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分布在广西的负蝗属Atractomropha Saussure2个种奇异负蝗Atractomropha perrgrina Bi et xia和纺梭负蝗Atractomropha burri bolivar的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组式、性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和除着丝粒C带以外的其他C带分布类型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但在染色体数目、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着丝粒类型和着丝粒C带等方面有相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分布在广西宜州市的竹蝗属CeracrisWalker两个种青脊竹蝗C.nigricornis nigricomis Walker和黑翅竹蝗C.fasciata fasciata(Brunner v,Wattenwgl)的核型和C带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数目上、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C带带纹上具有一致性。染色体组式也相同,为3L 7M 1S X,但X染色体位置有着差异,两个种的C带带纹除着丝粒C带分布具有一致性外,其它类型的C带数量及分布都有着明显区别,2个种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别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贵州蝗总科5种蝗虫的核型和C-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贵州斑腿蝗科(Catantopidae)的云贵希蝗(Shirakiacris yunkweiensis),中华越北蝗(Tonkinacris sinen-sis),中华板胸蝗(Spathosternum prasiniferum sinense)和网翅蝗科(Areypteridae)的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 nig-ricornis)以及斑翅蝗科(O edipodidae)的疣蝗(Trilophida annulata)等5种蝗虫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5种蝗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0=23,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 t:NF=23;按相对长度,除中华越北蝗分为L、M两组外,其余4种都可分为L、M、S3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是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中华越北蝗的(27.48%)最多,青脊竹蝗的(19.13%)最少。  相似文献   

4.
姚世鸿 《贵州科学》2004,22(4):56-60
研究了贵州蝗总科(Acridoidca)的梭蝗(Tristriapisciforme),僧帽佛蝗(Phlaeobainfumata),花胫绿纹蝗(Alolopusthalassinustamulus),东方凸额蝗(Tranliaorientalisorientalis)和中华剑角蝗(中华蚱蜢)(Acridacinerea)等5种蝗虫的核型。结果显示:5种蝗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 XO=23,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按相对长度都可分成L、M、S3组,梭蝗、僧帽佛蝗和花胫绿纹蝗为“4C“核型,东方凸额蝗和中华剑角蝗为“4B“核型。  相似文献   

5.
贵州7种负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纺梭负蝗(A.burri),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奇异负蝗(A.peregr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和长额负蝗(A.lata)等7种负蝗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7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xo=19,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19t,NF=19,最长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都属"4B"核型,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两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一定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短额负蝗的(42 12%)最多,长额负蝗的(18 23%)最少。  相似文献   

6.
姚世鸿 《贵州科学》2006,24(3):44-47
本文研究了贵州短角直斑腿蝗(Stenocatantops miststshenkoi)和长角直斑腿蝗(S.splendens)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2种直斑腿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 xo=23,都属眷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3t,NF=23,都属"4B"核型,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S 3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不是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长角直斑腿蝗的异染色质总量(35.79%)比短角直斑腿蝗的(27.74%)多.  相似文献   

7.
姚世鸿 《贵州科学》2005,23(3):22-27
研究了贵州小稻蝗(Oxya hyia-intricata),山稻蝗(O.agarisa),中华稻蝗(O.chinensis)扣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等4种稻蝗的核型扣C带。结果显示:4种稻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O=23,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S3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是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山稻蝗的(22.01%)最多,上海稻蝗的(20.13%)最少。  相似文献   

8.
云斑车蝗核型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云斑车蝗 (Gastrimargusmaroratusthunberg 1815 )的核型和C一带。结果表明 :云斑车蝗的染色体数目 :2n(♂ ) =2 2 +xO =2 3,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 :2n(♂ ) =2x =2 3t,NF =2 3。按相对长度云斑车蝗染色体可分成L、M、S3组。除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外 ,X染色体还有端带。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 3 81∶1,臂比大于 2∶1的染色体在染色体组中的比例为 1。云斑车蝗的核型属“4B”核型。  相似文献   

9.
对海南小稻蝗精巢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小稻蝗核型为2n(♂)=22 xo,NF=23.全部染色体均为着丝粒带染色体,都具有着丝粒C带,1号和8号具有居间带,1号的C带带纹丰富,9号染色体弱染,其余染色体为强染,异染色质总量为14 64%,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5 5∶1.  相似文献   

10.
菊蝗和黄佛蝗三个种染色体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菊蝗属(PhlaeobidaI.Bol)2个种(黄纹菊蝗P.chloronemaLiang和海南菊蝗P.hainancnsisBietChen)和黄佛蝗属(ChlorophlaeobaRaemm)1个种(长翅黄佛蝗C.longusalaZheng)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菊蝗属两个种染色体数目相同2n♂=21,分组形式相同,均为3L,6M,1S,X,而黄佛蝗属的长翅黄佛蝗染色体数目2n♂=23,分组形式:2L,7M,2S,X,反映了属间染色体组型有差异.另外两种菊蝗C带带型不同,说明C带带型在种间区分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种佛蝗染色体核型与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佛蝗属(PhlaeobaStal)的僧帽佛蝗(P.imfumataBr.-W、白纹佛蝗(P.alboemaZheng)、短翅佛蝗(P.augustidorsisBol.)、长角佛蝗(P.antennataBr.-W.)四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研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二结果表明,四种佛蝗的染色体数都为2n=23.具有2~3对大型,5~7对中型,2~3对小型染色体.这四个种的主要区别表现在C带核型的差异上.C带带型差异可反映种间的分类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国外对蝙蝠科、属中的各类蝙蝠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其中尤以1967年和1968年的Baker,R·J,和Patton,J·L,工作较多。例如,按照Baker和Patton的工作,他们对不同属的十余种染色体组型易于区分的蝙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作了分析报导,染色体数目从2n=22至2n=50不等。如Myotis grisescens(Gray mytois);Mytois macrodactylus和Myotis Velifer(Cave bat)均为2n=44,Eptesicus fuscus(Big brown bat)  相似文献   

13.
朱鹮的染色体性别鉴定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羽髓细胞短期培养、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做了朱鹮的核型和性别鉴定.染色体2n=68,10对大染色体,其余为小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雌性为ZW,雄性为ZZ,W染色体长度约为Z染色体的一半.  相似文献   

14.
草间小黑蛛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草间小黑蛛的核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性染色体组成.材料采自石家庄市郊区.细胞学数据主要来自对混合胚胎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细胞的染色体数是雄体细胞2n=24,雌体细胞2n=26,性别决定机制为X1X2O系统.X染色体为全部染色体中最小的和次最小的一个(对).对其C-显带标本观察表明,所有染色体均为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两种伊缘蝽(半翅目:姬缘蝽科)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中国姬缘蝽科伊缘蝽属的黄伊缘蝽Rhopalus maculatus(Fieber)和褐伊缘蝽Rhopalus sapporensis (Matsumura) 的核型及其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两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3,具1对m染色体和XO性别决定机制;在染色体行为方面表现种的特异性,在褐伊缘蝽中的一些细胞中发现了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正> 国外对猬科猬属的两几地理亚种西欧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europaeus)和东欧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roumanicus)早在1968年由Geilser和Gropp就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两者在组型上有区别。本文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linnaeus)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就其结果来看,和欧洲刺猬在组型上是有差别的。华北地区的刺猬其染色体组型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牛科(Bovidae)中3种动物的染色体组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我国牛科中3种动物(即羚牛、绵羊、黄牛)的染色体组型,从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上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讨论这3种动物彼此之间的进化亲缘关系和进行杂交育种的可能性,为畜牧育种培养新类型提供细胞遗传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栉鼠耳蝠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研究表明,栉鼠耳蝠染色体数为44(2N=44),常染色体中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中等大小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Y亦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研究昆虫染色体一般选择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阶段.七星瓢虫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计数为2n=16+X,减数分裂中期,n=8、n=8+X,染色体形态多为短棒状(参见照片).其性染色体是属XD型,雌性XX,为同配性别,雄性为异配性别,即X0(2n—1).昆虫染色体数量、组型,以及减数分裂的配对情况均与分类学亲缘关系有相关性,是昆虫正确鉴定和系统分类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