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江西鸟类棘口科吸虫中的棘隙亚科(Echinostomatinae Faust,1929)棘隙属(Echinochasmus Dietz,1909)和冠前属(Stephanoprora Odhner;1901)各一新种。它们的名称是:八哥棘隙吸虫E.acridotheres(宿主:八哥、池鹭、白鹭;地点:高安、进贤)和乌鸦冠前吸虫S.corvus(宿主:白颈乌鸦;地点:武宁)。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太湖地区鸟类棘口科吸虫五属七种。其名称如下:(辟鸟)(虎鸟)中睾吸虫·新种(Mesorchis colymbi sp.nov.)、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Frohlich,1802)、宫川棘口吸虫E.myagawai Ishii,1932、班氏棘口吸虫E.bancrofti Johnton,1928、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 Tanabe,1926,似椎低颈吸虫Hypoderacum conoideum(Bloch,1782)及纯洁锥棘吸虫Petasiger nitidus Linton,1928。文中对(辟鸟)(虎鸟)中睾吸虫进行详细记述并对纯洁锥棘吸虫及长刺锥棘吸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作者自1960—1980年在江西各地所采集的哺乳类(8目42种1184只哺乳动物)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8种,其中4种是属于前人未曾报导过的新种,它们的名称是:异形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herteroidcus)、球睾棘隙吸虫(Echinochasmns sphaerochis)、微盘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microdisus)和小腺棘隙吸虫(Echnochasmus minivitellus)。其余种类待续。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ti,1924)隶于异形科棘带属,分布于日本、中国、菲律宾,保虫宿主有黑顶夜鹭等鹭类。Yamaguti(1971)报道人,犬、猫、老鼠、豚鼠等经人工实验均可受染。1985年我们在福建诏安县调查淡水鱼类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蚴时,发现当地淡水鱼中携带有台湾棘带吸虫囊蚴,遂进行本虫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初步调查和囊蚴作人及动物感染实验观察。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5.
复殖目吸虫除了裂体科以外,其尾蚴均须经二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感染期——囊蚴的发育。有的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即为第一中间宿主,尾蚴(如 Echinostoma revolutum)从螺体逸出至水中后再侵入原来或另一螺体结囊,或尾蚴(如 Echinoparyphium recuvatum)离开裂蚴后再在自身螺体结囊。有的吸虫除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狮外,其第二中间宿主可为另一种贝类,或甲壳类、桡足类、昆虫、鱼类等,而第二中间宿主不同于第一中间宿主者,则又在其第一中间宿主发现囊蚴属罕见。本文是在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asmus japonicusTanabe,1926)的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体内发现日本棘隙吸虫囊蚴的报告,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生活史各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补充了未被报告的蚴虫期,使生活史得以完整;调查并感染实验证实在我国纹沼螺是该吸虫第一中间宿主,18种螺、鱼和蝌蚪充当第二中间宿主(其中6种为新的中间宿主);首次报告本省纹绍螺及家禽自然感染情况;同时找出该吸虫病传播的新途径,为防治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厦门集美附近海域棱Lizacarinatus(CuvieretValenciennes)复殖类吸虫时,从其消化道检获2种复殖吸虫,即:易脆贫黄吸虫(PaucivitellosusfragilisCoil,ReidetKuntz,1965)和分节萨特吸虫(SaturniussegmentatusManter,1969).其中棱为易脆贫黄吸虫的宿主新记录;棱和台湾海峡为分节萨特吸虫的宿主和地理分布新记录.对分节萨特吸虫的观察结果表明:排泄囊为"Y"型,其主干延伸至第4个假分节的中部.有子宫受精部.  相似文献   

8.
引言鼠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urinum(Tubangui 1931)]隶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Looss,1902)寄生于鼠体,最先系由 Tubangui 氏于1931年所叙述,具有头棘45本,阴茎囊延伸至腹吸盘下半部的特点·定名为 Euparyphium murinum。其生活史亦由 Tubangui 氏于1932年在菲律滨研究报告,渠叙述鼠棘口吸虫的幼虫各期形态与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revolutum)的幼虫各期形态甚相似,除尾蚴的头棘数目不同外,无其他特点可资区别,均只有一代裂蚴时期,其第一中间宿主同系一种椎实螺[Lymnaea peregra(Müller)]。1950年吴青藜氏在广州岭南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作者等自1960—1986年在江西省各地所采集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中的棘口科吸虫,计55种,隶于4亚科11属,其中1种为新种,10种为我国新记录,新种命名为?新棘口吸《Necechinostoma otus),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余种类均列有种名和宿主名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补充叙述了胰阔盘吸虫生活史各发育期的形态特点,并报导在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南部地区牧场上胰阔盘吸虫的贝类宿主经调查和试验证实是枝小丽螺(Ganesella virgo(Pilsbry)),昆虫宿主种类是中华草螽(Conocephaluschinensis),讨论了胰阔盘吸虫与其他阔盘吸虫的虫种以及黑龙江兴安岭南部牛羊胰吸虫病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外睾吸虫(Exorchis sp.)是控制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 ponicum)在其宿主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体内发育的一个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掌握外睾吸虫种群的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研究血吸虫病的生物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鲶鱼(Silurus asotus)肠道内寄生的外睾吸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外睾吸虫在鲶鱼体内的感染率、种群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外睾吸虫在不同体长宿主体内的感染率变化范围在65.38%~91.98%,宿主体长在270mm以下时,外睾吸虫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外睾吸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表明,多数宿主只感染少量的外睾吸虫,而较大量的外睾吸虫只感染少数的宿主.吸虫种群在不同月份和不同体长宿主体内的分布类型均属于聚集分布,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聚集强度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鮠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长吻鮠只占鮠科鱼渔获量的1/18,且95%是二龄及以下的幼体.长吻鮠体内有三种蠕虫寄生,长江丽棘虫是优势种,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是首次在长吻鮠体内发现,鳔等睾吸虫对宿主的伤害十分明显.为此提出,加强科研,发展水产养殖是积极保护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引言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Looss,1902)吸虫,据 Yamashita(1937)氏记载计分三亚科,33属,230种。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Fr(?)hlich)Looss,1899)是本科最普通的种类,寄生在鸡、鸭、鹅、鸽及水鸟等的阳中,分布遍及全球各地,诸如 Looss(1899)在埃及,Dietz(1910)在欧洲,Johnson(1920)在北美,Lutz(1924)在南美,Zunker(1925)和 Krause(1925a)在德国(同物异名 Echinostoma columbae),Tubangui(1932)在菲律滨,Anazawa(1929)在台湾,Beaver(1937)在美洲伊里诺斯(Illinois),  相似文献   

15.
<正> 阔盘属吸虫主要寄生于牛、羊、骆驼、河麂等反刍动物胰脏中,也能感染人体,引起人兽共患的阔盘吸虫病.我国牛、羊寄生的阔盘属吸虫虫种,目前已知有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eum)、枝睾阔盘吸虫(E.clado-rchis)福建阔盘吸虫(E.fukienensis)和圆睾阔盘吸虫(E.sphaericrchis)5种,其中以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报道检获于厦门附近海域 (2 4°2 5′2 4”~ 33′14”N ,118°0 3′5 8”~ 11′48”E)英氏鲻MugilengeliBleeker消化道的厚体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pachysomus (Esyenhardt,182 9)Looss,190 2 .这在其地理分布和宿主上都属新记录 .共解剖英氏鲻 42尾 ,阳性 15尾 ,感染率为 34 .9% ,感染强度为 1~ 7枚 .对所得虫体进行描述 .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禄丰县一平浪刁翎山(25°10′N、101°90′E)等地采集的云南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sis)膀胱内检获一发状科(Gorgoderidae)拟发状属(Gorgoderina)一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禄丰拟发状吸虫 Gorgoderina lufengensis sp.nov.。解剖学证据表明,采集的22只云南双团棘胸蛙中有15只感染复殖吸虫,自然感染率68.19%,感染度1~11。新种禄丰拟发状吸虫与拟发状属报道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睾丸规则,而其余种睾丸不规则;口腹吸盘比例及生殖孔开口位置与记录种不同。新种的正、副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研究为云南双团棘胸蛙寄生虫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在云南双团棘胸蛙的保护和经济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告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发展史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通过生活史研究,首次阐明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同型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人工感染成功的厦门蜗牛)、枝小丽螺(Ganesella virgo)(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华蜗牛(Cathaicafasciola)(山西安泽,天然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是蚂蚁:(Camponotuscompressus(山西安泽人工感染及天然感染)、Formica truncicola(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Formica gagates(吉林、乌兰浩特)。 比较了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发育各期的主要特点,由此将长期来一直被混淆在矛形双腔吸虫中的这一重要虫种分别出来。 阐述了山西安泽中华双腔吸虫病流行区病原在自然界散布情况,包括羊只感染成虫状况及病原幼虫期在第二阶段的两个中间宿主(蜗牛和蚂蚁)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9.
1.本文对寄生在家鸭、家鸡肠管中一新种吸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活史各期,均作了考查和描述。该吸虫与近似种有显著差异,为此立一新种,定名福建光孔吸虫(Psilotrema fukienensis sp.nov.)。 2.首次报导国内由于这类吸虫侵袭雏禽而产生严重的溃疡性肠炎,且已造成流行。对生活史的考查发现尾蚴除在水生植物等物体上结囊外,还能在水的表面形成囊蚴。经证明它具有强的感染力,因此疫区水源为本病传布的另一途径。对本吸虫宿主引起的病害也作了记述。 3.本文对光口科、棘口科和片形科吸虫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引言肝片吸虫 Fasciola hepatica Linnaeus 的历史记载甚早。远在1379年法国牧童 Jehan de Brie就知羊多食毛棘植物毛莨(Ranunculus flamulla)而感染肝片吸虫病。Leeuwenhock(1704)报告羊食附有微生物(即囊蚴)之草叶而得肝片吸虫病。后来 Swammerdam(1752),Müller(1773)都曾先后发现肝片吸虫的尾蚴(Cercaria)。Bojanus(1818)首先报告其裂蚴(Radia)。Siebold(1835)发现其毛蚴(Mericidium)。最后,Thomas(1881-83),Leuckart(1881-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