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双性同体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率先把双性同体引入女权批评的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倡导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和谐统一。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三部作品中塑造了四位双性同体人物:少女米克和弗兰琪迫于父权社会的压力接受了传统角色的既定模式从而使双性同体特征消失殆尽;爱米利亚和辛格拒绝妥协并保留双性同体特征至成年而最终导致人生的悲剧。可以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卡森.麦卡勒斯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2.
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女性人物莎格·艾弗里的形象特征,并指出莎格身上兼具了女性的积极特质和男性的优秀特质,是双性同体的典型代表。双性同体的莎格是真正自由完美的人,代表了人类健全自由的理想人格状态。她的双性同体特质更颠覆了西方父权制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社会文化界定,是沃克笔下理想女性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有意识地将双性同体性格赋予小说中的人物,探讨了黑人男性的人性回归和实现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该文以双性同体为视角,从文中的次要人物索菲亚入手,着重分析她的女性气质、她的男性气质,以及在双性同体人物索菲娅的影响下,使两性趋于和谐,"双性同体"指的不仅是雌雄处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而且是雌雄在人格中相互制衡、互为补充的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正是该文作者为黑人构想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传记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奥兰多性别转变的剖析,指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对于文学创作以及解构性别二元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双性同体”的争论往往局限于强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倾向,而忽视了这个理论的对话性。若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参照,将“双性同体”作为一个“活”的主体,探索其内部两性思维以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对话,不难发现“双性同体”体现的是一种交往行为,并能领悟这一理论的无穷活力。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中有4个男性关键人物。他们中既有单一气质的代表,又有双性同体的典型,不同的气质组合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和结局。根据双性同体理论,只具有单一气质的男性逐渐在社会生活中迷失自我,而双性同体则可全面发挥自身潜能,拥有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伟大的头脑是双性同体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相互融合才能到达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分析伍尔夫“双性同体”,可以看出这个术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女性她自己的利益,同样也是为了揭示男性的性别实质。毫无疑问,其中蕴含的对社会性别的透视提高了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具有人性价值准则意义的艺术哲学,双性同体哲学为双性同体诗语空间的共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要实现共建的目标有两大障碍:一是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二是历史文化层面的性别等级。对于前者,我们不必在差异中强求平等,而应在互洽互补的整体文化背景下争取人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对于后者,我们应予以拒斥、清洗。这不仅需要女性而且也需要男性的参与。通过对男性诗语的简单考察,我们看见了双性同体诗语共建的曙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由于性别区隔的视角差异,一些男性作家的作品建构女性形象不成功,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作家认同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无法进入双性同体的写作状态;第二,女性形象是小说的功能性人物,是作家理想化的产物;第三,作家潜意识中以女性对男性的付出程度来表现其存在价值。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应当服从人物的生命逻辑,平等地描摹复杂的人性,以更宽广的视野完成人物主体在社会中的多维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2.
张明燕 《科技信息》2010,(10):I0151-I0151
自1922年《尤利西斯》问世以来,其女主角——莫莉便成为了饱受争议的一位女性形象。在传统的男性文化中,莫莉是肉欲主义的象征。本文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分析,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论证莫莉是一位既具女性传统美德,又有男性特征的双性同体的女性。  相似文献   

13.
周亚莉 《甘肃科技》2005,21(6):188-189
本文通过梳理关于翻译的性别隐喻,认为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中费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值得女性主义翻译者借鉴。在男女两性争夺话语权力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消除翻译话语中的性别歧视,克服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局限性,尝试建立新型的作者、译者关系,努力寻求双方平等对话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在《一间自己的房子》中首次提出双性同体的创作概念,其指的是文学创作者的一种理想状态。本文通过对其著作《到灯塔去》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发现其创作中早己具有双性同体思想,旨在还原伍尔夫1929年之前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鲜明而充分的表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性别歧视和传统束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分析了伍尔夫阐述的女性获得独立和解放的途径:运用手中的笔,通过女性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独特声音;探讨了伍尔芙缔造两性和谐世界的双性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鲜明而充分的表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性别歧视和传统束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分析了伍尔夫阐述的女性获得独立和解放的途径:运用手中的笔,通过女性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独特声音;探讨了伍尔芙缔造两性和谐世界的双性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7.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然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心理学家荣格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揭示人身上的”双性”倾向,使这一思想再次引起学界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的注目。通过对两人”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归纳,揭示了他们对这一思想的贡献,并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比较,指出了他们在这一思想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尤其以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和邝丽莎等为代表,在当代美国文坛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在作品中都关注并探讨女性生存境况以及女性如何争取权利,流露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具体来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或通过无声的反抗,或将自己定位为双性同体,或结成姐妹情谊,以此对抗父权制的压迫,表达追求男女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以《紫颜色》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静  王慧敏 《科技信息》2011,(3):I0028-I0028,I0030
目前,在翻译研究中,性别意识成为翻译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以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女性主义小说《紫颜色》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性别不同译者中译本的分析,说明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及如何影响着译文。  相似文献   

20.
“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人类隐秘心理的化折射,“双性同体”神话在人类历史上起源古老又影响深远。这个以超性别的非凡神力为根本特征的化原型,往往以离奇、怪诞的神话思维方式现身说法,究其心理发生,当源于人类渴望克服性别对立、从两性互补中达到强健的内心祈愿。这种渴求“终极力量”和“最高存在”意义的无意识群体心理,随人类明演进而不断显影在自由的学天国里和浪漫的艺术世界中,具有跨民族和跨化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