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原微生物作为自然界中对人畜都能引起致病性的一类微小生物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极容易引起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能够快速、精准、高效的检测出病原微生物,是摆在广大医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及病原微生物代谢学检测技术三大方面综述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旨在为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出病原微生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1.引言在“小鼠消化道的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这样大的题目中,很不容易决定其应包括那些微生物因子。很有可能,仅有极少数的人或低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只在消化道定居并引起病理学变化。并且,由于胃肠道暴露于无数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故将“条件性侵入门户”作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手段以及致病因子控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以及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为病原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理学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控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手段.主要针对最近关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为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带来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环境微生物技术在处理医院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医院污水,其中包含病原体等多种污染物,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目前对医院污水的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消毒三部分.通过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法等环境微生物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破坏病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消毒效果.不同的处理工艺各有优缺,适合于不同规模的医院.  相似文献   

5.
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基因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抗生素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大量生产、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和抗性基因(耐药性)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健康问题。抗生素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可以耐受抗生素对其的抑制和致死作用进而存活和繁殖。抗生素和耐药性的污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抗生素的残留会诱导选择抗性细菌,促进抗性基因的横向转移,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扩散,而携带抗性基因的微生物扩散到新的环境会进一步繁殖,并有可能通过基因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水资源的微生物安全性逐渐引起关注,传统的消毒技术(如氯消毒、紫外消毒)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为水中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的革新提供了良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零价金属纳米材料(如银、铁)、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如二氧化钛)和碳基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控制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机理,从纳米材料自身特性(如尺寸、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表面修饰等)、微生物(如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初始浓度等)和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等)3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指出了纳米材料在去除病原微生物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纳米材料在水中病原微生物去除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自70年代以来,饮用水中不断出现新的病原微生物,而且饮用水中化学成分急剧增多,这无疑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因此,解决饮用水水质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中微生物污染不断出现,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作者介绍了目前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危害及我国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探讨了长寿命荧光探针技术在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侵入室内的室外冷风不仅会造成室内近地面温度过低,也会使供暖能量利用率明显下降.针对不同冷风侵入量和侵入频率时的热风供暖房间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暖房间时间平均温度不受冷风侵入频率影响,仅空气温度波动幅度随着冷风侵入频率的减小而增大;随着冷风侵入量的增加,室内温度梯度增大,且供暖能量利用率下降;在有明显冷风侵入的场合,送风量相同时,采用较大送风速度是减弱冷风侵入不良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猴B病毒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自然宿主是猕猴。猴感染B病毒后只引起局部或无症状感染,类似于人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人感染后则会导致脑炎、脑脊髓炎,严重时致呼吸麻痹死亡[1]。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调查表明,人感染B病毒后不会无任何症状[2]。至今已有43例人感染B病毒的报道,虽然数目不高,但死亡率大于70%,幸存者会留下神经后遗症[3,4]。2002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已将B病毒列入普通级实验用猴应排除的病原微生物[5]。随着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用猴的增加,快速准确检测该病毒对建立高质量的实验猴群以及对高危人群进行防护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