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及人类共同发展。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海上安全环境。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和平发展对海上安全环境的和平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保持海上安全环境的相对  相似文献   

2.
和平崛起是中国进入21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海权建设是中国依据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和国家海上周边环境的正确决择。文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中国海权的选择要服从和平崛起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中国海权发展对和平崛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安全概念及重要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安全是关系到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及世界和平与安定的根本问题,是当前环境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环境安全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环境安全的概念、环境安全的特点和实施环境安全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南海问题是东亚海上安全严峻挑战近年来,南海问题不断升温,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困扰,也是东盟发展中的隐患。中国—东盟海洋安全面临的问题复杂,既有传统安全问题,也有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对象既有南海地区内的利益相关方,也有域外大国。在传统安全范畴里,由南海岛礁引发的领土主权争端,随着南海地缘战略价值不断被挖掘以及丰富的资源不断被开发,不再是偶尔升温的个案,已经逐步演变为结构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和平崛起论”对国际法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国际法和平思想的延续和贯彻,是对传统国际法律生态的纠偏和改良,是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在国际法领域的新的实践方向,它为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国际法上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6.
李禾 《科技成果纵横》2006,(3):57-57,59
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网络实现互连互通。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十分重要。为保障我国有个安全、稳定、和平的建设和发展环境,应确立适合国情和WTO市场经济环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基本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安全保护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以提高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防护水平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全社会安全,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11月8日至9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20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十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前政要和专家、学者与会,议题包括中国和平发展前景、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关系、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安全、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经济、文明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等。  相似文献   

8.
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耦合机理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交通运输业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之一,本文引入人工智能方法,对其系统风险演化机理与多因素耦合作用研究.首先,建立海上交通系统风险云模型,阐明基于3个不安全因素的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耦合机理;其次,采用云模型对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的耦合作用和影响程度进行仿真;再次,结合中国沿海水上交通事故的案例样本信息,运用云模型不确定推理船员、船舶和环境等不安全因素对海上交通系统风险的影响;最后,利用综合云对3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升云分析,定量化揭示风险成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应用算例表明,不安全因素中任意两个因素的耦合对船舶海上交通系统风险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多因素相互耦合是海上交通系统风险形成的结构性机理.现阶段而言,环境不安全状态的风险成影响地位比船员的不安全行为大.  相似文献   

9.
“和平发展道路”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又一伟大创新,是实现新世纪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挟择。它以“和平”理念为基础,既体现了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实现中国的自身发展,同时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各国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基本国情等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遏制、地缘政治环境的制约、国内一系列制约性的根本因素、如何面对现有国际秩序、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能否成功化解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疑虑等是我们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迎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世界局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战略由此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对自己和外部清醒审视的结果,是对人类历史智慧的提炼,是基于中国人民当前实践和当今时代特征的深刻思考,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平崛起作为自身的角色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历史性重大承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塑造和平的周边环境》张洁/主编2013年12月第一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外交政策深度调整的一年。尽管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处于可控状态,但与2012年相比,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依旧复杂多变。一方面是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13.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14,(24):8-8
<正>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李克强主持会议,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4.
厦门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随着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船舶趋于大型化、高速化,船舶交通密度,危险货物装量不断增加,造成海上交通事故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海洋环境。因此在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同时,应建设现代化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提高港口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提高港口营运效率,减少船舶交通事故及保护水域环境。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我安全环境可能面临两种复杂情况:一是非和平条件下的不安全状态,二是和平条件下的脆弱安全甚至不安全状态。最有可能将我卷入冲突的当属台湾海峡局势的变化,其次是朝鲜半岛问题的恶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07,(10):43-44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和平和发展为主流的当代世界。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素质。由于龙是海内外华人公认的中华民族的象征,能否全面开掘和弘扬中华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以建设中华和平龙为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邓小平正确分析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并认为争取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持久的和平有赖于发展问题的切实解决。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维护和平必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奠定了新的科学理论基础,也为国际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赵磊 《天津科技》2023,(6):43-47
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带动了生物识别技术的迅猛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身份认证技术,极大地强化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和不可替代性。以人脸识别技术在海上平台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为例,介绍数字化技术及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海上平台施工作业人员上下平台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中国—东盟关系的机遇,在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迎来难得的"机会窗口"。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9月7日,中国—东盟举行纪念峰会并发表主席声明,通过了双方"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和"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两份文件,规划加强双方在政治、安全、经贸、互联互通、教育、旅游、环境、次区域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安全环境怎么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安全,关系到我们的和平生活、经济建设,也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成败,是每个人深深关注的问题。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这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使我们的国家安全环境达到了近代以来最好的状态。但是,近年来一系列新的事态的发展,引起我们对未来安全形势的新的思考。在第一期“论坛”上,我们讨论了9.11后我们面临的处境;本次论坛,让我们再次聚焦中国的安全环境。———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