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农业科技园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亚 《创新科技》2016,(2):63-65
漯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现代物流"四大关键节点的产业优势,具有鲜明的"漯河特征"。以食品产业为主导,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和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链条增值。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湖州市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是全省首个市级"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高质量支撑"6+1"能源、工业、建设、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碳达峰工作,为南浔光电、  相似文献   

3.
基于绿色创新绩效的二象性特征从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创新产出两个维度构建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PPE-Malmquist-LWN模型对2008—2014年30个省工业绿色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基于核密度估计分析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绩效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工业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处于"高产出-高效率"状态。从演化规律来看,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绩效水平随着时间的演进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式增长演进态势,发展状态不平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性演进趋势,各经济区工业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差异明显,且极化现象较长时期仍存在,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多年来,安吉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强县、人才强县首位战略,以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共富之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跨越式成就。近年来,安吉县顺利承办全国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连续入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县,成功跻身浙江省工业大县实现了从山区小县到工业大县的跨越式转变。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亲临安吉考察,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科院启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并成立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初步探索和建立了政、产、学、研、金密切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了一批生物医药、绿色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转移转化,为提升中科院在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杭州科技》2010,(6):43-44
<正>科技打造"智慧绿色"南京南京市"十二五"工作指导思想是: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突出"富裕、和谐、智慧、绿色"的发展导向,推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城市升级、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加快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  相似文献   

7.
正从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他人到逐步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十三五"以来,贵州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在改革创新、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中逐渐形成特色优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异化创新路子。据省科技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由2015年全国第22位提升至2020年第20位,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由2015年的全国第30位提升至2020年第27位,彻底摆脱"十二五"期间长期停滞在全国第30位的落后趋势,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既是贵州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体现,也是贵州立足自身实际,找准科技创新发力点,突出重点,不断补齐短板的结果。仅2020年,贵州在十大工业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计划68项,科技成果转化计划51项,科技重大专项2项。  相似文献   

8.
《广东科技》2016,(1):75-76
正2015年,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华中科技大学于2007年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平台——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正式更名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工研院院长邵新宇称,工研院更名后,从"东莞"级升格为"广东"级,服务领域从"制造工程"拓展到"工业技术",将从原来主要服务东莞产业,拓展到服务珠三角乃至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今年来,奉化市政府围绕加快推进"实力城市、品质城市、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等领域求突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一、大力营造创新驱动氛围奉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奉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奉化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管理办法》、《奉化市"风麓英才"计划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在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上,重点向共性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10.
"和瑞控股"是创新型公司的一个范例,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较早从事创业投资和专业投资管理的公司之一,主要投资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集中在医药、互联网、新能源、软件开发、现代物流、创新工业技术等领域。近年来,和瑞控股积极顺应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大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着力强化信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太原市开展了"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科技需求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活动针对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的总体现状及科技需求,从工业经济、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绿色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进行调研,并提出了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盐城工学院绿色建筑材料研究所是依托江苏省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实验室建立的研发机构,主要开展绿色建筑材料研发、工业废渣高值化利用、建筑材料设计与检测等方面的工作。项目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现有  相似文献   

13.
正德国工业的基础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创新目标,即"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尖端制造"。正是这些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使德国工业在世界经济不振时保持相对良好的发展状态。所以,持续的欧债危机并未重创德国经济,反倒是通过贸易、资本流入等途径让德国大发"危机财"。一、企业是德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经过长期的竞争与发展,德国企业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把科技水平作为竞争力强弱的标志,把科技成果当作效益的  相似文献   

14.
正蚌埠高新区在科技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蚌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方针,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改革开放合作、产城融合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打造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的千亿级高新园区。  相似文献   

15.
2013年镇海区科技工作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强化科技进步考核、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实施科技创新三项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实施高新企业"100"工程。围绕全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16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从现有的53家发展到100家,占区属规上工业总数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16.
周轶 《今日科技》2021,(8):34-35
今年以来,嘉善县紧紧围绕"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绿色"发展主题,探索以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创新路径,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科技力量.1-6月,全县规上工业R&D经费和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列全市第1位,作为全省6个县市区之一获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  相似文献   

17.
<正>1.政策激励。争取到省级工业发展专项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477万元,市级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和支持园区上档升级奖补资金143.1万元,省级科技项目资金50万元,支持县内企业上档升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品牌培育、绿色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技》2014,(3):12
<正>一、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专项行动"为抓手,让企业主体"动"起来一是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展应用到中小企业购买技术和发明专利、企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等费用支出领域。二是保持科技经费稳定增长,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联盟。大幅度提高民营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独资、合资、参股等形式建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自然和谐、科技创新、时尚多元、绿色环保、现代节约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住宅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科技创新力量若要在生态环保领域进一步发力,那么需要在科技企业和城市生态圈之间搭建更多的桥梁。在疫情的影响下,"生态环保"的概念伴随着公共卫生、绿色健康等热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纷纷加入"生态环保创新"的大浪潮中。同时,《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满一周年,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各类辅助垃圾分类的科技产品亦是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