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DMol3程序对顺式环氧琥珀酸(ESA)的结构和相关性质(振动频率、热力学性质、反应活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了分子的几何优化构型和各原子上的电荷分布以及前线分子轨道能级.计算结果表明:ESA分子容易得到电子,且环氧基上氧原子是亲电反应的作用点. 相似文献
2.
以衣康酸酐(IAn)和L-丙交酯(LLA)为单体、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采用熔融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一种新型的生物基聚乳酸共聚物(IAn-PLLA).用1 H-NMR、GPC、DSC、TGA、XRD、水降解测试表征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1 H-NMR结果表明,合成的共聚物为预期产物;DSC和TGA分析表明,随着IAn摩尔比增大,IAnPLLA的熔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但仍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磷酸盐缓冲溶液(pH=7.4)中的降解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衣康酸酐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降解速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DMol3程序对2,2-二羟甲基丁醛(DMB)的结构和性质(振动频率、热力学、反应活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和各原子上的电荷分布以及前沿分子轨道能级。计算结果表明:DMB分子容易得到电子,且醛基上的碳原子是亲核反应的作用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PM3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组态相互作用方法(MECI) ,通过逐点改变俘精酸酐分子开关化学键的键长 ,成功计算了呋喃取代的俘精酸酐分子开环体和闭环体沿基态、第一单重激发态和第一三重激发态互变的势能变化曲线。计算结果表明 ,俘精酸酐分子在基态时 ,由于势能面不能重叠而不能发生变色反应 ;在第一单重激发态 ,有利于发生开环反应 ;在第一三重激发态时 ,有利于发生闭环反应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按ASTM标准测定聚丙烯(PP)以及PP接枝马来酸酐(MAH)的产物(PP-g-MAH)、PP接枝丙烯酸丁酯(BA)的产物(PP-g-BA)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失重分析(TGA)等方法测试它们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MAH或BA接枝后都不仅能保持PP主链的α晶型,而且都带进极性基团C=O基,促使MAH接枝产物(PP-g-MAH)或BA接枝产物(PP-g-BA)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从而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都大于PP,并且当温度高于442℃时热稳定性也都大于PP. 相似文献
6.
陈泽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3):192-194
采用组态相互作用法QClSD在6-311++G^**基组下对分子体系CCl2进行abinitio计算,得到该体系的两个平衡结构:Cl-CCl(X1A1)角型结构和C-ClCl(X^1∑^+)线性结构,并计算出它们的结构、能量和力常数.Cl-CCl(X1A1)角型结构为体系的最稳定结构,属于C2v点群;线性C-ClCl(X^1∑^+)结构为体系的另一稳定结构,属于亚稳态,其分子点群为C∞v. 相似文献
7.
SiCO体系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未考虑电子瞬时相关效应的Hartee-Hock(HF_法和组态相互作用法QCISD在6-311++G基组下对分子体系SiCO进行了ab initio计算,得到了SICO体系的两个不同线性平衡结构,Si-CO,Si-OC和一个角形结构Si-CO,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结构,能量和力常数,线性Si-C结构为该体系的最稳定结构,线性Si-CO结构为体系的另一稳定结构,属于亚稳态,它们均属于CV构型且基电子态均为X3∑,角型Si-CO结构可能是线性稳态结构Si-CO和Si-OC结构互变时的一个中间过滤态即鞍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35个多氯苊化合物的分子几何结构进行了全优化计算,并获得它们在理想气体状态的一些热力学性质参数,研究了这些性质与氯原子数目和位置的关系,根据多氯苊化合物的相对标准生成Gibbs自由能的大小,得到它们的热力学稳定性顺序.结果表明:所有多氯苊分子中除4个氢原子以外的其他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多氯苊最稳定异构体的ΔfHθ及ΔfGθ随Cl原子数目增加而发生的变化与最不稳定异构体不同.具有相同数目氯原子的多氯苊异构体的ΔfHθ和ΔfGθ与氯原子的取代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其相对热力学稳定性主要由分子内的处在不同六元环上的邻近Cl…Cl核排斥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9.
余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3(3):314-320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从头算平面波超软贋势方法研究了压力对NaN_3结构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电子结构的影响.对能量和力学参量的计算结果表明,R-3m结构是NaN_3在零压下的稳定性结构.随着压力的增加,在5 GPa的压力范围内NaN_3会发生从R-3m结构到C2/m结构的结构相变,而C2/m结构的NaN_3在压力超过20 GPa以后也不能够保持稳定.该结果与实验研究结果间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此外,对电子结构的研究表明,常压下两种结构NaN_3都表现出了绝缘体的性质.随着压力的增加,C2/m结构NaN_3的价带和导带宽度都略有增加,而带隙宽度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10.
四苯乙烯类化合物具有聚集态发光的性质,在新型荧光材料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四苯乙烯类发光材料——N-(4-(4-(1,2,2-三对甲苯基)乙烯)苯基)-N-苯基苯胺(DTPE-TPA)的光学和电子结构性质.计算结果表明:DTPE-TPA分子具有三维的非平面分子结构,这种结构可以降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激基缔合物的形成,其最大吸收和发射光谱分别为428nm和657nm,都是具有π→π*跃迁特征的电荷转移(CT)态. 相似文献
11.
筛选得到衣康酸生产菌株土曲霉QD 1,对其适宜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种龄、接种量和发酵最适初始pH。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并对发酵过程中衣康酸生成 、菌体生长和糖的消耗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在RHF/6 31G 和B3LYP/6 31G 水平下优化了3,6 二甲氧基环丙基萘(MOCPN)的平均几何构型,用B3LYP/6 31G 方法计算了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并用GIAO分别在B3LYP/6 31G 、B3LYP/6 311G 和B3LYP/6 311 G 水平对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木素的化学结构及热解特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木聚糖酶处理与缓和酸水解相结合的分离方法从玉米秸秆皮质部和玉米全秆中分离出木素,所得木素称为EAL木素.用定量核磁共振磷谱(31^P-NMR)分析了EAL木素的化学结构,并用热重分析法初步评价了分离木素的热解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全秆EAL木素主要由愈疮木基单元(G-unit)和对羟苯基单元(H-unit)两种结构单元组成;玉米秸秆皮质部EAL木素主要由对羟苯基单元组成;皮质部EAL木素和全秆EAL木素的失重曲线基本相同;在800.00℃时,全秆木素未被分解的部分占12.38%,而皮质部的占21.06%. 相似文献
15.
根据Ni—B非晶态体系结构的特点及常见组成为Ni3B的实验事实,选择Ni3B原子簇模型.用DFT方法对其双重态和四重态两种多重度进行高水平的理论计算,结果发现低多重度。对称的,几乎平面结构的Ni3B^(2)(a.)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
磷杂硫烯酮及相关分子的结构和气相酸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伏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2):51-56
使用Gaussian 98量子化学计算程序包中的HF法、密度泛理论(B3LYP)和MP2法,在6 311++G(d,p)和AUG CC PVTZ基组水平下,对磷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进行了全优化几何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磷杂硫烯酮为累积双烯结构,其异构体有C≡P三键,二者的去质子负离子为累积双烯结构,中性分子和相关负离子都具有弯曲几何构型.计算的气相酸性表明;磷杂硫烯酮比异构体(Ⅱ)较难去质子化. 相似文献
17.
五味子素清除自由基构效关系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味子素是传统中药五味子的有效成分 ,包括 8种联苯环辛烯类木质素 .药理实验表明 ,五味子素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不但可高效清除羟基自由基 (· 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 ,还可有效保护细胞膜免受自由基损伤 .考虑到五味子及相关药物联苯双酯的广泛应用 ,从理论上阐释上述构效关系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并有可能设计出更有效的联苯环辛烯类抗氧化剂 .为此 ,本文用量子化学方法探讨了这一问题 .发现二氧甲基基团具有较大的 O原子负电荷及 C原子正电荷 ,且空间位阻较小 ,因此成为决定五味子素抗氧化活性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 ,还构建了若干活性更高的联苯环辛烯类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8.
采用AM1方法,对1-(2-羟基-3,5-二溴苯亚甲基)-4-羟基氨基脲(HDBBLHSC)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给出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前沿分子轨道能级与构成、前沿轨道电子密度、原子的净电荷等参数,结果表明HD-BBLHSC分子的稳定构型呈平面状,具Cs对称性,分子中的013、N1、N3等原子很可能是其与RR发生作用时的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