依然处于集聚发展阶段,“点一轴”结构突出.基于城市能级指数和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一轴”发展模式展开,形成“两区、三心、四轴、多点”的空间格局,同时要创新空间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制约,山区县的城镇建设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独特的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运用分形理论,以贵州乌蒙山区为例,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分布具有典型的"双核心"结构特征,城镇体系呈明显的沿线分布,主要城镇均分布在几条地理要素上,各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现状,其表现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首位度偏小,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利用齐夫(Zipf)公式和关联维数对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徐州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闽西南四市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闽西南四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提出"核心带动、多轴开发、两带协作"的战略模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京广-湘江轴带是湖南省产业空间的结构的一级发展轴,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优区位。确定该轴带的空间辐射范围是该轴带实施产业空间调整与优化的基础,深入认识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这一新形势下的轴带内外条件的变化,是轴带内实施产业部门结构调整,空间结构重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海南省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城镇体系中高等级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等级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健全,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松散,人口分布均衡性差,人口集中向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依靠首位城市的带动为主;城镇间的空间关系不够紧密,空间相互作用不强,但海南省关联维数D接近1,空间分散程度并不高;城镇间的交通关联度较高,交通优势明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了城镇体系的成长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创新水平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专利授权数为衡量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局部冷热点分析及相对发展率指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且创新水平空间相关性强,呈空间集聚的态势.同时,从区域创新水平的相对发展速度来看,中上游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迅猛.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动态化特征,其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为最典型的影响因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年~2016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下游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上游城市,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其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匹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中高质量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中低质量城市集聚于长江中游地区,低质量城市集中于长江上游,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因素,经济基础、民生福利及环境治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各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作用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强化城市群的区域带动作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上中下游聚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北地区城市等级结构与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并研究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联系通道,为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合作联系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方法,依托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北五省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形成的经济影响的界限,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通道以及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因子。结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可分为四级等级结构,西北五省中,城市与省区间城市发展水平与规模差距大,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禀赋等因子是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主要因子;西兰新、西兰青、西兰银、"门户"通道构成了西北地区城市区际协调与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结论西北地区城市间存在显著等级结构,各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有较为明确区间及区际通道。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互补性强.从长江下游到上游,经济发展基本呈递减趋势,而资源禀赋则基本呈递增趋势.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长江流域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加权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不同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状况上.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并不大.从长江流域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看,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沿长江下游到上游南北条带状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论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及其发展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经济空间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开发条件差异明显。成渝城市经济带是产业、人口和城市在大区域空间沿基础设施呈带状的集中,是一个庞大的空间系统。对成渝城市经济带的研究有利于该地区整体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其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19.
以西部典型的河谷型小城镇体系-临洮县域城镇体系为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城镇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河谷型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城镇首位度大,中间城镇缺失,城镇空间体系呈明显的线状分布,主要小城镇分布在一条地理要素上,交通网络不畅达,各小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