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位次机  构论文数位次机  构论文数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2 10 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 72北京大学 2 813西北大学 6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714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4中国地质大学 2 314地质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 55南京大学 2 0 14兰州大学 56中国科技大学 1814青岛海洋大学 57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6 14石油大学 58同济大学 1414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59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10 14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510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7 14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510中国…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12~13日,"地球生物学论坛——深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演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  相似文献   

3.
社会地质学引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社会地质学引论OutlineofSociogeology¥//赵鹏大(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430074)方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O74)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问题是一个古老且持续存在的课题。从自然科学角度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  相似文献   

4.
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罗非鱼在淡水和海水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罗非鱼在淡水和海水中生长的影响@孙泽伟$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汕头515063 @李远友$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汕头515063 @陈伟洲$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汕头515063 @杨云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解绶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崔奕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相似文献   

5.
4月25日~2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7部委与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OVCEXPO2008)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在光博会上引起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6.
智能机器人与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会议(ICIRA2008,http:#www.irobotico.org)于2008年10月15—17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HUST)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共同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由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  相似文献   

7.
3月15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在杨叔子院士的陪同下,参观访问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校友风采     
毛希安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化学系毕业毛希安,1952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由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中船重工集团717所4个单位组成。实验室的学科支撑与覆盖涉及4个组建单位的光学与光电子、电子、通讯、计算机、材料、机械、物理、化学等组建单位共拥有8个一级学科和13个二级学科(其中2个重点学科);现有包括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艺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重点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27-28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学院、美国Alfred大学商学院和美国国际商务交流公司共同主办的第5届武汉电子商务国际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晓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焰新,国内1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部分企业界、政府代表,以及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8所国外高校的专家学者近35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15-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共同主办的第3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08)在武汉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2.
基于钻孔摄影方法的岩体中结构面连通研究郭强1,2,葛修润1,3,车爱兰1(1.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科技》2007,(11S):30-30
10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企业化运作”方式开展的深圳产业化基地在中地大楼举行了开工仪式。 该基地位于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占地面积7204平方米,建筑面积36252平方米。基地建成后,入驻项目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已在深设立的代表企业中国地质大学教育部GIS工程中心、深圳中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百达(香港)科技有限公司等。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经费,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上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代号B37),1995年实验室建成通过验收并开放运行。实验室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被科技部确定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同济大学成立了海洋地质系,其前身是1970年创建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海洋地质专业,1972年2月迁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1982年首批获得海洋地质学专业硕士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批准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汪品先、马在田两位教授同时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海洋地质系更名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1998年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2000年和2001年,相继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更名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5年,科技部批准在原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文章 《科技咨询导报》2010,(18):175-175
地下水动力学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工程以及水文水资源等领域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对地下水动力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2006,(5):46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的科技人员携手,共同完成了国家863课题“数字化虚拟人体若干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其成果“中国数字人男Ⅰ号”高分辨率三维解剖结构数据集,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出的“2005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刘星元1)印寿根2)李文连1)黄文强2)虞家琪3)(1)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长春130021;2)南开大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3)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关键词有机材料,光...  相似文献   

19.
正第二届"构造—成藏—成矿年代学"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10月26~2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时—中国"主办。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苏格兰大学,荷兰阿  相似文献   

20.
刘炳胜  刘伟 《广东科技》2011,20(3):74-75
毪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劫呦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这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和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办的。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在2020年以前,“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