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张扬 《科技信息》2009,(27):147-147
2008年美国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刮起了一股中国热。这到底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侵害,还是中美文化融合的一枚硕果呢?通过形象分析法,本文将详细阐述影片中各种角色的形象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背景,从而分析《功夫熊猫》里中美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2.
在影视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现象。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翻译形式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探讨影视作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古时候就有《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尚书.周书》中《洪范八政》把"食"放在了第一位,足以见饮食的重要性.在全世界不同地区,各种食俗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性格.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以影像式的、科幻的叙述方式,带领大家进入不一样的巧克力世界,而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饮食民俗也值得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接受的文化不同,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谭恩美的《喜福会》反映了这种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本文通过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发展,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指出这种冲突是必然存在的,而其融合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王敏 《科技信息》2014,(15):186
电影《刮痧》以传统中医疗法为焦点设计了一场中美文化冲突。体现了中美文化在亲情、友情、孝敬、个人和集体、思维模式、人际关系,法律观念等诸方面的差异。本课题将针对以上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问题,以电影《刮痧》为主线,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电影中人物的价值观,传统文化,世界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分析,揭示引起矛盾冲突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中美文化走向二元共存,进行双向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两者的碰撞并不可怕,它是增进了解的必由之路。重要的是要了解必要的跨文化知识、掌握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通过图像和声音向人们客观和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和反思。纪录片翻译属于影视作品翻译的一种,除具有一般影视作品翻译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文章拟从翻译文化效应视角,以《美丽中国》为例,探求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玮璇 《海峡科学》2011,(12):18-20
以台湾本土贺岁电影《鸡排英雄》为解读文本,以传统闽南文化为观照视角,论述影片所呈现的出风土人情、台湾美食、歌仔戏等极具闽南特色的视听元素,并通过对影片中大量使用闽南方言和闽南语歌曲的分析,阐明该影片所具有的传统闽南文化特色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8.
靳会贤 《科技资讯》2011,(29):202-202,20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实践中往往面临着一些尴尬,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适当的选用影视作品作为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影视作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作用、选取、运用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暖》,在尊重原小说主题思想和文学构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和改编,使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作为与文学文本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的优势。笔者将从表面层次的悲喜转换、女性意识走向觉醒,以及精神的忏悔和良心的救赎这三个方面,结合原作,阐述《暖》这部影片之所以可以实现成功修辞移植的原因所在。在艺术思维、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三个方面展现了影视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木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趋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着美国强大的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了银幕,制作成了大型动画片《木兰》,在全球赢得了票房佳绩。这部影片虽然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却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国文化的色彩。通过分析迪斯尼《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诠释的偏差,旨在激发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提高人们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保障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社会,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是受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到中国拍摄了影片《中国》。影片《中国》希望能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但受实际情况所迫,使用了一些抓拍以及偷拍的手段,也因此导致了影片中的一些不一致的矛盾感。但《中国》是在当时文化大革命时期少的可怜得中国影像中一个非常珍贵的对国民真实性的反映。而文章通过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中国》,以探寻其背后所反映的真实意义及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婉佳  乔炳男 《科技信息》2013,(12):160-160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女关系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沟通,对于研究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的跨文化现象,反映了文化的隔阂和差异必须通过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来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以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为基础,力求消除全球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华裔族群在他们长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我们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正公众投票产生的"公众爱看的10部科普影片"是《大师——谢希德》、《趣味科技大赛》、《"绿色"牛粪是个宝》、《生物武器灭白蛾》、《天象奇观日全食》、《自然之谜——地震》、《非常科学——对折的纸》、《深海危机》、《山野小植物》、《鲟鱼繁殖新技术》。2013年5月,中国科协科普部启动了"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其中"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优秀科普影视作品"活动共征集到190部科普影视作品,由专家评选出46部优秀科普影视推荐作品。  相似文献   

14.
正公众投票产生的"公众爱看的10部科普影片"是《大师——谢希德》、《趣味科技大赛》、《"绿色"牛粪是个宝》、《生物武器灭白蛾》、《天象奇观日全食》、《自然之谜——地震》、《非常科学——对折的纸》、《深海危机》、《山野小植物》、《鲟鱼繁殖新技术》。2013年5月,中国科协科普部启动了"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其中"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优秀科普影视作品"活动共征集到190部科普影视作品,由专家评选出46部优秀科普影视推荐作品。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电影批评理论,对于揭示由大众文化所负载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保持着现实的活力。影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受益于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阿甘正传》这部既在美国国内又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影片正好是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恰当文本。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阿甘正传》进行分析,可知该影片反映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种族问题及和解;二是性别、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解。  相似文献   

16.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邹星 《科技信息》2010,(18):152-152
在现代社会,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媒手段已广为普及,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方式,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的中文配音版本贴切地传达了当时语境(中国古代)条件下的人际功能关系,使中国观众毫无隔阂地感受到原文编剧意图传达的信息。本文将选取《功夫熊猫》影片中几个对白片段,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影视字幕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黄菊 《科技咨询导报》2008,(34):227-227
本文以2007年热播各大媒体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的配乐为切入,比较分析了时下中国、日本影视音乐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时下日本影视音乐擅长与剧情紧密结合、以西方音乐为创作基础,有浓厚的东方情节以及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等四大特点;同时,对比分析了当下中国影视作品配乐存在的音乐制作专业性不强、主题曲与影片配乐观念混淆、缺乏民族特色等弊病,为我们的民族影视配乐发展前景作了简单勾勒。  相似文献   

19.
高职《法律基础教程》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以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习和掌握他们毕业后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 ,具备较强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有较高的依法办事的能力。《法律基础教程》教学问题情境是《法律基础教程》问题系统环境 ,设计好《法律基础教程》教学问题情境 ,有利于提高《法律基础教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合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