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论变革了人类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论时空观.梁启超汲取其中知识无限性、理论可错性等科学哲学思想,形成以"非唯"为表征的科学文化观,并籍此重新界定认识过程中的心物关系,修正历史现中的因果律和进化论.关切并转译现代科学文化,培育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构成梁启超科学文化事业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为具有存在论性质的机械论(mechanism),自近代科学革命直到今天,它都是科技人员探索自然规律的圭臬。尽管受到自然辩证法的批判,但科技界并未因科技哲学界的批判而放弃机械论。这表明,受限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机械论,在研究事物性质所表现出的合理性被长期忽视了。通过对托马斯·瑞德所著《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一书的分析表明,科研人员正是通过在控制科技的历史实践中,运用追求"不变"的本质分析传统的构成思维,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变"的反思思维的创新活动,由此促进了主客融合,使得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崛起了。探讨以实证性案例分析为基础的机械论和演化论的融合,其实就是对机械实践论或机械创新论的研究。这将有助于机械论在自然辩证法的批判中前行。  相似文献   

3.
约翰·H.布鲁克通过对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的关联性研究、机械论史和进化论史的研究,揭示了科学与宗教互动过程的历史复杂性,解构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冲突论"、"和谐论"和"分离论"。  相似文献   

4.
范·弗拉森"语用学"科学说明观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弗拉森的科学说明理论("语用学"的科学说明)以语境为基础,以经验论的实用主义为背景,综合了以前说明模式的成果,以相对完美的形式取得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承认.但事情的另一面是,范·弗拉森"语用学"的科学说明理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他的科学说明理论语用学性质模糊;二是他的相关关系的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机械论自然观是基于某种实体来解释这整个自然界,"实体思维"构成以往机械论自然观的内在症结,此种抽象的实体思维造成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终将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怀特海同样批判了抽象概念的认识论滥用以及抽象的实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可能带来的影响。马克思立足人类感性的实践活动终结机械论自然观,以此来统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发展的自然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是处于中心的与必要的部分;怀特海从"机体实在论"的立场出发,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完整的经验背景当中,以美学与价值论来重构机械论自然观。在怀特海的著作中,有一个宇宙的积累价值体系,或者可以说是上帝。虽然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体系不同,但二者都运用"机体思维"向我们诠释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个体与整体辩证关系的过程原理,并且让我们能够根据各个机体所在的处境来摄取对自然环境生动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将基督教与科学的关系概括为"冲突"或"和谐"会带来掩盖历史细节的模糊性,我们应在尊重历史文献及人类生活世界的复杂性的基础上探索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近代科学革命初期,西方自然观面临着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自然主义及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三重力量的角逐。麦尔赛纳站在维护基督教义的宗教立场上认识到自然主义的异端性质及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缺陷;他果断地接受并传播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以实现基督信仰与新自然观的融合,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1894-1964)是20世纪研究复杂性科学的先驱。他运用机体论思想冲决机械论,提出有机体是消息、信息就是负熵、世界是一个有机体等深邃见解。机体论思想既是维纳用以创立科学伟业的武器,也是当代"有组织的复杂事物的科学"研究在科学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奉教士人与科学的研究现状表明,有关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科学译著文本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在科学著作的翻译过程和科学传播的社会影响两个领域所表现出的有关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亟待加强.科学著作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无意和有意两种变异可能,而无意变异又具体表现为传教士"理解变异"和"口授变异",以及中国人的"笔述变异".因此,对照翻译底本和今人译本钻研当时的科学译著并深入思考这些变异背后的文化含义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传播的社会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复兴两大领域.研究儒学与科学关系拟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是:(1)以儒学、科学、基督教的互动关系为背景;(2)区分科学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表现形式;(3)把握中国传统科学与西学冲撞与融合的主线;(4)以科学译著的文本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论战"为哪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颇有影响的"索卡尔事件"直接引发的公开"科学论战"(science war)[1],是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阵营和以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女权主义者和文化理论家为代表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阵营之间的一场较量,其本质是科学与反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间的一场大战.  相似文献   

10.
"功利偏向"是建国初期科技主导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大跃进"期间,这种"功利"取向转变到"庸俗"的境地.这一转向是通过对"为科学而科学"思想的严厉批判、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狂热推崇,以及对"科学为生产大跃进服务"的大力动员等步骤而实现的.它严重影响了国家科技事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元勘"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过渡,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社会化、政治化,把科学本身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显得十分必要,事实上现在有多种学科在元层次上研究科学.这种元层次的研究首先包括逻辑经验主义肇始的科学哲学,以各种编史理论武装起来的科学史,其后走向成熟的是科学社会学,及以"后现代"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12.
张功耀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6):103-105,F004
由教育部社政司下发各高等院校参照执行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是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其中有许多表述值得商榷:(1)真理和谬误的划界不等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2)把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截然分开的理论依据不充分.(3)作为科学哲学核心内容的科学知识论教学内容显得薄弱.(4)不宜用科学社会学的部分内容替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学内容.(5)科学技术的创新理论的逻辑阐述不完整.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为基础,新的教学要求应该补充完整这个内容.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使得机械论的整体观完全落伍,新的整体观正在兴起,从可分离分割的、整体是部分的结果的机械整体观转变为不可分离的、部分依赖整体才能存在的新整体观。这种整体观正是东方思维下的整体观。中国传统思维上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科学中逐渐呈现出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有神论是有本质区别的.本文从心理幻象、心理暗示、自我意识和相关的似清醒意识状态、灵感、直觉等方面对所谓的"神灵体验"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由浅入深、逐次解剖,揭开了它神秘的外衣,这对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对"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问题,理论界提出了"科技负载价值"、"科技与价值无涉"、"科技价值中立"和"技术负载价值而科学与价值无涉"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具体的评价,而是想换一个角度即从劳动价值论视域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解读.从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科学不是"魔鬼"但却是"魔鬼般"地负载着人类科学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价值库",因此科学所形成的"价值库"即"科学价值库",是"魔鬼般的价值库".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日益使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7.
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语言"和"言语"混用的现象,词典在"语言"和"言语"定义上的不严格、不科学,是促成混淆使用的催化剂.作为科学术语,"语言"和"言语",各有各的特定含义,语言学界有着严格的定义和使用约束.有必要严格框定"语言"和"言语"的内涵,重新对这两个语词进行定义,消除容易产生混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科学"一词在汉语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1、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梁启超均非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之人.2、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3、近代以前,"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4、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或许英语翻译出身的晚清著名企业家唐廷枢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使用"科学"之人.  相似文献   

19.
根据佩帕的根隐喻理论,机械论的根隐喻是机器。几个世纪以来,借助于机器隐喻,科学和技术的变迁已经几次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同时机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计算机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机器,而当代计算主义把宇宙视作一台巨大的计算机,因此它是机械论的一个新版本。目前,计算主义的思想正向科学技术的许多前沿领域渗透,表明机械论的世界假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增殖力。  相似文献   

20.
"赫森论点"文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森论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的第一次系统尝试,意图通过对牛顿科学工作的现实性溯源,寻找<原理>在问题选择和具体内容方面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颠覆人们对科学家创造性工作的唯心理解和精英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史观.但赫森论证效力不足,既无法证明社会经济-技术需求对科学家的问题选择存在"决定性"影响,也没有触及牛顿体系的科学内核.因此,"赫森论点"的价值仍然是"提出问题"意义上的,而不是"解决问题"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