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近年来南海局势持续紧张,中菲南海对峙是南海问题恶化的表现。此次对峙原因多样,其中菲律宾借机转移国内激烈的矛盾和美国的支持是其持续强硬的动力,而中国方面的原因同样令人深思。中菲南海对峙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东盟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对峙造成了东盟一定程度上的分裂。另一方面,对峙又促进了东盟某种程度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陈庆鸿 《世界知识》2017,(10):30-31
4月26-29日,第30届东盟峰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今年恰逢东盟成立五十周年,轮值主席国菲律宾将今年的峰会主题定为“结伴应变、融入世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还强调将东盟建成“具有地区主义示范效应的世界玩家”。那么,在东盟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如何理解和看待东盟呢?  相似文献   

3.
<正>东盟已经成立50年,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今年菲律宾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去年菲律宾新政府上台后,杜特尔特总统认为应注重中国在本地区的作用,而且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审慎的态度。菲律宾表示,希望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能够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有更加紧密的合作,并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向全球发声。  相似文献   

4.
李金明 《世界知识》2011,(20):29-29
最近以来,菲律宾在我南海问题上表现得越来越强硬,他们宣称要“展示本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将他们目前控制的南沙岛礁称为“菲律宾不可争议的领土”。菲律宾胆敢采取如此做法,郜,疗应归咎于他们对南海问题的误判。  相似文献   

5.
晓岸 《世界知识》2014,(9):24-26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正面临“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严峻局面。一是菲律宾继续处于“战略亢奋”,试图强化、扩大、升级其对中国岛礁的非法占据,还将南海争端闹上国际法庭。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上半年,南海形势表面上总体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趋缓态势,中国和菲律宾、越南之间未再发生激烈对抗和较量事件,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达成的共识以及"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取得的进展。中国外交部和东盟各国外交部也成功测试了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中菲于2月13日举行了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同  相似文献   

7.
正因触及菲律宾政治家族的利益,杜特尔特的铁腕统治有被推翻的威胁。杜特尔特自就任菲律宾新一届总统以来,就引领菲律宾对外交往出现了务实性“回摆”。“峰回路转”的菲律宾外交因在东南亚、亚太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菲律宾作为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这一良机也可能使菲律宾的“杜特尔特主义”在对外交往方面得到更多的贯彻。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杜特尔特主义”的持续落实以杜特尔特在菲律宾能够继续平稳执政为前提。如今,菲律宾政局并不平稳,杜特尔特政府的团队也不够  相似文献   

8.
施雪琴 《世界知识》2011,(17):30-32
说起菲律宾,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岛国、内乱、美菲同盟、菲佣等。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屡屡向中国发威,有多名菲律宾官员高调称,根据菲律宾与美国的共同防御协议,如果菲律宾在南中国海有争议的南沙群岛附近遭到攻击,美军有责任协助菲律宾共同防御。今年以来,这种挑衅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最近也称,美国不会支持争端中的任何一方,但美方将为菲军提供现代化军备,并将根据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保卫菲律宾”。那么,菲律宾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美菲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9.
冷战期间日本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冷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开始介入南海争端。新世纪,为维护其海上“生命线”安全的需要,保障其经济利益,争夺地区主导权并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牵制中国,日本开始介入南海争端,其战略措施有:舆论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并进一步巩固日美同盟,包括拉拢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日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战略关系;从军事战略上谋划介入南海地区。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意图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阻遏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严重地威胁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日本因素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南海问题是东亚海上安全严峻挑战近年来,南海问题不断升温,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困扰,也是东盟发展中的隐患。中国—东盟海洋安全面临的问题复杂,既有传统安全问题,也有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对象既有南海地区内的利益相关方,也有域外大国。在传统安全范畴里,由南海岛礁引发的领土主权争端,随着南海地缘战略价值不断被挖掘以及丰富的资源不断被开发,不再是偶尔升温的个案,已经逐步演变为结构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五人临时"仲裁庭"7月12日给出了最终裁决。一边倒的结果出乎国际法学界与南海研究界大多数研究者的意料。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对整个案件的立场依然是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裁决结果无疑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声索国特别是菲律宾之间的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会坚持2014年提出的"双轨思路"么?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将继续执行"双轨思路",但局部可能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新年伊始,美国海军就向南海派出了"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既耀武扬威,又展开"海军外交",一路停靠菲律宾、越南等国。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美国航母停靠越南岘港是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43年之后美国军舰首度造访越南。在中国与东盟同意启动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磋商、南海局势趋稳的背景下,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再度在南海兴风作浪,究竟是为什么?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战略有什么样的内涵?为什么南海局势  相似文献   

13.
薛力 《世界知识》2014,(17):13-13
2014年8月9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中国—东盟(10+1)外长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方赞成并倡导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双轨思路”的提法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那么,这种提法到底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具体落实?“双轨思路”的第一点强调“争议”的“和平解决”应该通过“直接当事国”进行,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2月20日,第二十届“印度-东盟”纪念峰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上双方通过了《印度-东盟:展望2020》声明,涉及双方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各个方面的合作。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经济上,双方完成服务与投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政治上,双方将对话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印度与东盟“甜蜜”关系迅速升温,各国媒体纷纷聚焦这种关系给双方带来的利益。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双方关系并非铁板一块。对此,本刊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庞中英教授,并将采访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15.
贺先青 《世界知识》2023,(19):30-31
<正>“南海仲裁案”是由美国幕后策划、菲律宾单方面挑起的一场政治闹剧。“南海仲裁案”所谓“裁决”于2016年7月出炉后,中国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强调,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所谓“裁决”出炉七年来,美国及个别国家持续利用它进行炒作,干扰中国海上维权,破坏中国国际形象,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关系,从未放弃利用“裁决”向中国施压的企图。  相似文献   

16.
李金明 《世界知识》2013,(10):24-25
4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菲律宾就南海问题推动的所谓“国际仲裁”,在强调“不接受”的同时做出回击,要求菲律宾从中国岛礁上撤走一切人员和设施,并同时公布了菲方非法侵占的八个岛礁的名称。  相似文献   

17.
南海形势最危险的"高烈度冲突"局势可能就在2010年和2011年.因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的作用非常大,而越南作为2010年的轮值主席国尽其所能,在美国怂恿和支持下,利用主席国地位在东盟会议上提出南海问题,搅扰中国周边安全局势,2011年美国首次参加东亚峰会"高调亮相".而2012 ~ 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将依次是柬埔寨、文莱和缅甸,因此形势将可能不再会像2011年这样严峻.尽管如此,我认为南海问题也只能说是海平面的风浪可能会减小,水面下的暗流涌浪却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发难,在黄岩岛和仁爱礁挑起事端、制造假象,出动海军拆除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上建立的标识,将南海重新命名为"西菲律宾海",单方面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勾结美国、越南等国并挑动国际舆论对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施压。菲律宾采取这些行动的主要目的显然是为了将其对中国南沙岛礁的非法侵占变为既成事实。然而,事实上,菲律宾的国家领土向来仅限于1898年"美西条约"规定的"条约界限",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1月26~2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南海研究论坛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设立特别演讲、专题报告及分论坛.针对“中国一东盟关系与COC谈判””南海安全形势与大国竞争合作“”南海渔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南海法理斗争与历史证据建设”等议题进行研讨。本刊特选登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20.
正8月16日,中国与东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十三次高官会在中国内蒙古满洲里市举行。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即"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此次会议是所谓的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7月12日出炉后中国与东盟的一次重要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观察双方在南海问题上未来关系趋向的一个风向标。近年来,围绕着南海问题及南海仲裁案,中国与东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