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与三晋法家不同,<管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管子>孝道的意涵包括两个方面:其本质是一种利父母的德行;其规范是"养亲"、"敬亲".与孟子不同,<管子>孝道的基础源于趋利避害的人性,父"慈教"是孝道产生的先决条件,父之"势"是孝道产生的外在诱因,避开"五害"是孝道产生的环境基础.<管子>为了"牧民",而提倡大力推广孝道,其具体推广措施是:加强教化,以孝选才,赏罚之法等.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4.
<管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技思想,如农学思想、数学思想、天文历法、医学养生思想等.主要论述其中的农业科技思想,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鬼谷子>内篇是先秦著作,其中的前11篇是鬼谷子原作,而<符言>是从<管子>混入的;<鬼谷子>外篇是唐朝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黄道周与《孝经》的历史遇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的影响在明朝达到一个高峰,明朝历代皇帝皆重视<孝经>,并自上而下地推广孝道,表彰孝行,明代<孝经>研究亦取得一定成就.明末大儒黄道周与<孝经>有着特殊的渊源,他一生践行<孝经>,大力揭扬<孝经>的教化功用,学术以<孝经>为重,撰有<孝经集传>等多种<孝经>学著作,而身处囹圄仍带血书写<孝经>一事尤具象征意义.黄道周用自己的行为、学识乃至生命对<孝经>作了深刻的注解,而<孝经>也在其身上得到了绝佳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舜帝孝道固然难如儒家所论的至圣至善,但它必然反映了舜帝确实以孝著称这一事实.就目前来说,完全否定舜帝孝道包括西周以前孝道伦理的发生,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9.
"孝"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成了学术界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去蔽和澄明有助于孝道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孝"的起源和归宿正是"孝道"中的"道","孝"源于"道"的异化并最终归于"道".老子的<道德经>很好地解决了"孝慈"等伦理道德的本体论问题.从精神的发展史与内在逻辑看,"道"在客观现"象"的过程中经历了伦理、教化、道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孝"随着"道"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伦理阶段的"孝"与"道"合一,教化阶段的"道"异化为"孝"与"不孝",道德阶段的"孝"最终又复归于"道".  相似文献   

10.
孝道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奉养父母、敬重父母、养老侍疾和终老祭亲。传统孝道伦理既有其适应时代的方面,又有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主要包括赡养父母的义务性和自律性、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孝敬和孝顺父母、祭祀和谏诤的继承与发展等。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伦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家庭道德建设在整个伦理道德中一直处于弱势,导致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家庭道德问题备受争议和关注。为此,阐述了孝道对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从当代的视角对“孝”作了新的理解,提出抓好传统孝道的当代建设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12.
孔子孝论是春秋末期父子矛盾与社会矛盾的反映,是对以前关于孝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孝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养亲、敬亲、礼亲、继道、慎终等方面,其实质为孝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规范性理论。孔子孝论具有灵活性、双向互动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孔子孝论的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其不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创作的“三言”以情反理,“反理学”是“三言”的精华,但并不是“三言”的全部,“三言”部分作品蕴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精髓——“孝悌”之义。“三言”中所描写的孝悌之义有三种:大孝大悌、愚孝愚悌、不孝不悌,我们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4.
对韩国“孝”伦理思想进行了回溯性的历史探源,并以家族式企业为例对“孝”伦理思想在韩国社会中发挥出的巨大文化张力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孝”伦理在韩国社会中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给我们的启示:要促使“孝”等传统伦理的回归,教育是基础,科学的扬弃是前提。  相似文献   

15.
分析和论证孝文化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矛盾,从思考孝文化的存在问题、人文教育角度、和谐理念的渗入三个角度提出对孝文化的价值建构,以期为建立孝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范式寻找一个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本文以元代辑录的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发生地点、时代、人物背景等为素材,分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二十四孝故事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其次是春秋时期.空间上,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省.最后得出引起孝道地域变迁的地理原因,即孝道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发生传播和地域变迁,明显受到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初形态的儒家从孝德的层次和境界、行孝的标准和原则以及孝德与仁德、孝与忠的关系角度入手,将"孝德"从个人、家庭领域扩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从而使它成为一个丰富和完整的伦理概念。从孔子到董仲舒,"孝德"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由伦理向哲学转变;实践层面上,则由道德规范向意识形态转变。与此同时,它也遭到了不同方面的批评。对儒家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不仅需要正确认识上述的两种转变,还需要从孝德自身的内在逻辑中来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8.
佛教报恩观和佛教孝道观有着各自的伦理规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联系而言,佛教的报恩观与孝道观基于相同的佛理教义,佛教报恩观是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是广义上的佛教孝道观。就区别而言,佛教报恩观围绕孝亲——敬众生——忠国——信佛法的人生理想而展开,孝道观围绕人子的社会角色而展开;佛教报恩观关系人生理想,孝道观关系社会伦理;佛教报恩观宣扬报恩得善报,孝道观多宣扬不孝遭恶报。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是以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为基础的.同时,“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论语》中“孝”的运用,具有“家”与“国”两方面的二重性,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孝”在“家”的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