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倩 《科技信息》2011,(19):227-229
《平凡的世界》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名列榜首,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魁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百万字的巨著记录的是路遥生活过的黄土高原上发生的故事,作品的魅力是路遥把人物情感作为了主线,由此而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品的艺术魅力、结构布局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的性格形成和人格魅力,最后,总结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反映的“三农问题”的挖掘和分析,昭示路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性、深刻性和前瞻性,这对思考和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这样一个特定空间出发,重新解读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此作围绕着1975—1985年改革开放这一复杂的特殊时期,以民族志的书写方式向世界文坛展现了黄土高原变革中的人们和精神世界。小说主人公孙家子弟身上的"劳动"和"现代知识"教化,投射出路遥对中国融入世界、拥抱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想象。和全盘否定黄土地拥抱西方"蓝色文明"的纪录片《河殇》相比,路遥则对黄土地葆有充分的肯定和敬意。但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古老的黄土地的子民,在"勤劳革命"的同时拥抱现代文化,才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平凡的世界》人物塑造的特点:尊重生活的多义性和完整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刻画人物性格;善于展示人物心理的复杂层次和心理历程,表现人物成长的过程;在重重矛盾冲突中真切地展现人物性格;以恰当的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以“孙少平”为焦点,从积极的“个人奋斗”及其道德性、与“物化”对峙的精神独立意识、生存境遇与深在的生命价值哲学、“传统情感与“现代理性”的悖立与整合等等方面,对《平凡的世界》隐在的、深刻的“价值图式”作初步的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教育是社会再生产手段"的观点来看,《平凡的世界》对以孙少平为代表的一代年轻人教育经历的书写,不仅展示了改革初期乡村教育中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也将家庭背景这一重要因素摆到台前。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孙少平形成了"混合型的新人气质"。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孙少平依然选择相信知识和劳动的价值,以个体能动性对抗历史局限性。这一选择展示了作家路遥的现实主义态度:以浪漫主义突围"现实主义",坚持"艺术的眼光高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7.
《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先生的呕血力作,作为深受读者喜欢的作品,它带给人们强大的震撼力量,其中突出的核心价值观非常值得品味和思考,这种价值观已经上升到时代价值观的地位。该著作虽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但在当代文学史上却没有得到过多的评价。这部书写特殊年代的历史巨作即使处在新时期以来各类文学流派和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涌动中,也有它永恒的时代价值和地位,彰显着非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译介到国内之日起,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就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但是,无论从文学理论角度还是从文学史角度,这种看法都未免失之简单化。无论从“互文性”还是戏仿等手法来分析,该小说都是一部继承了英国讽刺小说传统的现代杰作。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爱德华·P·琼斯在其代表作《已知的世界》中,运用了互文性的写作手法,建立了小说同其他文本的深层联系,赋予小说叙述开放性、复杂性的特征。作者跨越不同文本之间的界限,使小说的叙事更易与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历史文本相融合,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自译介到国内之日起,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就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但是,无论从文学理论角度还是从文学史角度,这种看法都未免失之简单化。无论从"互文性"还是戏仿等手法来分析,该小说都是一部继承了英国讽刺小说传统的现代杰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负心女“形象为基点,探讨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魅力。她们在展示自身富有“人情“、“人性“的生命内涵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落后性和不彻底性。她们的这种双重特性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现代“负心女“是“美与丑“的共存体,但也正因为她们的这种双重性才使这一组形象更为生动、鲜活、丰满而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在其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波特娴熟地运用了多视角叙述、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等多种意识流技巧,生动、逼真地揭示出了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复杂的内心思想,多角度地塑造出了韦瑟罗尔奶奶立体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出了意识流技巧在其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心药方》,又名《无际大师心药方》,世传是唐代高僧无际大师石头希迁的作品。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心药方》不合石头希迁的风格,不是他的作品,它应该是明代高僧无际明悟禅师的作品,后人将两位无际大师混淆了。  相似文献   

14.
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以天人合一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具有理想的世俗性、修炼的自力性以及生命的审美性。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 ,有助于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意识、自制意识以及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研究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而探索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型问题,提出要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诚信观,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的良好风气提供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其人文时间观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周易》的时间观具有对于现代情境的应因性与机因性、矫正西方近现代时间观之偏失、语用学意义的现代运用、转化为复兴中华和中华民族的行动智慧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浅谈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陶艺审美追求的最大差异是由于传统陶艺在工艺、材料和传统的审美理念已经形成非常独立的体系,并达到顶峰;但创造者的个性精神、探索精神却被压抑。而现代陶艺在注重工艺技术的同时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注入,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创作的自由得以实现,从而使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产生了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之境域构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和"应该是最根本的境域构成。它既不在此,也不在彼。可以说,"中和"原则就体现着中国生态美学所推崇的尚"和"精神。以"和谐"为核心的尚"和"精神,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紧密相连,认为人的生存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是相亲相和、互济互生、平正调和的。显然,这实质上也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为基本内容的深沉生态美学意趣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论"以德治国"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以德治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德治国”为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重要切入点;“以德治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德治国”为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负心女”形象为基点,探讨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魅力。她们在展示自身富有“人情”、“人性”的生命内涵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落后性和不彻底性。她们的这种双重特性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现代“负心女”是“美与丑”的共存体。但也正因为她们的这种双重性才使这一组形象更为生动、鲜活、丰满而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