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以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来阐释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2011年的长篇小说力作《蛙》: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新的角度展开,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身体、性别、生育在当代文化中新的意义和内涵,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莫言作为世界性小说家对当代社会的深入诠释。  相似文献   

2.
莫言在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其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关注度倍增,获奖作品《蛙》的日译本《蛙鳴》在日本一度脱销。好的外文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吉田富夫翻译的《蛙》为例,从人名、地名、成语、人称代词、拟声拟态词的翻译角度出发,深入讨论莫言作品日译的翻译方法,为文学研究和翻译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9,(5):16-19
《蛙》是一部寓言意味极为浓厚的现实主义力作。作者将"蛙"意象与生命诞育、人类的繁衍生息相联系,从生命伦理的至高层面,对"计划生育"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形象思考和理性观照,作品承载着莫言深邃的思想成果及其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6.
以莫言的《红高粱》《蛙》和《透明的红萝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字频统计软件和汉语词频统计软件,统计莫言作品中字频、词频,发现都满足Zipf分布规律。所得结果与包括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在内的多种语言研究结果一致,与其他学者已得出的关于汉语作品字频分布不满足Zipf分布规律的结论相异。结果表明莫言作品确实与众不同,为研究莫言作品特点提供了统计学角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6,(3):13-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人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作品在中国一时热卖脱销,自2012年底开始,国内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相关论文数量突增。国外虽然没有国内如此重视,但其作品的各个语种译本在各国也一度增印热销,相关评论研究也多了起来。国内外对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研究多集中在较早翻译的版本,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对其最新的长篇小说《蛙》的相关论述很少。本文以《蛙》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各国的翻译版本和评论看法进行搜集、归纳,梳理出其在国外译介传播和接受的时间路线。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他那些获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大都以农村题材为主。九十年代末期,莫言开始城市题材短篇小说创作,把笔触伸向城市,探寻城市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虽然莫言的城市题材小说没有取得农村题材小说那样的辉煌成就,但他以《沈园》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创作的尝试,显示了他拓展他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之外版图的努力,也是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虽然莫言对于城市题材不如农村题材熟悉,但极具创造力的他采用寓言化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城市题材小说同样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沈园》就是他寓言化城市小说创作的尝试,采取迂回手法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思想,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莫言在他一生创作的军事文学中,《红高粱》可谓是他的巅峰之作。《红高粱》标志着莫言军事文学的华丽转变,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不同的表现风格以及深刻的美学开掘等三个方面。回顾他所有军事文学,《红高粱》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透明的红萝卜》在莫言创作生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解读它包含的众多难解之谜,也就掌握了莫言基本叙事模式和其意义向度,并从深层了解莫言的上帝般的悲悯和包容性背后的中国乡村伦理和传统文化根基。本文从故事语法和情节建构中因果关系的省略分析《透明的红萝卜》的叙事结构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张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莫言在他一生创作的军事文学中,《红高粱》可谓是他的巅峰之作。《红高粱》标志着莫言军事文学的华丽转变,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不同的表现风格以及深刻的美学开掘等三个方面。回顾他所有军事文学,《红高粱》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文学是与音乐相通的艺术,由阎肃创作、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可以很好的表达莫言小说带给读者的感受。在40余年的文学创作中,莫言以11部长篇、34部中篇、80余篇短篇小说,([1])构建起一个"变幻莫测"的文学世界。这个"涛走云飞、花开花谢、纷纷扰扰"的文学世界是那样地恢宏又驳杂,不仅令读者常有"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5,(4):117-118
<正>《半亩方塘》是一部评论随笔集,其中既有对中国当代名篇如《围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点评,又有对外国文学佳作如《我的名字叫红》《紫阳花日记》《失乐园》的赏析;既有对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等的研读,又有对现代历史新作如《麻辣日本史·明治物语》等的沉思。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更有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及其作品《蛙》《檀香刑》《丰乳肥臀》等的观照与诠释。所及皆为"大美之作",所评可谓"句句见地",实为一部文学评论的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作家莫言对习焉不察的非主流民间史所予以的深切关注 ,其创作历程也映现着他探寻神肖的历史真谛的自我心灵轨迹。其近作《檀香刑》 ,杂糅多种话语拆解了清王朝走向末路的那段历史。以檀香刑罚为纽结点 ,由政治、亲情与性爱交织着且无孔不入的权力之网中 ,各色人等都在多调的杂语中挣扎着又狂欢着。但文本终未逃循出使历史消平化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莫言一直是站在中国先锋文学最前沿的作家.他在8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和先锋写作中脱颖而出,并在其以后的创作中始终坚持扎根于民间的先锋写作.回顾其创作历程,可以印证莫言走过了一条"物极必'返'"的创作道路,具体而言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欧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民间化改造.  相似文献   

17.
他拔出一棵“透明的红萝卜”,他种下一片“红高梁”;他因前者震动文坛,因后者声誉鹊起。在不长的时间里,莫言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他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比较突出的青年作家。对莫言小说的成就,已有诸多评论。论及其语言的,大都囿于宏观和整体考察。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总体和部分的结合上,论述莫言对小说语言的贡献。莫言在早期创作中,对语言的创新已显露端倪,《红高梁》则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许多作品,在语言的生成、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方而都有所突破创新,裹挟着感觉想象的神灵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4,(4):34-37
莫言的小说多依托"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然而在不同的作品中,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上不仅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也被莫言寄予了不尽相同的精神内蕴。从莫言的《红高粱》和《生死疲劳》这两部相隔二十多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叙事风格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死疲劳》从"精神家园"到"现实家园"的转变绝不是一种"下降"或"倒退",而是他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的又一实质性的大步前进,也是他始终保持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潍坊学院学报》2016,(5):14-19
小说并不是彻底虚构的,它以历史叙述的方式传达出特别的力量。莫言的小说《蛙》以共和国六十年的生育状况为背景,人物命运沉浮的背后,是国家生育政策的衍变、商品经济的物化逻辑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伦理等原因。莫言在小说中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问题的反思,而且也对当下社会的生育问题进行了呈现和思考。本文运用相关的文献史料和严谨的历史学分析方法,梳理小说所表现的人物命运与时代政治、商品经济和封建传统文化之间的多重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20.
《嗅味族》是莫言于2000年发表于《山花》第10期上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对于好汉的日常行为的嘲讽,另一条是好汉和于进宝一整夜在井底的传奇经历。同时,小说向读者展示了莫言笔下以嗅味族为核心的"桃花源"世界。这既是对于陶渊明"桃花源"的继承与改造,也是莫言自身对美好希望的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