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长篇小说Invisible Man在国内出现了三种译法:“无形人”、“隐形人”和“看不见的人”。这三种译法都一语道破美国黑人被忽视的生存状态。“失明”和“追求自我”是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的主题成分。结合这两个主题来探讨,在三种译法中,“看不见的人”既反映了黑人的生存境遇,又凸显了“自我追寻”和“失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黑而美丽"是兰斯顿·休斯的名言,也是他的创作宗旨,体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之中。这一宗旨在《谢谢你,太太》中也有突出体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宗旨的实现进行探讨:一、休斯创造性地把美国黑人音乐引入文学作品之中;二、他在这篇小说中重塑了美国黑人新形象,并以此说明兰斯顿·休斯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美国黑人民族运动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理查德.赖特在美国享有“美国黑人文学之父”的美誉,其名著《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只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作品。赖特在小说中用自然主义的视角,以环境决定论为依据,采用返祖式发展情节等方法分析小说《土生子》中的主要人物比格.托马斯暴虐性格形成的原因和他的暴力行为对其完整人格的形成及精神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里,托尼.莫里森扎根于美国黑人传统,用隐喻的语言讲述了美国黑人命名的传统和名字的意义。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名字以及命名的隐喻,认为小说中的命名既隐喻着美国黑人客体化、同化现象,也喻指美国黑人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抗以及对于自我身份的了解与认同后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用大量笔墨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寻根性,即寻找美国黑人的自我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入手,通过再现鬼怪故事和黑人民间传统,指出保存美国黑人的"根"对他们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擅长将非洲传统文化融入小说的创作,揭示现代的主题。其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水的意象和象征贯穿全文,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有着水一般的内涵,神秘而独特;水映照小说人物的复杂的意识和心理;而美国黑人的生命和抗争精神更是如水般息息不止。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压迫下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和变态,以及他们对自我黑人身份认同的迷茫和混乱。以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为视角来解读《最蓝的眼睛》,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社会独特的观察,以及她对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唤醒和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美国黑人作家《土生子》的理解,对其“盲”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以求深入探讨这部具有不可思议吸引力的小说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西藏报告文学作品为对象,从文化角度对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进行分析,指出这些人物的活动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文化价值的追求,他们的“超越”是对“不完满”的“现状”的“改进”和“改善”,其终极目标是真善美,并简要分析了他们这种追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2.
《三四郎》、《后来的事》、《门》是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是以主人公的情感为主线,通过情感的变化过程来显示其内心性格的变化的。但从深层剖析,男女主人公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悲剧的色彩显示在男性因情感而得到的外在的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困难,而在女性身上则仍然没有因为情感的自由而得到真正的解放,在经济、社会地位上更是一筹莫展,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显得很无奈。而女性的解放也是附从于男性的自由,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经历困苦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遭社会排斥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遭社会排斥表面和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在就业上有务工平台和用工平台的缺乏。事实上城乡二元结构的计划体制才是农民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导致自身素质较差,进而形成就业机会不平等、遭受社会排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陕西人格特征及其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群体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内化物。由于陕西传统文化的影响,陕西人格具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特征,文化的冲突又使当代陕西人的人格具有了双重性和矛盾性。陕西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陕西人能否发挥自身的人格优势,正视和克服自己的人格弱点,重建适合于现代化进程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各不同类别花岗石并提高其加工效果,必须采用各种检测方法尽量了解其矿相组成和相组织状态。本文通过剖析实例,阐明利用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花岗石进行矿相显微分析是可行而有效的,所获信息为花岗石的评价、利用和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歌从题材内容到风格特点呈现多元化色彩,既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也与诗人特定生活环境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思想化的相对开放、明、活跃,建构了诗人多元化的人学价值观。他们受多维人学价值取向影响,常常在特定条件下,对其思想化心理加以调节、反思甚至重构,并把其复杂内涵真实反映到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作品从题材内容到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论文言文的英语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言文的英语翻译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主要目标,通过加强学生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深度,从而改善提升其翻译层次。现阶段学生的文言文英语翻译能力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敏感度较差,古代和国外文化意识淡薄,受翻译习惯性思维影响严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英语翻译能力,重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对中英两种文化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准确理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证明了除特征为2且为其素域上的超越扩域之无限域以外,所有除环均由其平方元素所生成;并用实例证明了特征为2且为其素域上的超越扩张之无限域中,存在不能由其平方元素所生成的域。  相似文献   

20.
高校对学生平安保险是自留风险还是投保保险,应慎重选择,自留风险与投保学生各有利有弊,但投保偏低不利地学生完成学业,投保偏低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