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大学生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生命愿景之间的关系,对闽南师范大学的373名大学生进行了学校认同量表、集体自尊量表和生命愿景量表的调查,结果表明:(1)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生命愿景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任职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2)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生命愿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的学校认同和集体自尊能很好地预测生命愿景,集体自尊在学校认同和生命愿景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及内隐测量的方法,以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探讨民族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认同的调节作用.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抑郁和偏执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整合、自尊水平、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自我认同在民族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应加强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提高自我认同感,促进认同整合,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有较强的认同感能够帮助自身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和提升自我,同时还能使自己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辅导员与大学生联系密切,工作范围覆盖面广,在加强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需要有培养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工作理念,加强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促进学生成才、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①自我认同对民族认同具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②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③民族认同的排他性受情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自我认同状态在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上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危机的易发期,本文从总结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入手,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如何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调整自我认同危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对重庆市57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自尊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探讨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①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学校适应不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和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城市儿童.②城市人角色认同与自尊呈正相关,而城市人角色认同、自尊均与学校适应呈负相关.③自尊在城市人角色认同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分别计算时发现,自尊对流动儿童起部分中介作用,对城市儿童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是大学生的自我理解。在现代性社会中,面对市场化和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心理辅导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育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感情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李文  张宇斌 《菏泽师专学报》2013,(6):122-125,134
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政党认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显得极其重要.根据福建九所高校大学生的政党认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较高的认知且有较理性的认同,但仍有提高和改善的空间.而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因素各异,可通过优化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威信、加强教育队伍等路径来推动大学生政党认同的自我内化,并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追求自己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9.
卢洋  张芬  李加轩 《科技信息》2014,(1):103-104
为解决毕业生结业难问题以及大学生人力资源闲置与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地方陆续实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基于句容市红旗社区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本文剖析了大学生村官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以及影响自我认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心理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认同有体验性、自我性和求新性等三大特点。高校要着力打造文化精品,树立先进典型,注重实践体验,创新传播方式,体现以生为本,不断创新主题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充分关切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利益诉求,切实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1.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的角色认同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7所中小学569名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整体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年级变量上,角色认同整体呈现出先上后下的趋势,其中五年级是角色认同的最高点,但在角色认同的行为倾向的维度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流动儿童自尊与角色认同各维度相关显著,角色认同的能力知觉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法、专家咨询法设计原始量表,多次施测修改量表,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包含自我认同、对中职教师身份的认同、对所在中职学校的认同、对中等职教的认同、对教师外部因素的认同5个维度,累计贡献率64.415%,共47项题目;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该量表可作为测评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论语》加以审视,会发现其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阐述。从面对质疑时不怨恨的君子之风,到内自省的自我归因方式,再到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的自我实现方式,都为大学生在成长中客观认识自我、积极实现自我,从而解决认同危机提供了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李栋 《科技信息》2010,(13):150-151
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认同结构的冲击极大,导致人的生存样态发生剧烈变化,对人的认同形成了干涉性认同威胁,使自我认同在价值尺度、存在状态、认同方式、认同类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具体来说,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人的自我认同存在状态从立体化转向平面化;人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对符号的依赖性;人的自我认同类型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民族体育逆渐走进学校体育的形势下,民族大学生的选择决定了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依存关系,体育选项课的出现增强了两种文化的变融,形式上的课程交融演绎着自然的民族文化和强势的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但学校体育依然是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形式,体现出民族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更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国内高校的重视,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及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工具支持。文章引入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结合自身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培养大学生作为公益创业者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的教学策略,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及工具,并探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及其对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年级、性别、专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微观变量对福建省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现象;女大学生政治关注度、政治参与愿望较以往更高,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文科、医科专业政治认同度相比其他专业略高;越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度、政治参与度表现得越低。为此,要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主流意识,重视整合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朋辈群体等介体,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各类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微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境况.如何把握住"微时代"下网络新媒体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带来的有利契机,直面其带来的挑战,并对其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共同命题.做好此项工作要从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认同环境三个维度出发,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社会和学校通力协作三个向度着力,形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齐抓共管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与安全.  相似文献   

20.
电影《喜福会》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再现了中美语境中女性的自我认同,并运用直观细腻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女性在进行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描写了近一个世纪内女性地位和心理的变与不变,异质文化下女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并且以独特的电影语言表现女性自我认同的进行,展示了母女几代人在文化变迁中经历的伤痛和觉醒。这一女性自我认同的主题,在主体性认同、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三个方面得到相当精彩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