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志武 《海峡科学》2005,(10):27-28,33
旅游业是朝阳行业,旅游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行社则是旅游行业的龙头.中国旅行社业长期在政府主导下以水平分工的形式进行运作,管理水平和市场绩效已不能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环境.面对加入WTO后的开放的旅游市场,中国旅行社行业必须加快调整自身的分工体系,以增强行业竞争力.中国旅行社行业已自发性向垂直分工体系调整,要借鉴欧美旅行社行业垂直分工体系的经验,从产业政策方面和旅行社实践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快行业分工体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沈律 《安徽科技》2005,(11):24-26
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对国际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中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为发展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加速推进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建立适应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及其产业体系,必须对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的现状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与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象征.因此,对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技术本土化、国际化与我国TFT LCD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对技术扩散有重要影响,后发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发挥的比较优势,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产业技术本土化和国际化,是当今技术扩散的主要内容。结合国家创新理论强调的本地优势和全球产业链的国际优势,分析我国TFT—LCD产业技术的发展,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黎峰 《科技与经济》2007,20(5):13-15
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分工、要素跨国流动及国际竞争等限制和约束。我国在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的路径包括提升要素禀赋、推动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模仿创新、承接国际研发服务外包及开展海外R&D投资。  相似文献   

5.
开放力度加大,更深卷入国际分工,经济安全问题日渐突出;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必须提高经济安全意识。国际影响加大经济安全问题正在成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日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11位的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已  相似文献   

6.
浦东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在政治上表现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在经济上呼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结构梯度转移。因此,浦东开发开放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融入全球的分工体系和全球市场,对全球经济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前者表现在浦东开发开放的体制机制探索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的影响,后者表现在与海外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来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推动,但直接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社会主义的影响及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完善的各种条件,正在为资本主义质变进行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印度经济发展很快,印度优势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印度优势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前瞻性战略、地缘政治等方面。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印度对其优势加以充分利用,使本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按照国际分工五层面说,目前印度是处于国际分工的第三层面,而其国家战略是瞄向第一、第二层面。印度这样的国际分工选择既有利于中印联手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蒋琦 《科技信息》2009,(10):40-41
资本主义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方面科学地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性,而且从生产关系方面提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强制和剥削性质的理论,我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存在着相互需要、相互依存,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的内容。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与产品结构,主要依据我国的供给结构和国际需求结构,即既要从我国所具备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苏联解体以后的20多年来,乌克兰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社会转型期。政治上,它需要由一个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实现向主权、独立国家的转变,并完成国家政治体系的构建;经济上,它一方面要完成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要挣脱昔日封闭的"经互会"和苏联经济体系的束缚,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科技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对外政策上,它需要考虑世界格局变化和  相似文献   

11.
劳动分工理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斯密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李斯特认识到斯密分工理论仅限于企业内部的不足,站在民族国家整体高度斯密的分工理论很好运用到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领域。  相似文献   

12.
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的一般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动态比较费用学说。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起国家或地区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同时,在同样的资金资源、技术成本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  相似文献   

13.
权威说法     
《信息化建设》2014,(8):5-5
7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新兴经济体崛起、开放与保护的较量、美中以科技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多边与单边的对垒4方面梳理了全球经济和科技治理格局的变化;从加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统筹协调,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4方面提出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推动核心技术原创性突破、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软实力4方面提出建设开放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发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何去何从?在8月27日召开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体制改革与全球融合"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研讨会致力于介绍中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共同探讨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理论及实践,为我国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益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石玮  张博 《科技资讯》2011,(3):209-209,211
近几十年来,国际分工的发展出现一种新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或者价值链条上的不同生产环节由不同国家来完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始终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然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却始终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国际分工的这种演变发展,对中国制造业有何影响,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变化中寻求机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软件业来看,软件工程技术日益普及,软件业的兴起促进了国际软件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而国内软件业正面临软件工程的困境,我们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的软件开发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产分解模型下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衡量了亚太17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现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的分工地位较高。在利用DEA模型计算创新效率得到2010—2016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创新对亚太国家GVC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效率不仅能稳健地促进GVC地位升级,而且与生产率和基础设施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效应;上游度指数是主要影响渠道。在差异性分析中,进一步发现创新对中高等收入国家和中低技术产业的影响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亚太不同国家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国家创新体系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的全面开放,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形成了国际货币合作的形式,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提出了变革与创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