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运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考察了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后增长速度变缓;江苏省博物馆数量居于首位;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中,上海市博物馆数量最多。(2)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总体为空间正相关,呈集聚态势。以上海市为核心,极化作用不断增强,整体呈“多核串珠状”,省会城市作用突出。从局部尺度来看,各省城市间差异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北部城市。(3)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显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城市资源禀赋、城市经济水平、人口因素和政府财政等因素共同影响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2.
从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开放功能和支撑功能4个维度构建城市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能级综合评价结果修正城市引力模型,探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特征,进一步采用QAP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能级整体不断上升并向均衡化态势发展.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形态,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中心城市组成“Z”字型高值集中区,低能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城市能级功能系统中支撑功能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维度,协调功能为短板维度.(2)长三角城市能级网络中节点联系程度不断增强,城市相互作用空间格局与城市能级格局呈现空间趋同性,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不断凸显.整个地区城市能级网络呈现密集化态势,网络的稳健性和通达性得到提升,节点集聚力强于扩散力.安徽省表现为以合肥为中心的单核辐射引领形态,江苏、浙江两省表现为以多个城市为中心的多核辐射引领形态.(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联系的发展,经济规模、社会资源、地理区位和空间距离对城市空间联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东、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样的空间布局正好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基本经济数据,分析比较了不同经济区域主题公园的分布特点,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主题公园还有增加的空间,而西部地区主题公园虽有增加的需求,但建设数目应有所控制;(2)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以及人口自然增长制约西部地区主题公园的建设数目;(3)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每个主题公园所覆盖的区域、平均客运量及平均旅客周转量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0—2020年1 216处美丽休闲乡村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ArcGIS 10.5中的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均衡度与方向3个角度探究美丽休闲乡村的时空发展演化过程;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影响因素并归纳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其数量变化,可以将其发展分为起步期、迅速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2)美丽休闲乡村在空间上总体呈现集聚、不均衡的分布态势.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转变为集聚态势;均衡度从差距悬殊逐渐转化为比较平均分布,长远朝“绝对平均”类型发展;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点—簇—面”发展演化模式;分布中心由山西省晋中市先向西南迁移,后向东南迁移至河南省南阳市,分布方向从“东—西”方向分布逐渐转向“东北—西南”方向.(3)美丽休闲乡村空间特征影响机制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2)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3)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4)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相似文献   

7.
以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五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2010-201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网格化统计方法、局部空间统计(LISA)方法、城市扩张动态度指标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比较研究了两个城市群地区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快速扩张期主要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后期两个阶段,在2000-200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净增面积(2 759km2)、净扩张率(36.63%)、年均扩张率(7.33%)均达到最高.而中原城市群地区主要在前期三个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出现快速扩张,在前两个阶段其城市扩张净率和动态度均高于长三角地区.(2)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过程呈现出"点-轴-波式循环"模式,中原城市群则以传统自然的"点-轴-网"模式扩张.长三角地区在四个城市扩张阶段中,都出现了显著的城市扩张空间热点区域,并且随着扩张阶段的不同,扩张热点区域动态转移,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却未出现空间集聚现象,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均受到经济因素、人口规模、居民收入、产业结构、交通以及地理要素等因素影响,两者不同的是:经济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导因素却是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西南地区13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网格维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重点村呈聚集分布态势,主要以“省会城市—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2)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资源对其解释力最大;(3)重点村聚集在A级景区5 km范围内、距城市5~50 km处和中海拔地区,且沿交通干线分布,并与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产业转移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收集“一带一路”107个成员国家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构建产业转移吸引力指数,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莫兰指数,结合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区位选择空间差异问题.研究发现:吸引力指数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吸引力指数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中美洲地区,地理距离是区位选择重要影响因素;吸引力指数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且表现出高值区集聚和低值区集聚的特征,随着成员国家范围的不断增加,对外产业的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泰国、马来西亚是长三角区位选择的热点国家,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相对发达国家是上海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资源丰富且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是浙江、江苏、安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长三角地区应协同推进对外产业转移及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云南省73家高等级旅游景区,运用最邻近系数法、地理集中度指数、区位熵等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综合分析了云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利用高等级景区密度指数及数量演化分别分析了高等级旅游景区的动态演变特征、演变模式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整体上呈现均匀且部分集聚分布的态势;高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分布密度呈现阶段性递增,分布密度呈现空间不平衡,由低密度的“面状”向中、高密度的“片状”“点状”“放射状”演化;高等级旅游景区演变模式经历了“散点状”萌发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和“核心-边缘”扩展模式;其驱动因素包括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旅游资源稟赋、政策红利、集聚与扩散效应等。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流域1868座博物馆为研究样本,借助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位序规模法则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12-2018年黄河流域博物馆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8年黄河流域博物馆数量呈上升趋势,占全国博物馆总量比重不断增长,增长率达到20.05%;黄河流域博物馆密度呈现不均衡的特点,随着年份的增长,密度高值不断增加且显现,分布呈现“多中心”模式并不断集中演化;黄河流域博物馆重心居于东部,椭圆空间形态具有“西南—东北”的分布,重心移动轨迹逐年向东移动,椭圆转角呈现出持续增大的态势;黄河流域博物馆整体呈正相关,极化作用明显,聚集格局愈发突显;黄河流域博物馆时空分布演化的影响力有差异性,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为次要因素,资源因素为一般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规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广西”)378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系统研究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旅游地类型、等级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2)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差异较大,呈现多核心集聚分布格局,乡村旅游地发展冷热点区域分布失衡,表现为“两翼冷,中间热”特征。(3)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结果,旅游水平、资源禀赋作为核心拉力,宏观政策、经济水平作为核心推力,影响较大;自然环境作为次要拉力,市场潜力作为次要推力,交通可达性作为阻力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地理人才作为地理科学应用型人才,在科研事业、人才培养,国土资源的管控,人地协调发展研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以2015—2020年内发表学术论文的561位教授和研究员基础数据源,利用ArcGIS核密度分析法和人才流动系数对4D期刊中我国“产出导向”地理人才的空间格局特征和迁居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地理人才的出生地主要集中在人口数量较多,经济发展较好,文化积淀深厚的湖南、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地区;(2)地理人才取得学位地主要集聚分布在北京、江苏等省(区)东中部城市,具有自东向西递减的特征,部分在日本、美国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完成学业;(3)“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迁居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地理人才最终流入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相对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内地理人才流动不平衡;(4)人才通过区域流动,可以实现经济流动,利用“产出导向”的应用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核密度估计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在2010—2022年不断发展,呈现“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上海、江苏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凭借雄厚的资金、基础设施和文化优势形成了创业生态系统“高地”,但因城乡发展不均衡、产业升级转型不完善,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发展表现乏力。而安徽因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劣势,制约其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数据,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借助ArcGIS 10.2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内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地区两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分布较不平均,表现为凝聚型,非均衡态势,形成了“东密西疏”“多核中心、次中心环绕、梯次布局”的空间分布特征。2)示范村的分布受坡度、地形、交通等因素影响,多聚集于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小,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第一批示范村到最近公路的平均距离小于第二批,说明交通是乡村发展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省会城市的城市化、现代化的综合实力对示范村建设具有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治理能力方面。4)根据地理探测器检测,目标层影响因素影响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地理因素>农业因素>交通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男同性恋网络社交数据和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与男同性恋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解释了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男同性恋人口重心向南移动,主要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空间聚集模式以分布于中国大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低-低聚集模式为主,其他聚集模式零星分布;交通、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增强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以“森林人家”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SDE)、核密度估计(KDE)和空间自相关(ESDA)等方法,基于安徽省省域以及皖南、皖中和皖北三大区域等多个尺度对2008年、 2014年和2016年安徽省“森林人家”空间格局进行点、面多维测度,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不同因素对全省以及三大区域“森林人家”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人家”整体呈南密北疏空间态势;皖南地区一直处于全省“森林人家”热点地区,冷热点区域格局大体呈现南热北冷分布格局;影响全省“森林人家”分异格局的核心因素主要有旅游总收入、国内游客人数、人口密度等,但影响三大区域森林人家空间格局的核心因素存在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省183处工业旅游资源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工业旅游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性分布,空间密度呈现“双核中心,次中心多点集聚”的格局,高密度区以淄博中部和德州西部地区为双核。(2)工业旅游资源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较为复杂,不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3)工业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活跃,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显著的“块状”结构。(4)政策支持、交通条件和旅游市场规模是影响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核心因素,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政策支持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李志远  马芳芳  李晗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23,(10):1498-1507
根据2016—2021年千强镇的榜单,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邻近指数法等方法分析千强镇的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在频数方面,千强镇呈现出趋海分布的趋势,并形成以江浙、珠三角为集聚核心区和局部零散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2)在对比分析方面,千强镇分布与百强县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3)千强镇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城市群,表明了城市群在引领乡镇的发展、带动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从集中程度看,最邻近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印证了千强镇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强.从局部LISA集聚图看,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及其向北延伸至江苏南部的局部地市,小部分分布在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但近期消失;显著LL区破碎化分布明显,主要分布在十堰、襄阳等地区.(5)从影响因素看,各因子的决定力排名为公共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工业个数>人口>人口密度>高程>营业面积50 m2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人口城镇化率.此外,政府政策对千强镇分布有着较强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弱集聚状态,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2)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东北多,西南少”,形成1个高密度地区—长沙,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呈“圈层”式扩散;3)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冷点区分布面积大于热点区,整体布局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布特征;4) 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高级别景区、客源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等是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