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星形电路与多角形电路的等效互换以及构建等效条件法,对4边内星形电阻网络进行了等效分析,把它等效为目前最简单的四端网络.还分析了把5边内星形电阻网络等效为四端网络的情况.对这2个四端网络的4个端钮之间的等效电阻进行了计算.并用Multisim中的万用表对所计算电路的等效电阻以及与原电路对应的电阻进行了仿真测量,结论是理论计算与测量的结果相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用星形电路与多角形电路等效互换,结合构建等效条件法,扩展Y-△变换的应用,为解决与星形电路、多角形电路相关电路的等效变换问题提供可参考的实用分析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对无源多端网络的等效变换.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飞机机翼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毁伤效应,采用结构等效和强度等效原理对典型飞机机翼关键部件进行了等效,设计机翼关键部件等效靶.采用TNT药柱爆炸方式产生爆炸冲击波对等效靶进行动态加载,分别获得了以LY12及碳纤维复合板作为蒙皮的等效靶在冲击波载荷作用下的响应过程、失效模式以及冲击波超压与等效靶最终变形量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归纳给出了普通物理教学中模型等效代替、过程等效代替、作用等效代替、本质等效代替等4种常用的等效代替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圆膜的横振动为例 ,讨论了把具有分布参数的振动系统等效成具有集中参数的振动系数的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对动能的等效来求得等效质量 ,然后再求得等效弹性系数 [1] ;二是通过对位能的等效来求得等效弹性系数 ,然后再求等效质量。结果表明 ,以上两种方法同样实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具有优越的隔振特性的双气室油气悬挂的数学模型,基于谐波平衡法推导出了悬挂系统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表达式.公式表明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是激振频率和响应振幅的函数.分析了悬挂系统的主副蓄能器刚度和节流阀阻尼系数等关键参数对于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的影响,并通过双气室油气悬挂特性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沥青面层的疲劳等效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沥青面层疲劳寿命与面层温度的均值和梯度的相互关系.基于疲劳损伤等效原则,给出了沥青路面面层疲劳等效温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全国95个地区多年的路面温度场数据,对沥青面层疲劳等效温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总结了沥青面层基准疲劳等效温度与地区海拔、路表温度特征值(多年路表温度均值和标准差)之间的回归关系,据此推算得到了全国738个地区的沥青面层基准疲劳等效温度值,并绘制了可供设计采用的全国沥青面层基准疲劳等效温度等值线图,归纳了非基准条件下各因素对沥青面层疲劳等效温度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各因素修正计算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沥青面层疲劳等效温度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星形电路与多角形电路的等效互换以及构建等效条件法,对4边内星形电阻网络进行了等效分析,把它等效为目前最简单的四端网络.还分析了把5边内星形电阻网络等效为四端网络的情况.对这2个四端网络的4个端钮之间的等效电阻进行了计算.并用Multisim中的万用表对所计算电路的等效电阻以及与原电路对应的电阻进行了仿真测量,结论是理论计算与测量的结果相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用星形电路与多角形电路等效互换,结合构建等效条件法,扩展Y-△变换的应用,为解决与星形电路、多角形电路相关电路的等效变换问题提供可参考的实用分析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对无源多端网络的等效变换.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复合材料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正交各向异性的液晶层等效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简化液晶屏的三维模型和等效模型,检验了液晶层等效模型的有效性;针对正交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2种液晶层等效模型,计算并比较了液晶屏中的热应力和热位移。结果表明:液晶屏在受温度载荷作用时,文中所建立的液晶层等效模型与实际结构吻合得很好;在受力作用时,等效模型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在液晶屏的热应力计算时,2种液晶层等效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均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类三维□×n阶网络的等效电阻,采用网络分析构建差分方程组模型的方法,经过数学推导与计算,给出了三维□×n阶网络具有普适性的等效电阻公式.作为引申与应用,发现所得到结论同样适用于一类日×n阶电阻网络的等效电阻,由此得到了日×n阶电阻网络等效电阻的普适公式.同时给出了无穷三维网络的等效电阻公式,研究发现无穷三维网络的等效电阻是由无理数表示的有限常数.  相似文献   

10.
噪声等效温差是红外热成像系统主要性能参数之一.主要对空间噪声等效温差进行研究,并对时间噪声等效温差和空间噪声等效温差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噪声等效温差的大量测量、数据分析,得出了空间噪声等效温差对红外热成像系统性能评价的重要性,提出测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TH6363加工中心伺服进给系统的仿真研究,发现机械装置的等效转动惯量对系统的过渡过程动特性影响很大,并找到了它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在伺服系统设计时负载与伺服电机惯量匹配问题,对所研究的加工中心,Jm:JL有最佳取值范围;发现了伺服电机的转矩系数Kt对系统动特性有重要影响,并研究了其影响规律,找到了Kt的合理取植范围;利用仿真研究方法可以在设计阶段预知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仿真研究结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两榀近于足尺的预应力框架的试验研究,从塑性内力重分布入手分析了影响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的主要因素有: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次弯矩、梁柱刚度比、柱顶裂缝的开展情况等,并认为次弯矩对预应力框架调幅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时,次弯矩调幅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轴的强度计算中按当量弯矩计算的强度条件和疲劳强度条件的分析、对比,得出两个强度条件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在按当量弯矩计算后是否需要进行疲劳强度校核的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榀近于足尺的两跨预应力框架的试验研究,从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影响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的相关因素--控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次弯矩、柱梁线刚度比以及柱顶裂缝的开展情况.结果表明,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由一跨增加到多跨,其调幅特性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即主要受控制截面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及次弯矩的影响,柱梁线刚度比也对弯矩调幅起一定作用;其次,多跨预应力框架的塑性铰只出现在加载跨上,最终结构破坏也是由于加载跨的破坏,对非加载跨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陈立旗  袁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4):5752-5759
钢管混凝土抛物线空腹拱是在钢管混凝土桁架拱上取消斜腹杆的拱结构。采取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钢管混凝土抛物线空腹拱的平面内稳定性能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钢管混凝土圆管拱模型,与实验进行对比,证明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其次,推导出钢管混凝土抛物线空腹拱的换算长细比,并基于ABAQUS软件的分析结果,采用考虑矢跨比的轴压稳定系数公式,发现该公式能预测有限元计算结果。再次,对跨中加载和半跨加载分别进行一阶线弹性分析,研究钢管混凝土抛物线空腹拱中压力和弯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不均匀轴力和不均匀弯矩对压弯设计公式的影响。最后,推导出空腹拱的全截面塑性弯矩公式,根据二分法原理利用Python语言求出全截面塑性弯矩的数值,并根据有限元的计算结果,提出压弯共同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抛物线空腹拱的设计公式,使其能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6.
证明了Caratheodory矩阵函数类中带多重导数的Nevanlinna-Pick插值问题的Potapov基本矩阵不等式与它的相关三角矩量问题的Potapov基本矩阵不等式相互等价, 并重新得到了这2类插值问题解之间的一种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讨论矩约束条件下的广义经验似然比统计量族以及相应的性质。此统计量实际上是B aggerly(1998)所介绍的广义经验似然比统计量的一种推广。在一定条件下,证明了此分布族中的统计量与Ow en(1988)和Q in and L aw less(1994)的经验似然是一阶渐近等价的。因此,这些统计量的分布均是渐近于2χ分布,相应的估计也都满足相合性和渐近正态性。  相似文献   

18.
单梁静载试验荷载的确定通常以控制弯矩的加载效率为控制目标,常规做法为“弯矩等效法”,然而单梁实际受力特性与成桥受力状态的不符合使得试验荷载计算值失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更符合实际的“应力等效法”.通过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对不同跨径的预制箱梁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并对“应力等效法”与“弯矩等效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应力等效法”,即叠加应力或以叠加应力反算出来的弯矩作为静载试验中的控制指标更接近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与直接采用“弯矩等效法”计算的弯矩作为控制内力的计算方式比较,“应力等效法”比其少12%左右,可减少荷载试验的误判,对类似桥梁的单梁荷载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非简谐振子模型中引入可变转动惯量和势能项,提出了一个4参量的广义可变转动惯量模型,GVMI可用于R4=1.59至10/3之间的偶偶核,对近190种偶偶核的基态谱进行了计算,理论谱与实验谱符合良好,模型参量随质量数和R4值的变化有明显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计算次弯矩等效荷载的学习,直接从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出发,求次弯矩影响产生的综合弯矩,力学概念明确,易为学习者领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