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物中毒是食品卫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细菌(毒素)性食物中毒又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其中O157:H7大肠杆菌的Vero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和肉毒梭菌神经毒素是经常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毒素.对这3种食物中毒菌毒素的产生、中毒情况、毒素类型、基因特性、致病机理、检测方法、应用研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腹泻性贝类中毒是一类因食用特定毒素污染的海产品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s,DTXs)是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s,DSP)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组分。研究发现,OA及DTXs能通过抑制蛋白质磷酸化过程而产生诸如腹泻、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此外,该类毒素同时具有多种慢性毒性作用,本文在OA类毒素在致毒机制、体内实验、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此类毒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该类毒素的进一步毒理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兆蕃 《甘肃科技》2010,26(18):89-93,84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是由某些真菌产毒菌株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致癌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概述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理化性质、分布与产生的条件及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论述了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而确保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4.
玉米中含有一些黄曲霉毒素,而这些毒素如果进入到人与动物的身体中会产生肝癌等疾病问题。如果长期的服用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饲料也会导致动物胚胎中毒,还会降低奶牛的产量,也会导致牛奶中含有转型的黄曲霉毒素,如果黄曲霉毒素进入到人体内,会诱发肝癌等严重的后果。基于此,该文主要对玉米黄曲霉毒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式与手段,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有毒动物,它们体内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毒素,通过毒器刺入人体或被人误食使人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但通过分析研究和实验,将其毒素化害为益,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和农业上,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6.
微量霉菌毒素中毒是家禽常见病之一.研究资料表明,饲喂含微量霉菌毒素的饲料,可引起家禽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障碍.体增重减慢,饲料报酬下降;对繁殖方面的影响,表现为生殖器官萎缩等;对免疫组织的损害,表现为法氏囊、胸腺发育受阻,皮质部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抗体产生受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抵抗力降低,可导致免疫接种失败和诱发各种感染性疾病.水合硅酸铝钠钙具有较好去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山黧豆中毒素分析与去毒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分离鑑定了山黧豆中所含的毒素为一种变异氨基酸,B-草酰氨基丙 氨酸(简称BOAA)。2.对BOAA的毒性进行了动物急性中毒试验,小鸡中毒最低剂量为 15—25毫克/100克体重。3.建立了纸上色谱一光电比色监测毒素 BOAA的方法。4.将山黧豆制成粉条,去毒效果达到99.9%,去毒过程中的废水含 有毒素应严禁人畜饮用。  相似文献   

8.
正自从"排毒"这个词走进了人们的健康理念中,各种排毒手法就纷纷登场,排毒洗脚仪、排毒足贴、大肠水疗等,一些美容院还开展了"淋巴排毒"项目,即按摩淋巴可将毒素从淋巴引流而出。这些手法真的能排毒吗?答案是否定的。通过简单的物理手段就能将体内毒素驱除纯属无稽之谈,最好的方式是针对身体各个系统的不同毒素进行"自我疗法",加强身体代谢,才能"百毒不侵"。清"肺毒"主动咳嗽深呼吸一个人每天的呼吸能将数千升空气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曲霉毒素是化学结构相似的一群衍生物,可分为B1和G1两大类。黄曲霉毒素性质较稳定,其产生菌黄曲霉菌在自然条件下较易生长繁殖,并产生具有毒性的黄曲霉毒素,此毒素对人类造成致突变危害、肝脏危害等,容易对食品造成污染从而危害人类健康。检测黄曲霉毒素需要简便、快速、容易操作的方法。预防黄曲霉毒素产生危害的主要措施是防霉和去毒。  相似文献   

10.
麻痹性贝毒毒素(PSP)是海洋赤潮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藻毒素,是甲藻等有毒藻产生的一类四氢嘌呤毒素的总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SP对鱼类有强烈的致死作用。海洋鱼类除了受到PSP及其产毒藻的急性毒性影响而死亡外,在受到非致死性的毒性作用时,鱼的其它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酶活性增加或降低、细胞坏死脱落以及鱼的行为改变等。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6,(10):1686-1690
研究了含有活性酵母菌、酵母菌细胞壁及水合铝硅酸盐等酵母霉菌毒素降解剂对霉变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的降解和脱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酵母霉菌毒素降解剂添加量的增加,对黄曲霉毒素B_1的体外吸附率逐渐升高,而且试验用鸡粪便中黄曲霉毒素B_1排出率也逐渐升高,当加入的毒素降解剂质量浓度为0.25 mg/m L时,对黄曲霉毒素B_1的体外吸附率效果最好,达到98.21%,黄曲霉毒素B_1的排出率达到86.07%.试验结果表明该毒素降解剂对霉变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_1脱除和降解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动物食用霉变饲料中毒.  相似文献   

12.
霉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或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和饲料原料中,已在国内外导致多起中毒事件,每年给畜禽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各类霉菌毒素污染率高、共存率高、检测成本高、防控技术研发滞后、中毒鉴别诊断困难,是饲料霉菌毒素防控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在广泛查阅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其所提供的数据,归纳了我国不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现状和主要的检测技术.同时,根据国内外在饲料霉菌毒素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探讨了我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监测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希望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致幻植物"呢?简单地说,就是指那些食后能使人或动物产生幻觉的植物。具体地讲,就是指有些植物,因它的体内含有某种有毒成分,如裸头草碱、四氢大麻醇等,当人或动物吃下这类植物后,可导致神经或血液中毒。中毒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精神错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等,但是也是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良好场所,从而使得在高温、高湿季节生产和贮存的饲料极易产生腐败霉变,甚至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和细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霉变的饲料不仅影响适口性,降低采食量,而且还会严重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霉菌分泌的毒素还会引起畜禽中毒,甚至死亡,直接影响饲料业和饲养业的发展。因此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饲料防霉剂的生产和应用。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消耗饲料防霉剂17000t,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饲料防霉剂品种就已达50多种。新一代…  相似文献   

15.
对蛇毒中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的分类、理化性质、结构及药理学活性进行了综述。当前研究表明,蛇毒神经毒素可分为3类:突触前神经毒素、突触后神经毒素和类神经毒素;前两者主要抑制运动终板处的神经肌肉传导,造成肌肉麻痹和呼吸衰竭;而后者可以阻断平滑肌收缩和离子通道,表现出类神经毒活性。蛇毒肌肉毒素主要分为3类:响尾蛇毒素、心脏毒素和肌肉毒PLA2;它们主要表现为破坏肌细胞膜,降解肌纤维,造成肌肉坏死。近年来,大量的蛇毒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的结构与功能得以确定,其在临床医学及研究领域中将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随着在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蛇毒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的用途也将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6.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一类动物。实验动物是继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宠养动物之后的第4类动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产物。作为"人类替难者",实验动物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农业、环境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7.
对蛇毒中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的分类、理化性质、结构及药理学活性进行了综述。当前研究表明,蛇毒神经毒素可分为3类:突触前神经毒素、突触后神经毒素和类神经毒素;前两者主要抑制运动终板处的神经肌肉传导,造成肌肉麻痹和呼吸衰竭;而后者可以阻断平滑肌收缩和离子通道,表现出类神经毒活性。蛇毒肌肉毒素主要分为3类:响尾蛇毒素、心脏毒素和肌肉毒 PLA2;它们主要表现为破坏肌细胞膜,降解肌纤维,造成肌肉坏死。近年来,大量的蛇毒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的结构与功能得以确定,其在临床医学及研究领域中将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随着在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蛇毒蛇毒毒素和肌肉毒素的用途也将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8.
<正>毒蛇是利用毒素捕杀猎物的,那么它吃下含有毒素的猎物后,为什么不会被毒死呢?A:毒蛇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动物,因此,尽管大多数蛇是无毒的,人们还是会"淡蛇色变"。毒蛇的毒液储存在牙齿根部的毒囊中,当它的牙齿咬到猎物时,会把毒液喷入猎物的血液循环系统,使猎物中毒身亡。然而,当毒蛇吞食下被毒杀的猎物后,由于其肠胃能够分解自己制造的毒液,所以它自己并不会中毒。可是,如果毒蛇是被其他的毒蛇咬伤,或是攻击猎物时不小心咬到自己,那  相似文献   

19.
白苏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白苏挥发油提取及该提取物对大白鼠的中毒试验,研究白苏的毒性机理。结果表明:白苏的主要药理成分—挥发油,在一定的浓度下可以致毒,主要是使动物神经系统致毒,严重中毒者可致死亡。同时初步讨论了白苏的致毒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3):72-72
[昆明动物研究所]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林东海、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梁宋平等率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合作,从华西雨蛙的皮肤分泌液中发现了含基因编码的神经毒,被命名为anntoxin。该毒素含有60个氨基酸残基、拥有2个分子内二硫键、通过阻断河豚毒素敏感的钠通道发挥神经毒活性。该毒素主要分布于华西雨蛙皮肤中,其含量高达25微克/克皮肤湿组织。它对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具有强的毒性。Anntoxin与眼镜蛇毒来源的神经毒有显著的结构同源性,也表现部分生物活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