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典型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娱乐节目的造星模式出发,提出典型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着眼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注重营造氛围潜移默化,力求辩证统一客观全面,从而使典型人物真实可信,为大家喜闻乐见,让群众伸手可及,以达到典型工作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取向已由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电视娱乐节目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栏目更是在我国掀起了一场电视娱乐风暴,成为业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透视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清晰地洞察出我国电视娱乐业的未来走向:首先是坚持平民化路线,走与民同乐之路;其次是坚持特色化路线,走自主创新之路;最后是坚持集约化路线,走战略联合之路。 相似文献
3.
作家陈染的文学作品用女性独有的心理和写作手法,通过超越性别界限来展现中国女性独到、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写作手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引起了男性对女性的重新定位与关注,也使得广大女性展开了自我反思。陈染的作品中,女主角会把"恋父情结"移植到姐妹感情之中、母女关系出现对立情况和存在一定的自恋倾向,这种超女性特征正是陈染对中国女性的内心心理、情感特征和社会需求的特意刻画。广大读者阅读到陈染的作品之后,心灵上肯定会产生感悟,也会有所收获,这也是陈染想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非主流”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丹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2):52-55
“非主流”联系着“90后”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折射了“90后”这个特殊群体的审美取向。本文通过分析“非主流”这个当代重要文化关键词的含义、产生背景和它的主要审美主题及其审美特征,试图从多方面揭示出其如此风行的原因,并对此作出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5.
袁晓松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0(3):46-51
伏尼契在塑造牛虻的时候,赋予他许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对泄密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为克服这些恐惧,牛虻所采取的躲在假面具后面以求自我保护的防御心理,构成了牛虻人性中的弱点。牛虻超越弱点,走向人性辉煌和人格完美,是小说最动人之处,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兵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43-47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目的是进行诗与思的对话,归根结底还是探讨存在。诗与“在”的关系,是海氏诗学框架的核心内容,诗与“在”的关系又进一步引申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本从真理如何被遮蔽的问题入手,试图读解海德格尔诗学的内涵。艺术是无蔽的真理显明的一种方式,诗是危机的拯救,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对诗与在的探讨最后又转入了对语言的探讨,无法走出语言的牢笼。只有在实践中,把艺术变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因素,才可以解放被传统理性压迫的力量,显现艺术的真理,确立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国市民大众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当下出现的"文化时潮"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现象,可以透视中国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扩展了艺术视野不断促进着艺术的发展。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焦点.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日常生活方式。本文就此分析了艺术审美与大众审美之间相互依存、互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具体含义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自在-自为-为我们”的“准主体”。与此相应,纯粹知觉主体则是一个“自为-自在-为对象”的“准客体”。在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自在-自为”的整体层面上,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者之间的可逆性的辩证关系实则是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审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超越时空限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一大基本特征。从这一认识出发 ,本文首先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矛盾 ,揭示了早期人类敬仰崇高的精神 ;其次 ,又通过分析人们对生命有限的焦虑 ,论述了人们追求永恒美的情怀。最后归纳出神话传说中体现的审美精神 ,依然可以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透过“超级女声”现象,以青年的青年文化特征为着眼点,对青年的亚文化、民主化、信息化、主体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青年组织回应这一青年文化现象的对策,使青年组织在新时期加强凝聚青年、动员青年、感动青年的力度,弘扬积极、活泼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透过"超级女声"现象,以青年的青年文化特征为着眼点,对青年的亚文化、民主化、信息化、主体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青年组织回应这一青年文化现象的对策,使青年组织在新时期加强凝聚青年、动员青年、感动青年的力度,弘扬积极、活泼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泥泥狗"造型、色彩和纹饰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活化石"、"真图腾"的"泥泥狗",认为其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美,而且还是远古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 相似文献
14.
熊敬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1):60-63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以诗体形式阐述了他的“理想国”内涵,言说了理念、摹仿、情感、灵感、迷狂等理论概念。他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表达此类话语的。由于对话中柏拉图的观点是通过他者的口吻述说的,隐喻、反讽、戏谑表达方式的采用,在“灵感诗人”和“摹仿诗人”地位上的贵族化倾向,使他的美学观点显现出鲜明的悖论色调。 相似文献
15.
周健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11(2):87-89
现象学认为,当我们评价性地朝向一个事物,这包含着对事物的把握,但已不是纯事物,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审美感知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评价,在这种评价之中,世界已成为意向之物,审美之物,美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历史小说的大众审美取向是小说受到关注的关键因素。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小说的大众审美取向,如何把握大众审美取向的度,便是进行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们应该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吴宪贞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8-82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齐盼盼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1,24(4)
本文从尼采美学的非理性特征入手,探讨了理性主义存在的弊病,借用尼采的酒神精神重点探讨了尼采的审美思想,介绍了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尼采主张用艺术拯救人生,赞颂艺术给人生带来的美化,使生命从痛苦之中解救出来,认为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邹理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70-73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