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罗平布依族代代传唱的婚恋歌谣数量多、内客丰富 ,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姻习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早期的“兄妹婚配”血缘婚姻形式 ,还反映了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奇异婚俗 ,以及以歌传情等独特的婚恋嫁娶过程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曾经产生过大量惊天动地、气贯长虹、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歌谣。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它生动地记录了那一段光耀史册的巨大社会变革;率真地讴歌了民众对党和苏维埃政府的热爱之情;密切配合了当时的武装斗争和苏区建设。这些歌谣是革命的思想内容和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谣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的时政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评价与批判。  相似文献   

3.
产生并广泛传播于四川乡土社会的歌谣,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事相,其中的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是研究四川乡土社会性别观念的重要素材。《中国歌谣集成·四川卷》虽然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但就收集过程来看,这些歌谣大都是1949年之前传唱的。从情歌的两性关系、称谓、比拟分析可见,由于四川男性大量离家参军或从事非农劳动,乡土社会中有较明确的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的关系,即男性是流动的,女性是固守的。婚姻歌谣反映了当时四川乡土社会中大量的非正常婚姻形式,如生人妻、童养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普遍的女性悲剧。女性分担大量劳动,对家庭经济贡献突出,并成为歌谣中的抒情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四川歌谣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是年轻、美丽、勤劳、处境艰辛,并无否定贬斥的描述,这与传统性别观念中的“男尊女卑”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浪冒浪哨"是布依族传承久远的习俗,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情歌、社交歌、风俗歌、山歌等对歌形式进行社交活动、谈情说爱、交流感情,集中体现了布依族情感的真实性、创作的即兴性、表现的多样性、内容的纯朴性、形式的格律性等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对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文化的生存环境、分类特征与文化内涵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展现布依族文化面貌,同时对传承和发展布依族文化,挖掘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时政歌谈人民的预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间歌谣的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时事政治而创作的。它揭露了时政的弊端,讽刺了统治者、当政者的恶行,也有颂歌。由于时政歌反映了人民的向背、人民的心声,所以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6.
瑶族甲子歌     
瑶族甲子歌是一种民间歌谣,其特点主要是以天干地支和五行为作诗起兴的首句。这种歌谣是一种瑶族情歌,它用汉文书写成篇;流传已久,深受瑶族人民的喜爱。由于瑶族甲子歌在形式上独具一格,内容上深刻地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而它在瑶歌史上是一束鲜艳的花朵。瑶族甲子歌的来由和发展问题究竟怎样?现在还待深入研究。据朱白清在《中国歌瑶》中的说法,包括瑶歌在内的“西南民族的歌谣”“有理由相信竹枝词实是这类山歌的远祖”。  相似文献   

7.
金寨县莲花山民间歌谣资源丰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客观上又较好地保存了这些民间歌谣,为我们调查研究皖西大别山民间歌谣提供了难得的典型个案。在对莲花山民间歌谣进行了长期的调查、记录、整理和研究基础上,将莲花山苦情歌谣、红色歌谣、爱情歌谣、结婚喜曲子和儿童歌谣的调查研究情况呈献于读者诸君,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丧葬习俗作为社会群体共有的行为方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民歌谣,对焦作汉族传统丧葬习俗的程式和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其中部分现象则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婚家欣喜,贺热烈。贺婚的内容在传统学形式——民间歌谣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出现了不少专为祝贺婚姻的歌作。仅在焦作地区就流传着数十首有关婚嫁的民歌民谣,通过分析这些歌作,我们可以看到焦作传统婚俗化的真实面貌和浓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古歌《罕温与索温》属于布依族宗教经典文本"摩经"之《殡亡经》中的一部分,由兄弟夺权和射日洪水两部分故事组成。古歌中出现鱼、龙和太阳等众多文化意象,体现了布依族远古社会这些文化意象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阶级社会建立后宗法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巴渠人的祖先-巴人,"勇健好歌舞",在古代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战歌舞<巴渝舞>及民歌<下里巴人>、<竹枝词>.劳动先于艺术.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最古老的歌谣.各类"劳动号子"、"薅草锣鼓"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歌,以嘹亮而富有地方风情的歌声震撼着巴渠山河.这些歌谣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忠实记录和创造历史的最好证明,也是构成巴渠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2.
白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奇特,民族风格比较鲜明,是白族人民心中的歌,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白族的民间歌谣,体现了白族文学关注人生的现实精神;执著的追求精神;包容与创新精神以及不懈地追求善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4.
婚姻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婚姻状况的发展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以上几个因素的演变。通过对布依族妇女解放前与解放后特别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婚姻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布依族地区近年来取得的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5.
山羊隔<祖公歌>等历史歌谣与畲族的历史源流、生活态度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布依戏是布依族艺术的精华,是布依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示了布依族人民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闭塞的村寨已经开始与世界接轨,布依戏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金龙布傣人的丧葬习俗为对象,通过应用"过渡仪式"理论阐述布傣人的人生观,认为丧葬仪式反映了布傣人的祖先崇拜信仰,具有解决社会冲突、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家族、宗族凝聚力;加强姻亲关系;强化族群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8-22
《天堂蒜薹之歌》作为莫言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凭借葛浩文的翻译,走向世界,深受读者好评。小说的语言除了延续莫言作品中独有的高密东北乡地方特色外,还出现了点睛之笔的歌谣片段。小说每章开始及部分章节内部均有歌谣唱段,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拉动着观众的心理感官,也奠定了全书的悲情基调。葛浩文先生以其对原小说的深入理解,对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准确把握,在译本中再现了作品中的歌谣片段。本文拟用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分析葛浩文对《天堂蒜薹之歌》中歌谣的英译。经分析发现,葛浩文先生的唱词译本语言简洁却不乏生动,同时采用等化、深化、浅化的手法再现了原唱段的意境之美;采用尾韵、头韵、元音韵等手法还原了原唱段的音韵之美;唱词译本与原文行数相等,对仗基本工整,体现了原唱词的形式之美,葛浩文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  相似文献   

19.
按当地的丧礼过程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当地的丧葬俗语,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丧葬风俗。  相似文献   

20.
浙东渔歌是浙江东部海岛或沿海地区渔民在海上捕鱼作业或休渔晒网时自编自唱的民间歌谣。渔歌中的"海"、"船"、"鱼"等典型意象或物象,呈现出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是浙东渔歌的一大特征;浙东渔歌按内容可分为劳动渔歌、风土渔歌和生活渔歌等,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浙东渔歌给人留下宏阔的审美感受,蕴含刚毅的人文精神,具有丰厚的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