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研究了压力(高达10.9kbar)对非晶态快离子导体(AgI)_(0.788)(Ag_2O·B_2O_3)_(0.212)的室温电导率及晶化温度T_c的影响。压片样品的电导和压力的关系表明,随压力增加,其电导下降,而且在5.0kbar附近出现转折点.在室温13℃±2℃时,常压—5.0 kbar及5.0—9.0 kbar下的激活体积分别为1.34cm~3mol~(-1)和1.92cm~3mol~(-1)。样品经高压处理后在常压下的差热分析表明其T_c有所降低,而且压力愈大,T_c就愈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用金刚石对顶砧压机进行高压下的发光工作,测量了静水压对Y_2O_2S:Eu发射光谱的影响。观测到15800~17200cm~(-1)之间的谱线随压力增加而红移,且强度迅速减弱。推算了相应能级对压力的依赖关系,并对强度的变化做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水热合成的ZnSe量子点具有严重的表面缺陷,导致了其荧光发光不稳定,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采用紫外光修饰法,调控水溶性ZnSe量子点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随着紫外光修饰时间的增加,近带边发射峰红移且发光强度显著增强;同时出现584 nm的表面缺陷峰且发光强度逐渐增强。随着紫外光对合成产物ZnSe量子点溶液修饰时间的增加,增加了量子受限效应和表面缺陷,使得近带边荧光发射峰强度增强且红移,而表面缺陷辐射峰值位置不变,但强度有大幅的增加。此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生物传感和光开关等器件领域。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种多齿配体N,N-二(4-(6-2,2′-联吡啶)-苯甲基)-2-(氨甲基)吡啶(C40H32N6),并用MS,EA,1HNMR进行结构表征,测试了吸收光谱(UV)和荧光光谱(FL).随HBF4,乙酸锌的加入,荧光光谱明显红移;随Cu2+浓度增加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加,但发射峰逐渐消失,成为激发态荧光体的猝灭剂.测量并计算了摩尔消光系数和量子产率,并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预测了其稳定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金刚石对顶砧压机(DAC)和MSM-25C型显微分光光度计测量了压非晶硅(a-Si:H)和非晶三硫化二砷(a-As_2S_3)的吸收边的影响。在0-50kbar范围内,a-Si:H吸收边的压力系数△E_g/△P≈-8×10~(-4)eV/kbar,在0—22力对kbar压力范围内,a-As_2S_3吸收边的压力系数△E_g/△P≈-1.4×10~(-2)eV/压力kbar,而且在压力作用下它们的吸收边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6.
用无氦TEA CO_2激光器(9μm带谱线)辐照F-22,选择性激发~(13)CHClF_2,使其达到离解,得到~(13)C的富集。测得选择系数α的峰值位置在1047cm~(-1),相对于~(13)CHClF_2的线性吸收峰位置红移了36cm~(-1),α随激光能量密度、F-22气压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浴离子交换法,制备出长波紫外激发的Eu3+/Ce3+的偏蓝白光荧光体,并对其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当Eu3+、Ce3+离子浓度比为1∶1时,荧光效果最好;(2)Ce3+能作为敏化离子激活Eu3+发光,所得样品在还原气氛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长波紫外激发的主发射峰分别在458、548 nm处的Eu3+-Ce3+-13X偏蓝白光荧光材料,并且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发射主峰发生明显的红移,发射峰的半峰宽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浴离子交换法,制备出长波紫外激发的Eu3+/Ce3+的偏蓝 白光荧光体,并对其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当Eu3+ 、Ce3+离子浓度比为1∶1时,荧光效果最好; (2)Ce3+能作为敏化离 子激活Eu3+发光,所得样品在还原气氛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长波紫 外激发的主发射峰分别在458、548 nm处的Eu3+-Ce3+-13X偏蓝白光 荧光材料,并且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发射主峰发生明显的红移,发射 峰的半峰宽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激光分子束外延方法在温度为573 K的单晶硅(100)衬底上制备了不同氧压条件下的氧化锌薄膜,对其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ZnO薄膜都具有很好的C轴择优取向.在氧压为1 Pa时,薄膜紫外发光最强,半高宽最窄(101 meV).变温发光光谱表明:当温度从80 K升至室温时,制备氧压为1 Pa的薄膜未发现可见光发射;而制备氧压为30 Pa的薄膜随着测量温度的降低,出现了可见光发射,并且随着测量温度的降低,与氧空位、氧占位和氧替锌位相关的缺陷发光峰出现红移,而与氧替锌位发光峰相近的锌位缺陷发光峰出现蓝移.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2-苯基-8-羟基喹啉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苯基-8-羟基喹啉可与锂离子以1:1的比例形成配合物;对比研究了2-苯基-8-羟基喹啉锂和8-羟基喹啉锂的荧光性质,前者的荧光发射峰位置较后者红移了37 nm.从而说明苯环的取代增加了有机配体π-π共轭的程度,使HOMO-LUMO之间能隙变小,引起发射峰红移.  相似文献   

11.
以废弃的玉米苞叶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硝酸镍为助剂,通过碳热还原反应制备出"枣核"状碳化硅纳米颗粒。采用XRD、SEM、TEM和PL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样品为"枣核"状β-Si C纳米颗粒,直径尺寸介于(20~50)nm,长度约为(80~200)nm。激发波长为290 nm时,样品具有最强的发射峰。当激发波长从290 nm增加到330 nm时,发射峰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红移;当激发波长从330 nm增加到390 nm时,发射峰位置出现了明显的蓝移。  相似文献   

12.
利用简单的绿色溶剂热法以乙二醇为溶剂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三角形形貌的硒化锌(ZnSe)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合成的ZnSe具有立方闪锌矿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合成的ZnSe纳米颗粒大小约为15 nm,形貌呈三角形.光致发光谱显示,ZnSe纳米颗粒在447 nm处存在较强的近带边发射峰,在510~600 nm处有一个与缺陷相关的发射带;随着激发功率的增加,具有三角形形貌的ZnSe纳米颗粒的近带边发射峰出现了明显的红移,同时峰能量降低了455 MeV;随着激发功率从1.5 mW增加到30 mW,所观察到的近带边发射峰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IR技术,研究一系列不同钴含量的ZSM-5沸石样品,结果表明,钴改性ZSM-5沸石试样,B酸下降,L酸增多,L/B比值随钴含量增加而增加。浸渍载钴沸石样品,除1545cm~(-1),1490cm~(-1),1450cm~(-1)峰外,还出现1616cm~(-1)峰,它表征一类缺电子中心,说明它在合适的微环境条件下,有利于二聚产物环化、脱氢芳构化。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种含有喹啉和香豆素基团且发射蓝光的发光材料(QCC),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QCC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 表明QCC的最大吸收峰为330 nm,且在360~540 nm内具有强的荧光发射带.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QCC的荧光发射峰出现明显的红移.通过荧光猝灭技术分别观察了QCC与电子给体(D...  相似文献   

15.
白光LED用YAG:Ce3+荧光粉的增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白光LED在红光波段发射较弱,导致其显色指数偏低,本文在最常用的白光LED荧光粉Y3Al5O12:Ce3 (YAG:Ce3 )中掺入Gd3 、Pr3和Sm3 ,来增强红光波段的发射,从而提高显色指数.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光光度计、光谱分析仪及荧光粉相对亮度测试仪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Gd3 、Pr3 和Sm3 对荧光粉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红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Gd3 、Sm3 及Pr3 的加入都增强了光谱的红区发射,Gd3 使光谱发生红移;Sm3 则在光谱上增加了峰值分别位于566、600和616nm的三个弱发射峰;Pr3 在光谱的红区发射区叠加了一个峰值在610nm的尖锐发射峰;Gd3 、Sm3 及Pr3 的加入,使样品相对亮度及发光强度都下降了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6.
以苯并咪唑与2,6-二溴吡啶为原料,经过Ullmann反应合成了2,6-双(1-苯并咪唑基)吡啶.目标化合物经IR、1 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及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它们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及荧光发射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发生了红移.  相似文献   

17.
以苯并咪唑与2,6-二溴吡啶为原料,经过Ullmann反应合成了2,6-双(1-苯并咪唑基)吡啶.目标化合物经IR、1 H NMR、13 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及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它们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及荧光发射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发生了红移.  相似文献   

18.
染料包覆纳米银粒子复合膜的吸收红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ol Gel法制备出染料包覆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膜 ,用电镜 (TEM )测量了该复合膜中纳米银粒子的尺寸大小及形态 ,实验测出了复合膜的吸收光谱 .结果发现 ,与纯染料溶液相比 ,在用荧光素钠 (FS)包覆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膜中 ,FS分子吸收峰红移约 1 0nm ;而在用罗丹明 6G(Rh6G)包覆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膜中 ,Rh6G分子吸收峰红移较小 .从理论上对这种结果给予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沉淀法和有机物单源的热分解方法从溶液中生长了不同尺寸的氧化锌纳米晶体,研究了纳米晶体的荧光特性及其对测量样品状态的依赖关系.尺寸比较大的ZnO纳米晶体在固态下其荧光光谱为宽阔的发光带,并在宽阔发光带上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精细结构,而分散于有机溶剂中时其荧光由激子复合发射和通过氧空位的复合发射组成.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的中等尺寸的表面包裹的纳米ZnO晶体的荧光由激子荧光、通过浅杂质的发射和通过本征缺陷复合的荧光组成,其强度随着测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并且激子的荧光发生红移;尺寸比较小的表面包裹的纳米晶体的荧光为激子复合和通过氧空位复合的荧光组成,激子荧光强度、通过氧空位的发光强度及其相对强度随着纳米晶体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测量浓度的升高,激子发光峰没有位移,但与缺陷态相关的激发光荧光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20.
4-溴-1,8-萘酰亚胺包裹CdS纳米微粒后,它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由348.28nm移动到349.79nm,并且吸收强度有明显的增加。在相同激发下(360nm),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光谱轮廓与4-溴-1,8-萘酰亚胺基本相同,但发光峰有“红移”,而且发光强度略有下降。在40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的发光峰在570.55nm;在33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峰在499.66nm。同时,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