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汉语中有种被动“吃”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通过对近代汉语“吃”字句的简单探讨,并且列举了被动“吃”字句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表现,分析了这种句式结构单位的历史发展概貌和初步探讨了这种特种句式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宋代辛弃疾词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前后历史时期相关语料,可以初步探索助词“了”和“却”产生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3.
崇阳话中表程度的副词很丰富。其中,“点子”和“点把”使用得较为频繁,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当然,未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点子”是表示少量的意思,并非等同于“主意”的名词“点子”。纵观汉语发展史,“点子”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口语是存在的,但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得很多。“点把”这个词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见到,但在方言里并不罕见,尤其是湖北等地的方言中.如武汉话。本文通过描述、比较武汉话崇阳话中的“点把”和“点子”,来深入分析崇阳方言中较为特殊的“点子”和“点把”的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4.
早期汉语中“遭”类词在语义和语法特征上存在诸多相似性,“遭”类词作为被动标记的词;12来源也具有普遍语言学的意义。早期汉语中存在一组以“被”为代表的“遭”类被动句,但“被”和其他“遭”类词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被”胜出而成为后世汉语的强势被动表达法。  相似文献   

5.
变换分析法是研究语言句法结构的变换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用未分析共时平面的语法结构形式的。通过变换分析未研究历时形态的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为”、“见”字句等发展为“被”字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部分被动句是有形式标记的,标记主要有两种:一是浊辅音声母,二是去声。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仅限于自主和非自主相匹配的动词。介词“于”引介施事者在上古汉语中并非是被动句充要条件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7.
<庐山远公话>是近代汉语研究的一部重要文献.论文从口语形态和特殊句式两个方面,发现了大量能反映这一时期汉语面貌的口语语言现象,从口语语法这个角度揭示了其在反映近代汉语实际面貌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甚”在上古、中古及近代汉语中是一个书面语和口语兼用的通用副词,清代中期以后“甚”开始萎缩,到现代汉语中“甚”除偶尔用在书面语中外,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甚”的萎缩与近代汉语后期“很”的迅速扩展及其他高程度副词“异常”、“非常”、“十分”、“好生”、“怪”等的广泛使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为工作假设,分析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指出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存在共性和个性,同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机理。本文同样可以为窥探英汉民族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语词典》以“只收录近代汉语独有的词语和义项”为收录原则,突出了它的断代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它的学术性。其中释义不全或欠妥的词条有“侥幸”、“伶俐”、“们”;词条漏收的有“臊皮”、“无明业火”、“您”、“朝廷”、‘咬啮”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他”和“她”的使用功能不完善和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具有缺陷,网络新词汇“Ta”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是对这个缺陷的一种补充和自我完善。“Ta”的意思是“他”或者“她”,是一种不明性别的指称。该词的实际功能相当于一个第三人称代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其实是一个汉语拼音形式的字母词。本文对“Ta”出现的理据性做了解释,从字母词和汉字拼音化的角度考察“Ta”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客观地看待“Ta”的存在性,提出对待“Ta”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被动句皆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两类.从某种意义上讲,汉语的“被“字式结构被动句是舶来品,不属于中国语言的原创文化,不能如实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英语结构被动句的推广和流行原本是18世纪一些英语语法家的“理性规定“,同样不能如实反映广大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但是,汉语对于意义被动句的青睐和英语对于结构被动句的钟爱,仍然体现了英汉民族迥异的文化观和语用观.  相似文献   

14.
一现代汉语表示肯定的判断结构,有判断词是一般规律,无判断词是特殊规律。“我是学生”不能说成“我学生”。“今天星期五”虽然可以不用判断词“是”,但是究竟不是常规。非常有趣的是,与现代汉语相反,古代汉语无判断词是一般规律,有判断词是特殊规律。这是古代汉语语法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古代汉语无判断词的判断结构,大致有五种情形,先分组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金瓶梅》为考查对象,着力考查“将”字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助词的种种用法,试图为“将”字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和词典的编写提供依据参考;最后还简单探讨“将”字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汉语单音节孤立语的形态,在字上表现为一字一词。近代以来虽然呈现复音化,多数汉字已转化为语素,因此,一个人只要掌握2500-400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就可以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义从彤出,形议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代出现的“六书说”就是对部件组合的归纳和概括。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而汉语又都有较明确的语义场.这就要求从汉字的“本义”入手来掌握引审义、比喻义。要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字和词.还必须认识和理解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奈”类转折连词是近代汉语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一类词。本文在详细考察语料的基础上,从词汇化角度对其中最早出现的“争奈”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相关转折连词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它的编排体例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知庄章”三组的分合问题便是焦点之一。我们认为“知庄章”应该分为两组互补的声母,即/ts、ts’、s/和/tg、tg’、g/。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证明“知庄章”两分在《中原音韵》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两位研究人员说:过去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被动吸烟”,现在又听到“被动吃得过多”这种说法。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较富裕的国家里肥胖的人日益增多。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引起政府的注意,从而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如禁止发布针对儿童的垃圾食品的广告等。  相似文献   

20.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经常使用而又较为特殊的两种句型.“把”字句是通过分词“把”将谓语支配的对象即(直接宾语)置于谓语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十宾语构成“把”字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请比较:他们完成了任务.他们(把任务)完成了.“被” 字句是通过分词“被”引进谓语支配的对象(主语)置于谓语之前的一种句型.“被”十主语(指原句主语)构成被字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这种句型的变式是“被”字直接附于动词之前,“被”十动词构成固定的被动词组.请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