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市红柳公园的密花柽柳为研究对象,2013-2014年通过采用追踪观测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密花柽柳自然种群的传粉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并对密花柽柳的访花者种类、访花行为、传粉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有5种访花者,以膜翅目、鞘翅目昆虫中的蜂类和花金龟类为主,蜂类为最频繁的访问者,同一天内的不同时间,访花者的访花频率有较大差异,一般规律是8:00-10:00之间花序上访花者的访花频率最高,11:00点以后数量急剧减少。去雄蕊和摘除花瓣实验表明,雄蕊在诱使昆虫访花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盐碱地绒毛白蜡与柽柳展叶期生理生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重盐分胁迫地段植物展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2007年4月29日,在天津大港区官港森林公园选定绒毛白蜡和柽柳样株,从早10时到晚8时,每隔2 h采集植物的根、枝、叶.按120°划分3个方位采样以做重复.用液氮罐带回实验室,测定组织含水量、水势、可溶性糖含量以及SOD和CAT活性.结果表明,柽柳的叶和根中的含水量显著高于绒毛白蜡,且含水量从叶到枝和从枝到根具有更大的变幅;绒毛白蜡叶水势与叶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柽柳叶水势与叶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二次曲线负相关的变化趋势但不显著;柽柳叶中SOD活性和CAT活性之间呈正相关,而绒毛白蜡展叶中SOD活性和CAT活性之间则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重盐分胁迫地段,柽柳以其较强的稀盐能力、渗透调节能力以及代谢能力使得其耐盐能力优于绒毛白蜡.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0、1%、2%、3%和4%NaCl盐溶液处理梭梭幼苗12h.测定体内SOD、CAT和POD活性,MDA和蛋白质含量,电导率.结果表明:梭梭幼苗在适当的NaCl胁迫下,体内能维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较低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和细胞膜透性.说明梭梭具有较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egata Franch)的水淹耐受机理,以1年生秋华柳实生苗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处理时间分别为3、9、15和30 d时未水淹对照植株和水淹2 m植株的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显示:水淹过程中,1)水淹2 m植株超氧阴离子含量显著上升,但在水淹9 d之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2)水淹2 m植株SOD和POD活性显著上升,分别在水淹15、30 d时达到最大值,两者均与超氧阴离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水淹2 m植株MDA含量均高于对照,并在水淹15、30 d时差异显著,但不同水淹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暗示出秋华柳通过提高酶活性来降低活性氧对细胞膜的伤害以适应水淹胁迫.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硒对植物生长有益.实验以罗汉果无菌苗为材料,无菌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0、10、50、500 μmol·L-1镉离子和10 μmol·L-1硒,培养20 d后分析罗汉果幼苗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镉离子浓度的增加,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下降;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  相似文献   

6.
野大麦在不同逆境下的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生态模拟,分析野大麦在碱性盐(Na2CO3,10mmol/L),单纯碱(浓氨水,pH=10)中性盐(NaCl,20mmol/L)磷酸中和碱性盐(pH=7)聚乙二醇(MW4000,30mmol/L)各处理下生物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柠檬酸,叶绿素,K^+,Na^+等胁变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高pH是野大麦最大受害因素,其次才是钠离子效应,与前两者相比,渗透效应非常微弱,用磷酸中和降低Na2O3的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香椿苗木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6个种源香椿苗木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下香椿的生理生化变化及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6个种源香椿苗木的6个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胁迫程度加强,水分饱和亏缺增大,水势降低,质膜相对透性增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种源不同而异。复水后,除SOD在重度胁迫下难以恢复,其余指标几乎都能恢复至对照水平。通过“坐标综合评定方法”对6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得到6个种源香椿的抗旱性强弱等级依次为陕西、南京、河南、四川、湖北、湖南。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磷营养水平下培养的金鱼藻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金鱼藻在富营养(0.1mg.L-1)水平下水体溶解氧增加最多,光合能力较强;与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富营养水平(0.1mg.L-1)时含量最高;丙二醛含量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富营养水平时含量最低.这表明金鱼藻适应于富营养环境,对水体中的磷有去除净化效果,过高营养盐浓度会影响金鱼藻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铁皮石斛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铁皮石斛愈伤组织,检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和APX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胁迫下,铁皮石斛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均高于对照;各浓度PEG胁迫1d后,SOD活性均高于对照,当PEG浓度为30%时,胁迫2d、3d后却低于对照;POD活性随着PEG浓度的增强先上升后下降,在25%PEG胁迫下达到峰值;当PEG浓度为30%时,APX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当PEG浓度低于30%时,APX活性呈上升趋势。铁皮石斛愈伤组织可通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和保护酶的变化来适应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0.
水分亏缺下SA和6-BA对大花蕙兰的生理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分亏缺下以外源水杨酸SA和6-BA处理大花蕙兰叶片,研究外源激素对大花蕙兰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内源激素IAA、ZR、ABA和保护酶SOD,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0.5~4.5mmol/L SA和2.5~4.5mmol/L的6-BA可使IAA含量增高。0.5~2.5mmol/L的SA和2.5~4.5mmol/L的6-BA均使ZR含量增高。0.5~4.5mmol/L的SA和6-BA均有抑制ABA含量的作用。0.5~4.5mmol/L的SA和2.5~4.5mmol/L的6-BA可提高SOD活性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2.5~4.5mmol/L的SA可提高净光合速率(Pt),增加水分利用效率(WUE),2.5mmol/L的6-BA也可提高WUE。  相似文献   

11.
莫索湾地区梭梭群落种间关联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2列联表,应用χ2检验方法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地区梭梭群落15个种群的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15个主要种群间所联结的种对在1m×2m至4m×8m 5个样方尺度内,总体呈显著的负关联,随调查样方尺度的扩大,关联性减弱,但当扩大到一定尺度时(32m×32m),则开始总体出现正关联。2)选择的105个种对中,有50个种对分别在不同样方尺度中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种间关联,约占总数的47.6%;其中27个种对为正关联,20个种对为负关联,3个种对在小样方时呈负关联,当样方尺度扩大到一定时开始呈现正关联。3)调查发现群落中种对间的关联性除与一定尺度下的关联系数有关外,还与调查样方尺度有关。一般说来,最小关联面积越小,关联系数越大种对间关联程度越强。  相似文献   

12.
梭梭幼苗在H氏平衡溶液中培养至第4天时,其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出现明显的转折变化;甘露醇溶液渗透胁迫引起幼苗的细胞膜电解质渗漏率下降,脯氨酸含量大幅度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交替变化;外源ABA则以对上生理指标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渗透胁迫无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52L~41FD层段由3层风成沙丘砂、2层湖相沉积、2层古土壤和5层砂黄土构成. 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变化依次为Mn、P、Sr、Rb、Cr、V、Zn、Ni、Cu、Nb,各元素含量在砂黄土、古土壤和湖相沉积中表现为相对峰态,而在沙丘砂层段中则呈现为相对谷态;在垂直方向上,各微量元素含量随着各沉积相的多次更替,构成了10条峰谷交替的锯齿状形态的元素波动过程线. 结合研究区地理位置与微量元素特征,认为可用Zn(ppm)、P(ppm)为代表作为气候替代性指标,指示本区东亚冬夏季风变化. 据此划分出了8个冷暖波动事件:冷干事件,即C1(11 870~11 640 a BP)、C2(12 650~12 050 a BP)、C3(13 340~13 010 a BP)、C4(13 810~13 620 a BP), 暖湿事件, 即W1(12050~11870 a BP)、W2(13010~12650 a BP)、W3(13620~13340 a BP)、W4(14850~13810 a BP). 本研究与格陵兰GRIP冰芯和中国南京葫芦洞H82石笋之间较高的同步性,这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波动可能与格陵兰气候变化受相同的高纬动力驱动.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页岩资源储量巨大且发现已久,详细研究该区油页岩特征和控矿条件是明确其油页岩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指导勘探与有利区预测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等方法相结合,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2个油页岩群分别发育于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一、二段,以位于一段下亚段第一油页岩群的工业意义最大;油页岩以低品级为主,体积分数达77.19%,属于高灰分油页岩;滨浅湖和深湖形成的油页岩类型以深灰-棕灰色泥岩与夹白云岩薄层的页岩为主,泥灰岩次之且常与灰质粉砂岩或灰岩呈伴生关系,物缘区母岩类型是控制油页岩化学成分的重要因素之一;火山事件对油页岩区物源的控制大于其对成矿终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南盘江流域不同类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南盘江流域不同类型水水样化学成分分析资料,分析了区内水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化学指标不同。地表水的pH,电导率和SO42-浓度较高,而HCO3-浓度和Ca2+浓度低;河水为湖水与地下河及泉水混合而成,水化学指标本应处于两者之间,但实际上电导率和SO42-浓度高于两者。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型或HCO3-Ca.Mg型,为典型的岩溶水;地表水水化学类型复杂,是由于水体周边人类活动频繁,扰动了水体天然水化学特征。应在生态,工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水体污染并治理。  相似文献   

16.
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压裂缝几何特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储层压裂改造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石油系统相关压裂参数的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储层的水力压裂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压裂工艺、压裂工艺参数及煤储层力学特征,建立了裂缝几何尺寸计算的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关计算程序;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代入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压裂井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了压裂缝几何尺寸计算,结合压裂施工工艺与气、水产能进行了施工适用性评价,优化了压裂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缘1∶5万高精度航放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能谱测量和土壤氡测量等工作手段,对筛选的HFU-109号航放异常开展了异常查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异常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查证结果显示,空中异常特征与地面查证异常形态及走向特征大体一致,异常区地层具备"泥-砂-泥"结构,砂体较发育,结构疏松,且透水性较好,伽玛能谱异常及氡异常突出。总体认为该异常具备较好的砂岩型铀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关键成岩矿物形成的时间与过程,通过对自生矿物之间的产状及其与其他矿物互生关系的镜下观察,并利用流体包裹体、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流体信息,深入讨论了盆地南部自生成岩矿物成因及期次。研究认为,泥-微晶方解石、菱铁矿和白云石(旬邑地区)为成岩早期沉淀的矿物,其中,菱铁矿的形成时间早于自生绿泥石包膜;泥-微晶方解石沉淀时间与菱铁矿大致同期;旬邑地区白云石胶结物与北部物源区的泥-微晶方解石和菱铁矿胶结物的形成同期;中-晚期亮晶方解石和铁方解石等的形成时间整体早于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石英次生加大边的两个世代分别对应90.0~100.0 ℃和110.0~120.0 ℃;自生微晶石英生长的时间略早于或同时于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时间。自生绿泥石包膜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一般呈两个世代生长,第一世代自生绿泥石形成于20.0~50.0 ℃,以颗粒绿泥石环边赋存状态为主;第二世代形成于部分机械压实作用以后,只生长于孔隙接触的颗粒表面或第一世代绿泥石形成的微晶石英晶体表面,形成温度约为50.0~70.0 ℃。研究区延长组自生伊利石的分布较为广泛,其形成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多次开展的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蜀南地区煤炭以无烟煤为主,与沁水盆地类似,其煤层变质程度高,吸附能力强,含气量高,蕴藏了大量的煤层气资源。为了进一步查明蜀南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其资源潜力,根据该区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煤层气参数井资料,从煤层分布特征、煤质特征、孔-裂隙发育特征、含气性特征及等温吸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煤储层特征,对储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资源潜力。结果表明,蜀南地区龙潭组煤变质程度高,属于无烟煤;兰氏体积大,含气量高,气体质量好,含气饱和度高,兰氏压力小,临界解吸压力小、地解比偏低。综合评价显示该区煤层气储层质量较好,资源潜力大,但开发难度较大,尚需适宜的开采技术。建议选择长宁-叙永区块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探索煤层气勘探评价方法及有效的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20.
应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实验资料,对南缘中段东沟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东沟组储层内发育原生粒间孔、剩余粒间孔及少量粒内溶孔和微裂缝,喉道类型主要为缩颈型喉道,其次为孔隙缩小型和片状型喉道,每个背斜的储层孔喉类型、分选性及连通性都不尽相同。在压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优选出分选系数(Sp)、中值半径(R50)、排驱压力(Pd)等8个最能反映原始孔隙结构信息的参数,采用二阶聚类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分为了Ⅰ、Ⅱ、Ⅲ类,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最后用压汞曲线及Bayes判别法对此分类方法进行了验证,样品分类结果的正确率达到99.1%。分类结果表明:Ⅰ类孔隙为大孔粗喉型、Ⅱ类为中孔中-细喉型、Ⅲ类为小孔细喉型;Ⅰ、Ⅱ类孔隙结构的储层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该分类研究为油田下一步剩余油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