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有关退耕还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明  柴发熹 《甘肃科技》2004,20(8):169-169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近几年来水旱灾害频发和沙尘风暴加剧的根源,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生态工程,涉及的如何退?如何还?如何经营?后续如何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澄清理念,端正经营对策,指明退耕还林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浅谈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国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自2000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区内生态修复步伐明显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也存在着退耕还林管护工作相对滞后、林草保存率较低、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等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天字号工程”,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而是与环境整治,农村发展和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退耕还林相关数据的准确确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退耕还林工作中,野外现场定位,数据采集是最重要的。额敏县林业局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利用手持式GPS定位仪进行退耕小班定位信息的采集、处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工作人员使用手持GPS沿退耕地周边每拐点上都进行定点,测量的精度高,可靠,而传统的测量很难达到这样的精度要求。GPS定位仪在现场获取定位数据,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为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而常规的手工测算,很难在时间上、准确度上满足退耕还林工程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政策性地权安排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退耕还林”为例,选择了一组解释变量,运用“退耕还林”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建立了农户“退耕还林”决策模型.采用未加权模型、面积加权模型和农户收入加权模型,通过3种模型的运行结果,在农户尺度上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中土地产权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模型运行结果的分析表明,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非农就业水平、政策性土地产权安排都对农户退耕决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退耕还林”的政策性土地产权安排中,不同的土地产权要素及其内容对农户退耕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直接影响土地收益的政策性土地产权对于退耕有重要影响,同时政府对土地使用的管制也有显影响;影响农户退耕决策因素存在区域差异,根据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把研究区域内的3个乡镇的农户退耕决策划分为3种类型:土地资源配置型、利益诱制型和权利诱制型.最后,结合分析结论,就如何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中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促进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建议:完善土地收益分享机制、提高农户土地产权意识和适当运用政府规制等。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是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西部“再造秀美山川”批示精神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我区1999-2003年来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根治风沙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这项工程是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重、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和扶贫工作。榆阳区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示范县(区)之一,是全市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县(区),工程实施一直得到各级各界的高度重视,实施近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两烟“双控”和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契机,给我州蚕桑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市场机遇,近几年来.蚕茧生产在种植业中比较效益极为显著,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二是西部大开发将生态效益作为重点,而蚕桑生产生态效益极佳,可作为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应处理好过去建设与未来建设,经济激励与科学方法,退耕还林还草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劳动力转移及“退区”政府与“退区”农民,生态建设与生态移民等九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对吴起县粮食产量影响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科学、合理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已成为社会普遍的问题.吴起县作为退耕还林第一县,从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描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计量经济学DID方法来分析退耕前后对吴起县各个乡镇粮食产量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并试着从统计角度来解释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在镇巴县已实施了12年,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自2005年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镇巴县逐步进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成果巩固阶段。笔者就镇巴县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阶段必须进一步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与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建立健全《退耕还林条例》与法律机制,推进退耕还林的进程,从而确保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治理与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重大问题,而发展牧草业是实现生态治理、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因此,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战略,大力发展牧草产业,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对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扁桃为蔷薇科扁桃属落叶乔木,又名巴旦杏、婆淡树、巴旦姆,外贸部门称之为“洋杏”、“美国大杏仁”等.扁桃的食用部分为种子。其核仁肥大,营养丰富,含油量高。由于扁桃的营养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所以在世界干果生产中产量最高.我国扁桃产业还未得到全面开发,但近几年引种开发较快,在我国北方多省可以栽植,是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14.
对我县退耕还林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积德 《科技信息》2010,(2):382-383
退耕还林是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自2002年我国全面铺开退耕还林以来,成绩斐然,但是仍然还有很多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以来,我县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再造秀美山川”精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按照“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钼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建设以“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基本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在全县实行封山禁牧的同时,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草是牵涉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政策性极强的工程,是联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认真总结、探索、研究和推广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验,分析和解决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榆阳区十三个乡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退耕还林草实施中的作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徐丽哲 《科技潮》2009,(8):43-43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以粮食换生态”的重大决策。延庆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到2004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84万亩。工程实施范围涵盖了全县15个乡镇、276个行政村、2.6万农户。目前退耕地保存面积达到7.8万亩,保存率为93%。  相似文献   

18.
文广 《甘肃科技》2009,25(2):5-6
介绍了西和县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以及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建设成效。探讨了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发展对策,对西和县退耕还林工程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是国家关注的问题,政策兑现结束后的经济收入是退耕农户关心的问题。通过对镇巴县退耕还林的调研,总结了该县在工程实施中做出的成绩和在巩固建设成果上好的做法,经过分析,找出了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及后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实施7年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对马边县实地调查,揭示了当地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存状况,对8年补助期限结束后退耕还林农民可持续生计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