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所收录的新教传教士中文著作的文献计量,发现:开埠前,新教传教士并未明显表现出译介自然科学的兴趣,仅有的译介旨在破除作为传教障碍的华夷观念,并因此集中于地理学;开埠后,传教策略进一步丰富,对自然科学的译介除了试图进一步打破华夷观念,还成为通过自然神学来传播新教理念、通过展示功用性而培植信念的途径。新教传教士自然科学译介的宗教动因与"默顿论题"存在契合点,但也因传教士的身份而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科学传播功过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那里,相对于传教,传播科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及自身的目的性。之所以利玛窦传播的基本上是近代以前的科学,并非其有意回避近代科学,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他所传播的尽管不是近代科学,但却具有明显的近代科学气质;以利玛窦为榜样,耶稣会士们为传播近代科学付出了巨大努力。利玛窦等传教士的科学传播活动,引发中国传统科学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奔向近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天文历法领域第谷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数学汇入近代数学主潮流;地理学初现近代化端倪等。在中国科学近代化曲折﹑漫长的道路上,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起到了扭转方向﹑扫除障碍﹑清理地基﹑准备条件的作用。其中,意大利精英利玛窦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3.
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活动家、苏联国家政治体制的缔造者,他还是科学理论家和科学活动家.1920年代末起他逐渐淡出苏联最高决策层,开始了他对苏联科学的重大影响时期.  相似文献   

4.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重要人物之一。艾约瑟能够成功地在中国和西方进行这些跨文化传播活动,与他所采取的传播策略有很大关系。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主动适应本土文化、淡化传教主题、与本土学者合作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相似文献   

5.
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华的科学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对伟烈亚力的研究,探讨19世纪英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科学活动,试图对西方科学传入与时代之关系,从多方面加以阐述。首先简要叙述了他的生平,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着重分析他在墨海书馆从事的科学译书活动,并首次披露了新发现的伟烈亚力和李善兰翻译的《奈端数理》,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个中译本。在查阅伟烈亚力的中西文著作,以及英国所藏书信、手稿的基础上,对他在中国科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在欧洲学术界产生的反响进行了论述。伟烈亚力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与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关系,本文也进行了探讨。最后论述了他的宗教观,即科学和宗教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史蒂芬.霍金作为当代杰出的理论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从他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也展现出了当代科学中重要的科学思想。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史蒂芬.霍金在整个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科学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翘楚,这个时期在不少文章中论及对科学的看法。本文围绕他关于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科学破产和科学万能、科学与人生观诸问题的理解加以介绍和评论,并表明笔者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科学哲学家们大多是从科学史出发,讨论集中在科学史对科学哲学的意义上.本文立足于科学哲学,从科学哲学各个时期研究主题及问题的转换来分析科学哲学对科学史的意义.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结构学分析,为科学历史的动态研究奠定了基础.历史主义学派以科学进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提出了科学活动和科学成就的发展单元,关注理论之间的关系,倡导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联合.科学合理性的研究,为科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规范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时期科学译介活动史料的钩沉,立足于文本分析,从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话语策略等层面,探究赵元任早期科学译介的特点和成就,并结合当时语境进一步思考其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的翻译活动选材上以译介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而其史学意义已经超出普及科学知识的范畴。赵元任在科学译介中采用的言说方式,在词汇、文体、及标点版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开拓性、乃至革命性的语体特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参与、甚至是引领了白话文运动的进程。同时,他的译介活动也指向中国现代科学话语的重构和科学精神的塑造,融入了思想启蒙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介绍了中国近代地学先驱张相文的生平,特别是首次向学界展示了他晚年的精神追求,剖析了他从科学救国到佛学救世的心路历程,并将其生命中三个十年中三种不同追求,放在同时期中国两次民族反思和同时期中国人认识科学的四个阶段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他对科学的认识和皈依佛门的原因,给予其以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类社会进入了因特网时代,考察"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个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问题;从实践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网上宗教社区(OFC)这类社会现实。本文首先对网上宗教社区进行了社会学和哲学视角的探讨,给出了OFC定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网上宗教社区的三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技术和机器以及现代文明的基本看法。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他对技术内在矛盾、技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制约等所做分析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他为摆脱技术奴役所做尝试的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茅以升的工程管理思想是他对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和谐思想是茅以升工程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发掘茅以升的和谐工程思想,把它实现在工程项目管理之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建造钱塘江大桥为主要案例,从工程与社会协调、工程与人文协调、工程与环境协调三个方面对茅以升的和谐工程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军用无人机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规律与管理经验也逐渐引起业界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了美国军用无人机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其演进路径模型。研究指出:(1)美国军用无人机发展是受创新预见(主要由军事需求因素驱动)、外部动力(包括社会环境和政府决策因素)和内部动力(包括技术水平、文化观念和产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美国军用无人机是从军事需求导向型经多种因素结合型最终向综合作用发展型演进,综合作用发展型体现了当今美国军用无人机较为完备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美国著名数学家亚伯拉罕·鲁滨逊一生中各个时期数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尤其是他作为数学形式主义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者,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这是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话题之一。盖伦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对周遭环境因素的考虑,并在"匮乏的生物体"意义上解释人的独特性的地位。卡姆拉认为盖伦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盖伦没有认识到,人作为唯一生物体拥有的不是"环境",而是"世界"。盖伦合理地揭示人类劳作与语言之间的相关性,但对于劳作中的语言问题并没有真正展开。卡姆拉指出了盖伦错误的实质:语言不应仅仅被视为人类的精神现象,而应该理解为具有语言的人类活生生的行为举止。通过对盖伦的批判,卡姆拉的建构主义哲学人类学获得三个向度:人的实际生存中的时间性维度;人的责任;语言的创制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科学方法论思想为指导,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综合考察、分析比较与理论论证等方法,在全面介绍斯腾伯格的创造力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产生的社会与理论背景,随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发展脉络,最后对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的重要贡献,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与剖析。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密宗炽盛光陀罗尼信仰非常流行,人们大量雕造炽盛光经咒以消灾祈福.日本上之坊新发现北宋开宝五年刻<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卷首扉画是现今所见较早的完整的十二宫与二十八宿相配合的星图,比著名的宣化辽墓星图早近150年.与敦煌、黑水城等地区发现的黄道十二宫星图比较,可见它上承唐代写本星图,下启宣化辽墓星图,是中西两大星宫体系交流并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9.
P.A.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伦是当代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介绍了他的生平,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量子力学和客观性:海森伯的物理哲学》和《空间知觉和科学哲学》,以及他关于诠释学与现象论的科学哲学的一系列论述:(1)从生活世界、存在出发,超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主张视域实在论。(2)强调生活世界中意向性的主客观统一,主张视角主义认识论。(3)主张诠释学的方法论、诠释学循环(或螺旋形的上升)。(4)主张海德格尔的去蔽的真理观。(5)强调意义与价值,强调比喻的作用,主张科学哲学要研究科学发现、科学伦理等课题。  相似文献   

20.
费恩伯格技术本质观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费恩伯格对现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技术本质现的批判,阐述了费恩伯格在技术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即他的“工具化理论”,进而探究了费恩伯格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