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初期的傩祭是照搬中国“大傩”的,但不久就和本民族文化尤其是日本独特佛教文化相结合,经过消化和改造,注入新的血液,逐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自平安时代以后,日本的“追傩”便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与中国“大傩”的不同,主要是历史走向、演出时空、现实职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刘少东 《世界知识》2012,(17):56-57
中日关系已成为一个高度敏感、极端情绪化的话题.我们今天谈中日两国友好相处,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也不是因为哪个人“喜欢中国”或者“喜欢日本”,而是由多重因素决定. 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总不反省历史,不懂历史”,而不少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老提出历史问题,总有话说”.  相似文献   

3.
今天日本在亚洲的孤独十分清楚地揭示,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已成为其现实进取的包袱,而现实进取中不舍时宜的价值观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日本要实现政治抱负,有必要对其政治文化进行一番改革扬弃。日本应不要执迷于“明治情结”;不要再让人民成为“国家怪物”的奴隶;发扬日本文化中礼待他人、善待生命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上进行合作,冲突利益的交叉点上就会有交锋,这才是中日双边关系的本来面目或“正常状态”。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立场已经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一种外交竞争的工具和手段。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自动“搁置”或“超越”历史认识问题,无异于承认自己的外交失败,并有可能被日本认为是中国有求于它。  相似文献   

5.
《世界知识》2008,(20):70-7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根同源,但中日两国因历史问题“天然的”不亲近仍是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不久前,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政治学教授小仓和夫在《日本反感中国的根源》一文中指出:在几乎所有的国际民意测验中,日本在爱好和平或者在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方面得分都很高。换言之,许多国家的人都认为日本有着良好的形象。不过,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例外,那就是中国。文章写到,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在日本并不受青睐。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似乎都很反感中国,或者表示不喜欢中国。这种憎恶中国的根源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亓东恺 《科技信息》2008,(30):169-169
本文通过对比“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投发展模式,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提出了许多中国创投市场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给予简要分析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成才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主要有:传统的阴影、现实的障碍和女性自身的弱点。要解决中国女性成才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社会要为女性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女性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做“四有”、“四自”的新人。  相似文献   

8.
本针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和篡改历史,否定侵略,并把正视历史的日本人民诬为患了“民族自虐症”和“历史自虐证”的谬论,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剖析中,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当今的右翼势力反动、狂妄的本质,提醒人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  相似文献   

9.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以“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为题,举办了国际热点问题战略评估第一次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如下观点: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由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引发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既是日本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并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战略的本国内政问题,又是日本是否服从国际判决、履行国际条约和遵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原则的国家诚信问题,更是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关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影响东亚稳定与和平的国际关系问题。二、当前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呈逐渐恶…  相似文献   

10.
一次与一位日本学者聊天,听说我是湖南人,并且喜欢研究晚清的历史,便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晚清湖南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占朝鲜半岛的历史已过了一个甲子。然而,韩国还在经受历史的伤痛,韩日关系也还在历史冲击波下震荡。8月29日,韩国民族问题研究所和《亲日人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发表了第一批3090人的“亲日派”名单。60年前结束的那段日帝强占历史,再次对韩国现实带来了强烈冲击。“清查历  相似文献   

12.
一李纯青著:“日本问题概论”这是一本系就地全面论述日本问题的害,约有十一万字。它论述了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主要方面,并且也联系到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本书第一章简要地叙述了日本的地理、民族由来和明治维新以前的历史。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到,从汉朝起日本就和中国有文化往来。还在奴隶社会的时代,日本就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具有构成一个民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我们会发现,当代中国学人正是在主体性自觉与理论自觉中实现了“学术史”的研究范式自觉。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中,以孙正聿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基于现实变革的需要,在“学术史”研究范式的自觉与反省中,在思想解放与解放思想、现实变革与变革现实、理论创新与创新理论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在“学术史”方法论自觉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已构成学界的“集体共识”。在新时代,倡导“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出场和在场,必将有助于我们在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来路”、看到“正路”、探索“前路”,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为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富有生命力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在纪念日本二战投降60周年时一改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说过的“狠话”,发表了“真诚道歉”的声明,表示要同亚洲国家寻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其实,在战争的反省问题上,一直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要求日本反思的多,而反思自身的少。也许,人们会说,我们更多地盯住日本,是因为日本侵略过我们。只有日本尊重历史、反省历史,未来悲剧才不会重演。的确,日本这个民族让我们太不放心。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让中国晚清的近代化成果散失殆尽,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再加上战后日本右翼的抬头和…  相似文献   

15.
中日关系:势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说的“势”,是态势之“势”、大势之“势”。中日关系近来的状况,本质上是两国战略攀升中利益外延而导致的自然碰撞,有现实战略和利益的冲突,也有心理因素导致的泡沫成分。从更深层看,它反映了中日综合力量对比的变化——因为同处上升阶段但也有个速度快慢的问题,折射出中日关系“势”的变化。冷战后中日关系“势变”的起点是1992年,那既是中国邓小平南巡讲话、经济恢复高增长的一年,也是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起始年。从那时起,中日GD P之比,从大约1∶10拉近到将近1∶3。按CIA预测,中国到2017年将超越日本。对“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  相似文献   

16.
自去年10月底上任以来,在历史认识、台湾地位、“中国威胁论”等问题上公然蔑视中国等邻国人民的感情,挑战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和战略底线,在短期内以多项“壮举”打破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历届日本外相不曾或不敢的“大不韪”记录。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曾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对中国进行了公然的侵略。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文坛进行了残酷的封锁与镇压。日本作家肆无忌惮地为本国的侵略行为歌功颂德,对中国人民极尽歪曲、丑化之能事。透过日本作家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殖民化统治,同时也彻底戳穿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谎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认为“主义”的兴起正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具体主张,把这种主张概括为某种“主义”就是为了它更快地传播.李大钊认为,“主义”与“问题”是不可分离的,“主义”的作用恰恰在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当前首要问题的共识,形成社会的共同的运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主义”引导,“主义”的传播更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能否正确把握中国问题直接相关.透过中国问题的维度,我们才有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清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9.
前些年我在游学日本期间,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兰学是揭开近代日本之谜的重要线索。这个观点引起了日本科学史界同行的兴趣。此后,我一直试图把兰学作为考察日本问题的基点,从一个新的历史视角来解释“日本的奇迹”。“日本的奇迹”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说过:“在世界上的一切奇迹之中,日本的进步是最令人惊异的奇迹。”的确,日本的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战败国,如果继续在战争责任问题上文过饰非的话,日本将很难在国际社会上立足”。“日本无法在慰安妇问题上做出适当回应,就无法让美国人信服。历史问题会让日本更为孤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