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刘彩英 《科学之友》2009,(12):94-95
小时候,大人们总爱不厌其烦地问我同一个问题:“长大后,你想干什么?”每每此时,我便会把头拾得高高的,一歪脖子说:“长大了,我要当一名科学家。”记得那时候,小伙伴们的理想好像除了当科学家,还是当科学家,甚至连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老师都不在我们的理想之列。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最近发现,东非跳蛛竟然偏爱“血淋淋的肉”。这种眼光锐利、能够像猫一样发动突袭的蜘蛛,显然更喜欢吃刚才吸过血的蚊子。东非跳蛛的毒牙无法穿透人或动物的皮肤,这令跳蛛们不得不借助蚊子来间接地满足自己的“血欲”。这也是首次观察到动物依据其猎物的饮食  相似文献   

4.
未来能用意念止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一生难免会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病痛,人们为了减轻痛楚会用到各类止痛药、止痛针。如今.现代医学给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未来我们有望以意念止痛。据英国《新科学家》近期文章报道,一项新的生物反馈技术将会令我们“心想痛消”,这听起来神奇得不可思议,但科学家们决不是在故弄玄虚,  相似文献   

5.
虽然电子“非”逻辑门的直接量子等价物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目前科学家们 已经利用光子实现了最好的近似普适“非”变换——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抗冻基因”,这种基因使南极地带的草在-30℃的条件下仍可以存活。科学家们说,这种基因可以避免霜冻给农作物造成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维多利亚州拉特罗布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这种基因是在成功移植到南极半岛的名为南极发草的一种盐草中发现的。研究人员确认了这种新型基因蛋白,其结合力是普通基因蛋白的两倍,可以阻止冰晶的扩大,避免冰晶造成的损害。科学家们将这“抑制冰再结晶基因”导入澳大利亚的一种本土植物体内,于是这种植物也具备了防冻特性。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弄清楚了这种基因的防冻原理,因此可…  相似文献   

7.
奇云 《科学之友》2004,(6):28-30
昔日,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如今,生物学家笑谈给我两个卵子,我可以把生命创造出来。这不,没有“父亲”的小老鼠刚刚亮相,地球的主宰者们又有一个按捺不住的冲动——让女人单独完成人类的传宗接代。试想一下,如果连女性生孩子都不再需要男人的“贡献”,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什么奇迹不会出现。这……到底是福还是祸?  相似文献   

8.
木子 《科学之友》2006,(9):18-19
通过天文望远境寻找数十光年外的“第2地球”,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然而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设想:只要在距天文望远镜24000km的太空中安置一个直径50m宽的花辩状塑料罩,就能阻挡天外恒星的光芒,允许科学家通过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到类地行星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它像黑色的小精灵从你眼前一闪而过”——夏威夷人回忆起“黑脸鸟”时会这样说。然而这已是30年前的情景,因为目前“黑脸鸟”在夏威夷岛仅存3只,它们正濒临灭绝。科学家发现外来生物的入侵是造成这种鸟灭绝最主要的原因。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使这种鸟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得以恢复。他们能成功吗?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界里,每一种动、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期。比如树叶临秋会凋落,蛇到一定时候会蜕掉一层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生物体的细胞死亡亦称细胞凋亡,是细胞本身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杀”行为,而绝非由外在因素所致。细胞的死亡是有规律的,而且似乎是按编排好的程序进行的,即所谓“程序性细胞死亡”。英国科学家布雷内、苏尔顿和美国科学家霍维茨就是因研究发现了决定细胞发育和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他们的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从健康到亚健康直到得病的根本原因,并明确指出人类肌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是基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因时代的到来,科学家渐渐认为人的很多行为皆有基因的因素,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与命运,于是就有了“第二命运”的说法。科学家最新发现了几种基因.它们决定了我们的“第二命运”——  相似文献   

12.
深海"风暴"     
在人们的印象中,深海底是一个美丽幽静的世界。最近,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说:海底并不平静,类似陆地上飓风的各种激流,一年四季都在横扫海底世界的一切。海洋科学家把这些激流称为“海底风暴”。它犹如强大的龙卷风,旋转着横扫海底。“海底风暴”的破坏力极强,它会冲掉安装在海底的科学仪器,毁坏海底通信电缆,甚至可能危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20世纪80年代,还很少有人相信海底“风暴”的存在。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海底“风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海底受到上层水的重大压力,表层海流影响不到海…  相似文献   

13.
石油是当前地球上紧缺的矿物能源,埋藏了千百万年的地下石油越开采越少。有人估计,再有50年,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就要枯竭了。科学家们突发奇想:既然远古植物可以变成石油,那么在今天的植物里可不可以也生产出石油来呢?要是可能的话,石油也像稻米一样能春播秋收该多好啊!找到了“石油植物”事实上,寻找能产石油的植物不是幻想。1928年到1932年,美国科学家艾迪逊在研究橡胶树的时候,发现了好多种“石油树”。它们的皮、干、根、叶,甚至果实中都有可以燃烧的液体。科学家梅尔温·卡尔文博士在巴西找到的一种“石油树”,当地人叫它“苦配巴”。这…  相似文献   

14.
原春琳 《科学之友》2004,(10):34-36
时下,在一些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必要进行“大科学”项目的论争“烽火”经久不息。这场“烽火”是由11名华人生物科学家点燃的。他们在致中国政府高层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测和计划的科研项目中取得的。与此相反,这些发现是通过科学家在小实验室中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所获得的。相比之下,一些大型的生物医学计划科研项目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阻碍了良性竞争,扼杀了科学家的创造性,也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呼吁受到一些海内外科学家的热烈响应。但一些科学家也对此作出回应:我们做“大科学”项目是希望举全国之力,在一些科学领域让中国尽早进入国际竞争行列。唇枪舌战中,海内外科学家企盼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这场争论,也许没有最终答案,但可以预见,它必将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令地球科学家们猝不及防。一年过去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球科学家们在回顾这次地震时仍在为因缺乏预见而自责。5月14日出版的《自然》以“沉睡的巨龙”(The Sleeping Dragon)为题刊发杂志首席记者亚历山德拉·威茨(Alexandra Witze)从地震灾区发回的报道以及《自然》为地震一周年回顾专题配发的社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报道指出,与其他地震相比,这次地震更加暴露出地震灾害研究领域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学习能力和我们人类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科学家们困惑不解。  相似文献   

17.
还记得著名好莱坞大片《火星人袭击地球》里火星人叽里咕噜的语言吗?还记得片中科学家研制出的破译“火星语”的机器吗?现在,“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就在搜寻来自外星的信号。科学家们表示,一旦发现外星信号,人类可以从古代象形文字的研究中吸取经验。回顾历史,语言学家在破译古代象形文字的过程中采用了类比法,即比较象形文字与其他语言的相似之处。举例来说,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归功于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发现的罗塞塔石碑(theRosettaStone)。由于石碑上刻有3种不同语言(其中包括古埃及象形文字),各种语言表述了同样的信…  相似文献   

18.
蚕和蜘蛛都是动物界非常优秀的“纺织能手”,它们吐的丝的优良性能令我们人类称奇。科学家致力于研发“人造蚕丝”、“人造蛛丝”,以满足我们除衣着服饰以外的更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信息     
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维导体液晶最近,一个法国科学家研究组鉴别了他们认为是一维导体液晶的第一个样品.法国施特拉斯堡大分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雅克·西蒙(Jaques Simon)带领下合成出的这一新型液晶相样品.我们知道液晶分子有“长形的”和“盘状的”两种.长形分子可以形成盘状分子所  相似文献   

20.
据英国《泰晤士报》10月12日报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阿尔卑斯山脉积雪逐年融化,严重威胁到瑞士滑雪胜地的旅游业。瑞士科学家们日前在瑞士中部的安德马特滑雪场展开一项惊人工程:将一块3000平方米、相当于3/4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塑料保鲜膜”覆盖在当地格胜(Gurschen)冰川雪峰,以此阻断炎炎烈日对雪山的侵蚀。然而这项“保鲜方案”一经提出,立即招致“绿色和平”组织的强烈批评。阻止阳光融化冰川,超级“保鲜膜”覆盖雪峰据报道,这一惊人工程是由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学者们提出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5年中,瑞士的冰川已经丧失了近1/5的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