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厂(音an安)石和尚是清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和禅宗大师,是贵州西部临济禅宗佛教的代表人物.研究其禅学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贵州佛教文化思想大有补益.一、厂石生平传略厂石,(生于1643—约寂于1717年前后),法名如圣,厂石乃其字,贵州习安(今安顺)人.厂石俗姓程,在襁褓时便体弱多病,父母因之将他寄名于安顺西秀山圆通寺,4岁时被赖出家,礼国通寺明心和尚为师.6岁时,父殁师亡,随母到普定城南工真山寺,依名僧竺怀习佛.20岁时,随竺怀人滇,先后参礼纯峰、余山、济舟、平木诸尊宿.康熙二年(1663年)厂石入昆明五华山寺,在…  相似文献   

2.
殷俊 《世界博览》2009,(10):32-36
原始佛教本与钱财无关,但传入中国后境况却大不相同了。唐睿宗时,一位右台殿中侍御史描述佛寺占有社会财富的情况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在当代中国,佛教寺庙又纷纷“金光闪闪”。  相似文献   

3.
泰山地区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从文物考古资料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综合考订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在全国仅有六处,其中两处就在泰山附近(临沂、滕县).九十年代,邹城又有佛教图案的新发现.这些佛教图案都出现在东汉时期墓葬的画像石上,表明佛教的传入已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否则不会进入人们的生活习俗之中.从文献资料看:高僧进入,佛寺兴建,时在东晋,但在佛典中有言汉明帝时佛、道斗法之事,就有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道士参与其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进入中土的初期,在泰山的弘法已经对本土的道教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疆域制度是承袭隋朝旧制。隋文帝时实行州县二级制,杨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唐朝建立后又改郡为州,仍实行隋文帝的州县二级制。太宗贞观年间,又因山川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这样唐代在建置上有创新,以道管州。唐代的*博两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正州,在周边地域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设羁鹿州治理。在今贵州地域,唐代只在乌江以北及黔东北地区设有正州,其他地区主要是羁鹰州。因此考证清楚唐代羁磨州在贵州的设置情况,对我们了解贵州建置沿革的发展是有益的。唐代关于羁麾州的建置情况,《新唐书·地理志七》…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韶关地区是佛教尤其是禅宗弘法和传播的重要策源地与据点,境内历代寺院遍布.在这为数众多的寺院中,南华禅寺、东平山正觉寺、云门寺以及月华寺、大梵寺、灵树寺、双峰寺、别传寺等,是禅宗的重要道场,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禅祖庭南华禅寺的兴衰沿革历史,充分说明了寺院兴衰“全维系于嗣法”,得人则兴,失人则废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佛教在古代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根据文物考古和文献资料,可以初步确认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传到了广西地区;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桂林成为岭南的佛教中心;宋元明清,佛教的影响逐步从桂东北扩大到桂中、桂南和桂西南地区;广西壮、瑶、侗、水、仫佬等族的生死观念、社会公益思想、年俗节习、宗教仪式等文化思想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正> 0 引言根据本省不同地区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类型组合的不同及农业利用方式的差异,对贵州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分区,共划分为黔东北、黔北、黔中、黔南、黔西南及黔西北等六个区.本文对各区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利用方向及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中国的建筑上也有所反映,尤其集中表现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上。作为宗教建筑的一部份的经幢就是佛教发展的一种产物。杭州唐代龙兴寺的经幢是我省现存最早的石制经幢,1961年就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座经幢的各部构件除幢顶为现代新增外,其余部分一直被认为是唐代作品,并把某些所谓“唐代”构件作为唐风的依据。事实上龙兴寺经幢的结构,是由几个年代的构件所组成,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9.
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别号黔男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思想象。他既有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又对佛教文化建设尤为大小。因此,考察他与佛教的关系,对于研究他的Z想和性格是很有意义的。黎庶昌出生于贵州遵义东乡沙滩村的一个封建立大夫家庭,自幼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薰陶,青少年时代就已习《诗人《书人《礼》等儒家经典。醉心于《史记入《汉书》和《通鉴》,倾慕诸葛亮、司马光、范仲淹等古贤之为人,立志建功立业.然而,黎庶昌读书受业之所乃贵州清代佛教名寺离门寺,放他对之有深厚的感情.禹门寺在沙滩村南约一里…  相似文献   

10.
佛教是泰国国教,信佛教的人占全国人口95% 以上。佛教对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踏入泰国,举目四望,无处不有寺院、佛像,全国约计有寺庙2万多。此外,在机关、工厂、商店和住家的门口或一些空地上还设有端庄精美的佛龛,俗称“小佛寺”,与中国过去摆放的“土地门神”大致相仿。那里终日香烟缭绕,供果不断。在泰国,佛寺被视为神圣之地,任何人人寺参观或礼佛,必须脱鞋,不能脚踏门槛;服饰穿着必须整洁庄重,男人不得穿短裤,女人不得穿迷你裙或袒胸露臂的服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民间信仰的渗透,并由此改变了传统佛教的信仰空间。禅虚寺始建于北魏时期,随着洛阳城址的逐渐西移,禅虚寺地位逐渐边缘化;北宋时期,禅虚寺已经由皇家寺庙完全退化为了乡村佛堂。宋代以后,随着洛阳城市的衰落,禅虚寺所处的金村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着外来人口迁移,龙王信仰代替佛教信仰成为主流信仰。近些年来,在旅游业的驱动下,禅虚寺得以复兴,但在当地村民的主导下,复建的禅虚寺具有极其明显的多元信仰特征,民间信仰和佛教信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当今禅虚寺的信仰空间。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是我国禅宗发展的重要时间段。唐代禅宗初现,此时期出现对于中国禅宗乃至佛教拥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著作。宋代则是禅宗统治中国汉传佛教的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研究中国禅宗寺院建筑的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古代印度传入西域的佛教远比它在中原地区传入的时间早,对于西域佛教首传的两个重要地区—于阗和疏勒,至今仍有争议,但是佛教初传塔里木盆地却是属实,由于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佛教在塔里木盆地的首传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究竟哪里是佛教传入的第一站众说纷纭。本文从大量的典籍中另辟蹊径推论出一些新的看法以释疑,望能从中探出一些端倪来。  相似文献   

14.
黔北十县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生态及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北部的两栖爬行动物,除印江梵净山外,均未有过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在1975—1979年对黔北十县(松桃、江口、德江、正安、赤水、仁怀、遵义、务川、绥阳、金沙)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1981—1982年又作了一些补点调查。查清黔北地区这两类动物的种类、生态及区系,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资源的保护、养殖和利用上,都有其重要意义。一、调查地点及其自然概貌 1.松桃:在贵州东北角,与川湘两省接壤,境内主要河流北部为松桃河及其支流,南部为普觉河。调查地点为城关、乌罗、甘龙、长兴、大平及普觉。海拔为405—684  相似文献   

15.
黔北素有贵州“黔北粮仓”之称,是贵州的主要产粮区。现有耕地1025.59万亩,其中田415.8万亩,土606.71万亩。境内辖14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占91.3%。犬娄山山脉从西南向东北横贯本市中部,南部地区海拔800~1200米,地面起伏大不。北部地区山高谷深,河谷与山地高差500-1000米。属中弧热带泓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3-18℃,无霜期260-280天,年降水1000-1200mm,相对湿度78-85%。主要耕作有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部分三熟套种。黔北农田复种指数高,农田杂草的种类、发生危害程度严重,且分布广泛。为了摸清农田杂草的种类以及分撕、危害情况,作好区划,为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3-2004年我市植保站在全国植保总站和贵州省植保站的安排下,选择有代表的县对全市农田草害进行大面积普查,根据发生种类、为害情况进行区划,现将调查结果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6.
空杏寺位于肥城市空杏寺村东,关于其创建时间有唐代、后唐及金代三种说法。元代空杏寺与灵岩寺关系密切,为曹洞宗弘教之所。明代在空杏寺重开山祖师临济宗如沼的住持之下,空杏寺获得很大发展;嘉靖年间,空杏寺同时存在两个宗派传承,并且当时的空杏寺有“空杏”“涌泉”双号。清代,空杏寺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日本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只有当文化传播的客观条件成熟,文化移植的土壤形成之后,佛教传入日本方能实现。从文化辐射源的形成、文化传播途径以及文化中心与边缘地区的互动关系三个方面来看,当时的日本具备了佛教传播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位于天津北部的盘山,历史上曾被列为中国15大名山之一。盘山有山、水、林、泉、石构成的自然景色,尤以“五峰”、“八石”、“三盘”称绝,雄伟险峻,婀娜多姿。盘山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作为名山,还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盘山在唐朝时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鼎胜时期建有72座佛寺,13座古塔,并因之有“东五台”之称。纪晓岚曾写过一首《次韵张晴溪孝廉〈过盘山〉》:“山光春染黛,云气晓生衣。路转千峰合,泉鸣一练飞。”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及王士贞、顾炎武等许多文人都曾经到过盘山。康熙皇帝曾9次光顾盘山,乾隆皇帝游历盘山有28次之多。  相似文献   

19.
民族关系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都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明英宗正统至天顺年间是贵州地区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十分频繁的一段时期。文章以明朝郭子章所著《黔记》为窗口研究这一时期贵州地区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进而为当前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黔中隆起”的结果形成了“黔中古陆”、“黔北古陆”,也形成“川东南古陆”,这些都是上扬子古陆的组成部份。只不过黔中地区地壳上升的幅度要大些。为什么“黔中古陆”地壳上升的幅度比“黔北古陆”以至“川东南古陆”上升的幅度要大一些呢?这主要是湘黔古断裂的关系(廖士范,1989)。这条古断裂呈南西西——北东东方向分布,西端清远地区是早石炭世的古风化壳铝土矿直接覆盖在中寒武世高台组或中上统娄山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