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白鳍豚研究中心——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16年、29次在长江水域研究考察和15年人工饲养白鳍豚“淇淇”的实验,现已得出结论:被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入第二批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名单的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仅存130头左右,如不加紧采取保护措施,很可能在几十年内走向灭绝。  相似文献   

2.
我国长江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濒危状况日益严重.1985~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白鳍豚资源进行全面考察,结论是资源总量约有300头.1987~1990年,该所用同样方法对白鳍豚资源又进行了总计为期250天的考察,结论是资源总量已不足200头.即使前一次考察对资源总量的估算偏高,白鳍豚资源量下降速度之快仍是极为惊人的.国外的鲸类学者对此惊呼,白鳍豚将是本世纪世界首先灭绝的淡水鲸类!虽然他们的估  相似文献   

3.
正白鳍豚,又名白鳍鲸、中华江豚、长江河豚等,为喙豚科(河豚科、淡水豚科)、白鳍豚亚科、白鳍豚属、白鳍豚种。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白鳍豚,你在哪里?在长江里。作为我国特有淡水鲸类的白鳍豚,自古以来就居住于长江,从湖北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的长江入海口,洞庭湖、潘阳湖也包括其中,全长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1993,(1)
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11月中旬辞别旧居,搬进了设备先进齐全的新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的白鳍豚馆.白鳍豚馆仅土木建筑费就达1060万元.它包括一个主养厅,一个繁殖厅,一栋实验楼及两套水处理设备.拱型圆顶结构的主养厅,是淇淇的"起居室".在和篮球场一般长的呈肾脏形状的水池内,淇淇悠然地兜着圈子.淇淇运动量大,每天要吃9  相似文献   

5.
从198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白鳍豚声及行为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特别是从1985年以来,在华中工学院密切合作下,对白鳍豚的声信号分类、信号与行为的关系以及额隆的声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6.
国宝白鳍豚     
能与大熊猫媲美的国宝——白鳍豚,亦称淡水海豚。属哺乳纲,鳍豚科,是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其历史悠久,数量稀少,有“古生物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之称。它对我国仿生、军事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白鳍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拉河豚科。它在地球上出现于几千万年前的中新世,比大熊猫的出现要早得多。因此可以说白鳍豚是比大熊猫更古老的动物,是现存于世的“活化石”。从进化的角度看,白鳍豚属“二次入水”动物,它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具有恒温、胎生和哺乳等特征。但其身体呈流线型、后肢退化、体毛消失,同时具有发达的声纳定位能力等,使它适应水生生活。白鳍豚为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是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白  相似文献   

8.
郑邦友 《安徽科技》1999,(11):27-27,28
50年代至60年代长江中白鳍豚还较多,即使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还可在长江中下游见到大群大群的白鳍豚。据中科院水生所公布的调查结果:1986年,白鳍豚为300头,1986~1990年,白鳍豚种群数量仅为200头,到1995年白鳍豚的数社已不足100头了:据南京师范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1982年白鳍豚的数量不到400头,1993年白鳍豚数量低于120头 199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白鳍豚生存力分析国际会议讨论结果认为,白鳍豚如果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它将在今后25年左右的时间内灭绝 1997和1998年下半年由农业部渔业局组织的两次长江五省一市白鳍豚和江豚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白鳍豚已不足60头。  相似文献   

9.
白鳍豚,又名白暨豚,是鲸类家族的成员,却生活在长江三峡以下的干流中。它和大熊猫一样,是只产于中国的珍贵兽类。地理分布狭窄,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它那奇特的形态、行为和器官的特异功能,为生物学、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声学、军事科学等领域,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研究课题,具有广泛、重要的科学价值。特别是今年一月十二日第一次捕获到一头活体,养殖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里,更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为此,特请这个研究所的同志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9月3日,在上海动物园科普馆前的草坪上,汇集了来自上海、苏州、宜昌三地200多名小学生,由欧莱雅中国工业部主办的“2005‘保护长江,拯救白鳍豚’大型环保系列活动”闭幕式正在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于今年3月在上海、苏州、宜昌三地同时启动,共有60万少先队员参与。在活动中,欧莱  相似文献   

11.
长江江豚这一自古就被渔民们称为“河神”的物种,现在长江中也已不足2000头。由于人类的活动,白暨豚已不足百头并濒于灭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白暨豚的今天是否会成为江豚的明天呢? 长江江豚在哭泣落日的余辉将江面照得鳞光闪闪,一大群淡水豚在江中翻跃嬉闹,不时溅起朵朵金色的浪花。其中大豚白色,小豚黑色,它们就是被渔民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和“河神”的江豚。因为每一次白暨豚和江豚的欢闹嬉戏便会“引起”第二天的狂风  相似文献   

12.
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及其锐减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991年对宜昌——江阴(1512km)河段进行白暨豚生态考察,在湖北宜昌——城陵矶、湖北螺山——新滩口、安徽官洲——黑沙洲、江苏镇江长约800km 河段内仅观察到白鳍豚86头,与1986年同期同河段内观察数相比,减少104—106头,其自然群体数量平均年衰减比例为14.60—14.84%,按此比例推算,我国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已不足128—130头。作者认为,水利工程、工业污染、渔业、航运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造成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就地保护,同时挑选健康的自然小群迁入“养护水域”,开展白鳍豚保护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献[1]、[2]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对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的听觉灵敏度进行了测量,得到了频率范围为1kHz~200kHz的听阈曲线。实验表明,白鳍豚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为16kHz~48kHz,这一范围的阈值为-38~-44dB,其听力频率上限超过200kHz,下限低于1kHz。文中还对实验中白鳍豚的一些行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系统地开展白鳍豚的研究及保护工作,与此同时,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也随之受到关注。当时有关专家认为,威胁白鳍豚生存的几个主要因素,即酷捕滥捞、航运及水利设施建设、水体污染等,同时也威胁着江豚,由此导致了白鳍豚和江豚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直接威胁到种群的兴衰存亡。当时就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江豚极有可能面临同当时白鳍豚一样的濒危处境。因此,江豚的保护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要尽早、尽快地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1985,(2)
湖南捕获活的“野人”!这是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理事李光瑜昨天从武汉给本报的专电透露的。世人瞩目的“野人”之谜揭开在即。据李光瑜称:这只“野人”不是在湖北“神农架”,而是在湖南省城步县的山区里捕  相似文献   

16.
倾听豚语     
白鳍豚被称为长江女神,终身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之中。虽然白鳍豚的体重能达到200余公斤,但是它的眼睛却只有一粒黄豆般大小。在漆黑的水  相似文献   

17.
赵学刚 《大自然》1989,(2):24-25
大熊猫的栖息地竹子开花危及它们的生存,在国内外发动了一个颇有声势的大规模的拯救大熊猫的活动,这已尽为人知.但是,在我国正在悄然进行的另一项其意义、难度和规模绝不亚于拯救大熊猫的挽救珍稀濒危物种的工作,却鲜为人知,这就是保护白鳍豚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鲶鱼效应”源自渔民运输沙丁鱼的诀窍。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但沙丁鱼不好动,在海里捕到的沙丁鱼有很多没等到船靠岸就缺氧死掉了。为了更多的沙丁鱼活下来,  相似文献   

19.
王华锋 《大自然》2012,(1):52-54
2011年秋,笔者有幸参加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方式对水生生物影响的考察项目。该项目是希望从流域全局出发,建设生态鄱阳湖,制定合理的鄱阳湖生态调度模式,充分发挥鄱阳湖调蓄洪水、调节水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维护长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长江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白既鱼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以及植物的调查、监测及对比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两个保护区水生生物状况的异同及造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