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中,小说的现代革命是经由鲁迅、郁达夫等先驱者的创作实践才得以形成气候的。郁达夫以他愤激的控诉、伤感的喟叹、对自然美的沉醉与散文式的行文笔触,使中国现代小说较古典小说相比具备了更齐全的花色品种与更开放的疆域。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规定性的超越,成就了郁达夫的文学生命的个性,并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中,小说的现代革命是经由鲁迅、郁达夫等先驱者的创作实践才得以形成气候的。郁达夫以他愤激的控诉、伤感的喟叹、对自然美的沉醉与散文式的行文笔触,使中国现代小说较古典小说相比具备了更齐全的花色品种与更开放的疆域。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规定性的超越,成就了郁达夫的文学生命的个性,并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分析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及其对他小说创作影响.并对郁达夫小说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小说《迟桂花》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的分析,以及对其细腻、通灵的境物描写的分析,阐释了郁达夫晚期小说创作风格在保留浪漫主义手法的同时,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动荡与挫折、尝尽了人生的苦酒之后,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悲抑、恬淡,韬晦的复杂心情。后期郁达夫感情上渐趋深沉,艺术上更臻成熟,《迟桂花》当是他这时期独具一格的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5.
逃避孤独——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内在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郁达夫小说漫迷的情绪流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孤独和对孤独的逃避。当旧的文化结构开始解体,个体生命在压抑中觉醒,而现实仍为浓重的黑暗所笼罩时,现代作家大都难免为孤独感所包围——生活上的,文化上的和心理上的,郁达夫所表现的孤独则更多地联系着他个人的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不仅影响了郁达夫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而且影响了他的旧体诗创作.对郁达夫各个时期旧体诗作的分析之后就可以看到,"隐逸"构成了郁达夫人生理想的一种思想底蕴和旧体诗创作的一种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小说中潜隐着一种特异现象:二元悖立。逃遁意识与时代忧虑、弱情怀与英雄呼唤、道德沦丧与人格追求这三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透露了郁达夫对社会、人和类的思考,其二元悖立的形成有多种缘由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贯穿着他短暂的一生。郁达夫虽以小说闻名于世,但是“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实不在他的小说之下”,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蛹动着一个“述叙者”的形象,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开风式的格调,而最重要的是其散文忧郁隐藏着对祖国凝重的爱。这些独特性,是郁氏散文最为闪亮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性爱描写是郁达夫小说的鲜明特点。郁达夫小说性爱主题在揭露政治黑暗、控诉社会不公时 ,又往往是和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人道主义的思想、爱国主义的精神以及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联结在一起的 ,它是特定历史与时代的产物。这也正是郁达夫小说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以<沉沦>为代表的浓郁"自传体”小说在五四文坛以独特而强烈的自剖内审视,全盘托出一群觉醒青年的时代病态生存境遇,并以之击碎传统文化板层,揭示出"自由”、"解放”的呼唤与剪不断、理还乱的传统文化情结,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张力与个体的生存悖论,敞明"集体无意识”对个体命运的凋蔽隐匿.作为历史的分子范畴,郁氏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既向往"自由”与"解放”,又找不着出路的二律背反状态.  相似文献   

11.
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了多方面的建树,但仍有挖掘的余地。试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结构模式三方面对郁达夫小说的体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新的创作实践经验,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小说进行了大胆改造与创新,使之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不仅保持了民族文化个性化的存在,而且有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影响了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的生成及其走向。在大力倡导文化创新的今天,我们重新分析张恨水小说的先进文化构建,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研究与变化中的中国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向来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从20年代至今,评论界对郁达夫及其作品的认识评价就很不统一,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甚至出现了几次很大的反复。评论界存在的这一现象,除了郁达夫本身具有多重人格,及其作品在审美内容和审美表现方面的独创性、特异性外,还会不会有其他外在因素在左右着郁达夫研究?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艺术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艺术家离不开他所属的时代,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批评,当然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制约于批评家所隶属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正是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14.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进行了两种相异的解读 ,指出这种相异性源于作者双重文化心态而造成的双重创作身份 :既是新文学者 ,又是旧式文人 ;并进而探究影响作者双重文化心态形成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小说中,新与旧的碰撞、中与西的冲突难以调和且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只有从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他自身的思想轨迹入手,才能真正地理解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尽管他没有专门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从他的作品、他众多的文沦和序跋里,我们可窥视到这种追求的火花和真知灼见。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变,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历程,但笔者以为对真、美、情的追求在郁达夫小说中一  相似文献   

19.
试论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开创了我国现代自叙体小说的先河,引领了浪漫抒情、自我表现为独特风格的小说派别,他文中强烈的自我表现、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感伤情调,以及郁达夫式的坦率和露骨,使他的自叙体小说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作为一个浪漫抒情作家,其小说大胆直露的性爱描写是作家主观情绪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深刻的启蒙意识.具体说来,人的发现是启蒙意识的核心,返归自然是启蒙意识的精神旨归,忏悔意识是启蒙精神的自我升华,批判封建意识是启蒙思想的终极指向.从启蒙的角度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可以看到郁达夫小说的深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