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西文化渊远流长,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彼此存在着很大差异。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成为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本文从颜色词入手,探析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原因,旨在为中西文化比较提供一些思路、实例,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理解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指交际过程中所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一方面,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语言反映文化。它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可替代的影响。通过汉英两种语言词汇意义的对比,对中西文化在宗教,政治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做一简要地分析,从而进一步反映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语言差异是与其文化差异相辅相成的。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观察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能加深对双方文化的了解且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4.
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莉莉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1):71-71,77
汉英语言差异是与其文化差异相辅相成的。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观察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能加深对双方文化的了解且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5.
祝乃荣 《科技资讯》2011,(10):240-240
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红色的中英文含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并掌握颜色词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析跨越英汉翻译的文化鸿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秋雄 《科技资讯》2006,(3):123-12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因为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这就构成了它们在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中西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分析了英汉翻译的文化鸿沟的集中表现,提出跨越英汉翻译的文化鸿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冯淑霞 《科技信息》2009,(28):I0132-I0132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文化。本文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并提出几种有效的翻译方法,旨在达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一种语言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两个方面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展示中西文化多方面的差异性,并分析了词汇文化内涵的变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因此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真正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如何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翻译。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大量的习语,本文从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习语的特点入手,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刻对比。最后指出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为此,译者要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作出对等的文化传译,使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别很大,但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增多,各国的饮食文化开始慢慢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同时,它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先锋.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应吸取别国文化的精华,摒弃自己的糟粕,向完美、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锋,而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唯一的西方模式,所以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我们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是中国图书对外交流的高潮,以中国书籍输入日本为主,为日本吸收汉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梁漱溟、熊十力提出了“益欲中心”、“生命本体”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集结号》的成功上演,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当代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思考,对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在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国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及国际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的契合,使冯小刚的电影展现了一个全新视景,也是冯小刚对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尝试,预示了中国电影新的文化诉求,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陈捷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33-35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史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0.
周彬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2):215-217,221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